風雨大宋 第67節
家中備了酒筵,為杜中宵接風,此次風波,便就這樣平息了下來。 第二日,杜中宵叫了營田務的孔目官喬保平來,對他道:“秋收已過,現在營田務錢糧充足,再不是前些日子捉襟見肘的窘迫樣子。此次去州城,知州相公吩咐,要在營田務推保伍法,不只是以前一樣讓各家互保,還要組織鄉兵。有鄉兵就要有軍備,器杖州里甲仗庫可以借一些給我們,但大多還是要我們自己想辦法??h里收鐵,多是打制農具,現在要打兵器,需多收買些鐵來?!?/br> 喬保平有些為難:“官人,營田務的鐵匠作,打制的農具賣得極好,多有外州商人到我們這里來收買農具的。卑職正想借著冬季農閑,多打制一些農具賺錢,若是制兵器,只怕——” 杜中宵道:“無妨,現在有錢有糧,多招一些人來就是。永城地處汴河岸邊,你可以讓來往商人帶話出去,凡是鐵匠,來我們這里多給錢糧。還有,在附近鄉間選些手巧的來,在鐵匠作為學徒,學上些日子也能做活。鐵匠作的很多活計,本就不需要熟手匠人?!?/br> 喬保平想了一會,點了點頭。這個年代的工匠還是師徒制,開始是做雜工,學不到什么手藝,要讓師傅滿意,才開始教授技藝。如此培養人才太慢了,杜中宵建起來的場務,因為是官發錢糧,對師傅培養徒弟有獎勵機制。正是因為如此,場務里才能充利用學徒。 商議過了兵杖器甲,喬保平道:“官人,如果招集鄉兵,就要教閱。不管是十日一閱還是半個月一閱,都耽誤農時。組織了鄉兵,今年許多村子的開荒、墾田、修渠、鋪路諸般事務就耽誤了?!?/br> 這正是夏竦要求組織鄉兵讓杜中宵心煩的地方,營田務的人力有限,鄉兵脫產訓練幾個月,便耽誤了冬天做工程。營田務比周圍的普通村子有吸引力,很多一部原因是人員組織得力,基礎設施更好。人都去舞馬弄槍了,各種工程誰來做? 想了又想,杜中宵道:“不如這樣,修橋鋪路諸般事務,與鄉兵教閱合在一起。教閱完畢,直接把鄉兵拉去修橋鋪路。反正他們的錢糧,都是營田務里發,不會混淆?!?/br> 喬保平拱手稱是。這就是營田務的好處,治下各村都是一個整體,關系簡單得多。 聊過了組織鄉兵的事,喬保平嘆了口氣:“剛收罷秋糧,有了收獲,營田務好不容易緩過來,不再如以前一樣捉襟見肘,知州就要辦鄉兵?,F在周圍盜賊不起,若再拖上幾年就好了。多修些大溝,把周圍的土地都整治好,多招些人來,營田務的錢糧當數倍于永城縣?!?/br> 杜中宵跟著嘆了口氣,沒有說話。整治土地可以,營田務再招人卻不容易了,周圍的流動人口大多已經被吸收進來,再招募人手,可能就是其他州縣的了。人戶是官員政績,哪個官員肯讓自己治下的百姓大量到營田務來,更何況隨著營田務的發展,周邊的地主紛紛提高了雇農的待遇,人不好招了。 算著營田務今年的收入,聊著營田務的事務,杜中宵有一種感覺,永城的營田已經遇到了一個瓶頸,再想像以前那樣快速發展很難了。人力終究有限,現在又不是地少人多的時代。 講罷了營田務的事務,喬保平突然道:“官人,陶十七一直鼓搗的那個什么蒸汽機,最近說終于好用起來。他托我跟官人說一聲,若是有閑,去看一看?!?/br> “哦——”聽了這話,杜中宵吃一驚。從自己提出蒸汽機的構想,到現在有數年時間了,有自己從旁指導,陶十七一直用功,又有韓絳和蘇頌從旁協助,也該有些成果了。不需要多么先進,只要能夠裝到船上,可以在汴河上運輸就是成功。 大宋與歷史的英國不同,沒有大量的殖民地,但有龐大的國內市場?,F在最要緊的,也不是發展輕工業,而是與軍事相結合的重工業。一個火藥,一個蒸汽機,便是核心。如果由此形成煤鋼聯合體,便就可以初步開始工業革命之路。 于大宋紡織業不是一個好的工業革命的引子,交通運輸更加合適。有官方的力量,如果蒸汽機進入實用階段,可以大建鐵路和輪船。一旦解決了運輸問題,內地發達的經濟,就可以轉化為邊境地區的軍事實力。有內地源源不斷的物資運到邊疆,便就可以改變與黨項和契丹的實力對比。 夏竦一心要行保伍法,寓兵于民,減少軍事開支。實際上一旦解決了運輸問題,西北的軍隊可以增加幾倍,用人堆也能把黨項堆死。 想到這里,杜中宵再也坐不住,站了起來,來回踱步。想象一下,如果有鐵路通到西北,便就有足夠的錢糧,支撐數路幾十萬大軍,分幾路向黨項進攻。黨項才多少人?有六十萬大軍,一路三十萬,硬推過去,元昊有天大的本事也抵擋不住。 什么保伍法,杜中宵在營田務實行的也不是保甲,其實是集體化的村莊而已。保甲其實還是把農民限制在土地上的思路,與杜中宵推行的政策南轅北轍,本就不是一路。杜中宵要做的,是把內地的經濟發展起來,再利用交通網絡,把經濟力量最大程度地轉化為對邊疆地區的軍事力量。 第106章 故人重逢 聽著機器的轟鳴聲,杜中宵好似回到了從前熟悉的歲月,一時有些出神。 陶十七興奮地道:“官人,你看這機器小了許多,可力氣卻大得多。我試過了,現在這機器的力氣可比得上十頭牛,著實是了不起!” 杜中宵拍了拍陶十七的肩頭,道:“干得好!此物制出來,不管是裝到船上還是用來拉車,都有極大的用處。你若有意,以后不要做別的事了,專門研究這機器?!?/br> 陶十七道:“官人吩咐,小的自然照做。不過河里的船有帆,何必用此物?此物用了不少銅鐵,價錢極高,用來拉車也是不劃算的,不如使用牛車?!?/br> 杜中宵笑道:“不管牛車馬車,最麻煩的都是飼養牲口麻煩。用這機器拉車,只要有煤,可以日夜不停。即使價錢貴一些,也不是牛車馬車能比的。至于河里,這機器可以代替纖夫。僅在汴河一線,便節省十幾萬人力。這機器再貴,也是值得的?!?/br> 蒸汽機比畜力強的最重要一點,就是使用成本低,而且運行時間長。以現在的技術,制作出蒸汽火車來,也未必比騎馬更快。但蒸汽火車可以日夜不停地奔馳,哪怕時速五十里,一日一夜也可以輕松跑到千里之外,這就是什么車都比不了的。 杜中宵有前世的記憶,自然知道蒸汽機意味著什么,但對這個時代的其他人來說,并不能一下子就認識到蒸汽機的價值。哪怕歷史上的歐洲,蒸汽機也是慢慢推廣開的。便如陶十七,雖然一手參與制造了這臺蒸汽機,但卻想不出這東西的價值,對他來說只是興趣愛好而已。 杜中宵讓陶十七開著蒸汽機,連續運行三天三夜,看一看會不會出什么毛病。 接到杜中宵的信,韓絳迫不及待地從陳州趕來,要親眼看看最新的蒸汽機什么樣子。 看著轟鳴的蒸汽機,韓絳對杜中宵道:“待曉,這機器十幾天來一直動著?” 杜中宵點頭:“不錯,若不如此,怎么知道會不會出什么毛病?!?/br> “好,好,現在這樣大小,可以安到船上去了。我聽人說,江南本有車船,用人踩踏,在湖里運轉出飛。我們可以從江南請會制車船的工匠來,把這機器裝到車船上。如果一切順利,汴河上的漕船用這機器,可以省下多少船工纖夫!此是國之重器??!” 杜中宵笑道:“不只是船,我在想,這機器真地好用,可以裝在車上。不用馬匹,就用這機器拉著車子。你想啊,石炭只要從地里挖即可,不用飼料,不用人去養?!?/br> 韓絳皺著眉頭道:“裝在車上,可以嗎?機器裝在車上,怎么能走?” 聽了韓絳的話,杜中宵一時沒有明白他的意思。想了一會才醒悟過來,韓絳的印象中車都是由人或牲畜拉的,這機器怎么拉?理了一下思緒,杜中宵對韓絳道:“機器裝在車上,直接讓輪子轉。車輪轉起來了,車便就向前走了,是也不是?” 韓絳想了好一會,才明白杜中宵的意思,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對杜中宵來說,有前世的知識,蒸汽機自然跟火車聯系起來。但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自帶動力的車沒有見過,腦筋一時轉不過來。便如韓絳,聽了杜中宵的話,也不向車的那個方向想,而一心想著把蒸汽機裝到船上去。 汴河里的漕船有帆,裝蒸汽機上去,是輔助動力,代替纖夫。 看過了蒸汽機,韓絳道:“待曉,你把這機器的圖給我一套,我回陳州,著人照著制一臺出來。陳州可制船,我從江南找些船工,制艘車船,試試這機器在船上用起來如何?!?/br> 杜中宵自無異議。自己的永城縣是個小地方,沒有造船的條件,只好讓韓絳去試制輪船。 把蒸汽機裝到車上,并不一定要修鐵路,做拖拉機一樣可以。鐵路的好處是運量大,運行平穩,專營線路。杜中宵現在是試車,等車好了,再造火車修鐵路不遲。 與韓絳一起回到后衙,兩人閑坐。 杜中宵道:“子華,現在朝廷令地方廣建學校,我縣里也要建一處。我在想,這幾年我們幾個人搞的這些畫圖、算學之類,可以放到學樣去教。這些東西學了,也有大用?!?/br> 韓絳道:“自然可以。只是就怕無人愿學??婆e不考這些,誰愿意費那心思?!?/br> 杜中宵道:“又不是所有的人讀書都能做官。建起州縣之學,入學的學生,又有幾人能中進士。而學了這些,中不了進士,也可以入場務啊,總是安身立命的本錢?!?/br> 按照杜中宵的設想,以后州縣都可以辦一些官有工商業之類,專門從學校里招學這些的學生,從而形成一種循環。只有把學習跟就業聯系起來,才能提供學習的動力。 韓絳想了想,點頭同意。陳州是繁華之地,官有的場務酒樓之類比亳州多多了。 兩人談了一會閑話,述說了這一年的別離之情,不知不覺又轉到了技術上來。 韓絳道:“我聽說你這里前些日子打造了幾十把好刀,賣了不少錢。又聽人說,你這里有高手匠人,專門的法子,可制好鋼,是也不是?” 杜中宵笑著搖頭:“賣了二十把刀而已,怎么鬧得人人皆知。不錯,我有制好鋼的方法,夏相公還讓每月都送不少到作院,打造軍器呢?!?/br> 韓絳向前湊了湊身子,道:“這法子好不好學?能不能外傳?” “這有什么不能外傳的,也不難學。這樣,過兩日我帶你到場作那里,實際看一看。怎么,子華有意學這制鋼的法子?” 韓絳點了點頭:“你想啊,要制那蒸汽機,要用多少好鋼。不自己制,有錢也無處買去?!?/br> 韓絳說的是實情,這個年代,好鋼稀缺,拿錢也難買。杜中宵的坩堝鋼產量不大,但方法簡單,很適合各地自己生產。陳州是個大地方,做這些比杜中宵方便多了。 此時慶歷新政已經全面展開,很多年輕官員被重用。但韓絳和杜中宵兩人對此都不態感興趣,談話幾乎不涉及朝政,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上。(今天有事,只有一更,見諒。) 第107章 生財有道 陪著韓絳出了城門,看著路兩邊的店鋪和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杜中宵對韓絳道:“子華,你不是問我衙門里那‘永城公社’的錢從哪里來。實不相瞞,就是從這里來的?!?/br> 指著兩邊的店鋪,杜中宵道:“從出了城門,一直到碼頭,這兩邊的店鋪全部都屬于公社。凡是本縣公吏差役的俸錢祿米,他們的日常公事用度,全都出自這里。因為生意紅火,收入不菲,現在永城縣里不管是招募的公吏,還是輪差的差役,都能衣食自給,不必刻剝百姓?!?/br> 韓絳看著路兩邊的店鋪,感嘆道:“待曉在縣里建處公社,作為公事用度,此事我在陳州便就聽說過。衙前重役,多是為官府看管府庫,賠得傾家蕩產。似這般運營得法,不但不用公吏人役賠錢,還能夠領到俸錢,只聽說永城這里能夠做到。今日有機會,一定要好好看看,你是怎么料理這一攤事務的?!?/br> 杜中宵到永城接近一年了,可謂是政通人和,治理效果卓越,周圍的州縣多有耳聞。陳州雖然是屬于京西路,但與亳州相鄰,韓絳也聽說過。他此次來除了看蒸汽機,另一個目的,也是想看看杜中宵是怎么治理地方的。杜中宵專門于衙門立一名為“公社”的庫,作為公務費用的來源,韓絳極感興趣。 隨著西北戰事的進行,朝廷對地方財政搜刮加劇,導致地方財政困難,引發了很多問題。公吏差役階層,因為地方財政不好,大量破產,引起了很多官員的關注。這是此時的政治熱點,杜中宵用這個辦法解決問題,實際上是改差為募的變種,不能不引起其他官員的注意。不要說隔壁州里的韓絳,實際上京城里也有官員注意,很多人在看效果。 不過此時執掌朝政的慶歷黨人,處理這個問題的思路是輕薄賦,盡量減少人力,與杜中宵的做法相性不符。雖然有成績,并沒有得到獎勵而已。 離城門最近的是一處茶鋪。與以前只是賣茶水的簡陋鋪子不同,這里的地方更大,除了茶水,還賣一些小吃之類。這里不但是喝茶的地方,也是信息匯聚之處。特別是碼頭那里,各種各樣的商業信息都在此處。有人運了什么貨物發賣,哪艘船要招船工,諸如此類,都到這里。 茶鋪外面,是幾塊巨大的白壁,立在茶鋪門口的北邊。第一塊是朝廷政令,不管朝廷詔敕,還是州縣諭令,全都在這里公布。旁邊幾塊,則是各種各樣的商業信息。發布信息都有價格,茶鋪里有專人負責張貼,有展示的時間,一切明碼標價。 見白壁前站了一二十人,韓絳好奇,也湊上去觀看。 第一條便是招人,今日碼頭那里來了幾條船,從永城這里收買貨物,招人搬運。上面有人數,有價錢,等到招滿了人,茶鋪里 的人便就來把信息劃掉。后面則是各種收或賣各種貨物的廣告,琳瑯滿目。 韓絳看得連連點頭,對杜中宵道:“難怪這處茶鋪生意興隆,這幾處白壁于百姓極是有用?!?/br> 因為聚集的人多,不時有識字的人念白壁上的文字,不識字的也能夠知道上面寫了什么。 杜中宵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縣臨碼頭,當然要做這些事,讓百姓從碼頭得些好處?!?/br> 隨步進了茶館,見一桌桌人坐著談天說地,小廝端著蠶豆瓜果不時叫賣,熱鬧非凡。韓絳看得連連點頭,茶館里這些零嘴才賣錢,真正茶水能賣幾枚銅錢? 杜中宵卻有些不滿意,現在茶館里還是冷清了些。依著他的構想,最好再加上些娛樂項目,比如打麻將打撲克的,說書的唱戲的,那才是真正熱鬧。不過永城是小地方,他也沒那么多精力發明這些,便就算了。等到以后有了機會,自己盡量讓這個時代的娛樂豐富起來。 看著韓絳左看右看,杜中宵有些想笑。用自己前世的說法,韓絳現在是來學習永城的先進經驗了。 第二家鋪子是酒樓,賣的都是好酒好菜,對面則是一家高檔客棧。這兩處都是為汴河上的富商權貴準備的,與其他州縣的酒樓客棧相差不多,韓絳也沒興趣觀看。 走過客棧,韓絳隨口問道:“這些酒樓之類,是什么人在管?” 杜中宵道:“都是雇的主管。他們在這里做事有工錢,還依著每月純利抽頭?!?/br> 韓絳點了點頭,甚是同意。路兩邊開的都是賺錢生意,最怕的是用人不當,成了當地豪門大戶勢力人家攬財的所在。全部都有雇來的主管,用杜中宵前世的話說,就是職業經理人,弊端就小多了。 緊領著客棧的,是一處澡堂。此時已是深秋,生意極是紅火,進進出出人不斷。 韓絳抬頭見門匾上寫著“華清池”三個大字,隨口問道:“這是什么所在?” 杜中宵道:“這里是沐浴更衣的地方,俗語叫作澡池子。碼頭上來往客商眾多,多有人住在船上而不住店,沐浴更衣不便,才建了這處所在。子華,一會我們看罷了,也到里面泡一泡,去去疲乏?!?/br> 韓絳笑道:“此等地方人員蕪雜,還是不必了?!?/br> 杜中宵忙道:“子華切不可這么說。這里面沐浴,遠不是家里能比的,諸多好處——” 正在澡堂門口曬太陽的手力莫倫,見到杜中宵到來,急忙起身飛跑過來行禮:“小的見過官人?!?/br> 杜中宵點頭,問他:“你因何在這里?今日這里是你當值么?” 莫倫連連點頭:“回官人,正是小的當值。若有什么事情,盡管吩咐小的就是?!?/br> 說完,便就站到柴信的身后。 杜中宵對韓絳道:“這里的產業,是縣里公吏差役的,并不屬于朝廷,是以稱公社。本縣公吏會選出五人,每日在這里輪流當值,處置各種事務。公社的錢財出入,也要由他們覆查?!?/br> 聽了這話,韓絳皺了皺頭,沒有說話。這是他想不通的地方,涉及錢糧,如此重要,常規是要嚴防公吏插手的,最好全由知縣掌管。杜中宵卻反其道而行之,不但讓公吏監督覆查,還讓他們負責日常管理的監督。胥吏貪瀆成性,這些人怎么可能信得過? 不過現在杜中宵這里一切運行良好,韓絳也不好說什么。 這就是理念不同,杜中宵眼里,公社是解決縣城公吏問題的。由于以前他們沒基本沒有俸祿,為了維生,不得不刻剝百姓,甚至同僚之間也互坑個沒完,有的事情到了可笑的地步。比如不管是百姓還是其他什么人,只要進衙門辦事,處處都要交錢。各種文契,都明碼標價,就連跑腿都是有價錢的??h里的公吏坑百姓,州里的公吏坑縣里的??h里從州里領文書,遞公文,全部都要給錢。公吏沒有辦公經費,大宋的官府實際上是有償服務。不但是百姓,衙門里的人,做任何事都是有價錢的。 有了公社這個公庫,杜中宵才真正取消了衙門的陋習,一切公務費用都從公社的賬上出。正因為這賬跟公吏息息相關,不讓他們管理,作為官員的小金庫,積弊是改變不了的。 彭新樹從浴池出來,一邊理著衣袍,一邊甩了甩頭,大聲叫道:“痛快!那個閔小哥搓起身子來堪稱一絕,等到下次來,還要找他!” 說完,見到杜中宵和韓絳一行人站在路上,急忙過來見禮。 杜中宵向韓絳價紹道:“這是販鐵的商人彭新樹,前次我打制二十把好刀,便就是賣給了他。此人做生意極有法度,本縣的鐵多是他從外地販來?!?/br> 韓絳上下打量了彭新樹一番,點頭道:“若有好鐵,也販些去陳州?!?/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