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節
門派有什么樣的變化,他們豈能不清楚。 “給衡山歷代先輩敬香~!” 祖祠內,衡山第十三代有四人執香,而衡山第十四代手執大香的唯有趙榮一人。 莫大先生、劉三爺、魯連榮與方千駒先一步將香插入香爐。 青煙陣陣,縈繞在祖宗牌位上。 他們四人敬香后,分站兩旁。 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在眾弟子之前的小掌門身上。 莫大先生不茍言笑,蒼老的聲音在祖祠中回蕩: “諸位門派先輩見證,從即刻起,衡山第十四代弟子趙榮,為本派掌門大師兄?!?/br> “眾弟子見禮!” 趙榮手執大香轉過身來,在場一百八十九名弟子齊聲高喊: “見過大師兄!” 聲音震耳欲聾! 他們拱手作揖,趙榮還禮。 莫大先生神色肅穆:“掌門大師兄領第十四代弟子敬香?!?/br> 趙榮朝莫大一禮,又朝三位師叔一禮。 劉三爺與方千駒微微一笑,金眼烏鴉黃澄澄的眼睛死死盯在少年身上。 他的眼中,深藏著欣賞之色。 衡山小掌門往前一步,走到正中央,舉香朝祖祠牌位行禮。 眾弟子跟著他行禮,完成了禮祭儀式。 若不是關鍵時期,待會還要會見來自周邊府域的眾多賀客。 如今受東方不敗影響,便沒有大動干戈。 趙榮把大香插入香爐后,也算松了一口氣。 成為掌門大師兄后,他立刻宣布一件事: “此次年關后,本派除外門弟子、內門弟子之外,再設衡山真傳弟子?!?/br> 眾弟子聞言,眼前一亮。 所謂的真傳,便是衡山真傳,而不是某一脈的親傳。 上一個年關,三脈分立。 如今設真傳弟子,代表三脈歸一,從此再不分什么脈系。 之前是互有默契,現在卻擺在明面上。 莫大先生、劉正風與魯連榮三人,都沒有開口。 不開口,那就是贊成。 這意味著衡山派在這個年關,正式迎來了新的格局。 三脈歸一,這是小掌門時代。 趙榮迎著眾人目光,又道: “真傳弟子,每個年關選一次,參考個人武藝?!?/br> “今年選定的真傳弟子,有馮巧云、程明義、向大年、艾根才、席木樞、米為義、郭玉瑩?!?/br> 除了趙榮之外,這幾人的功夫是最拔萃的,自然不會有異議。 并且,還給他們豎立了新的目標。 趙榮又道: “本派現有七路快劍,因此特鑄七柄神兵,以各路劍法命名?!?/br> “日后各路劍法最強者,便持此神兵,成衡山七劍,守護門派,除魔除惡?!?/br> “是!” 眾弟子興奮應和。 莫大先生趁勢道:“再拜祖祠!” 這一次,師父師叔與衡山眾弟子一起見禮。 年關禮祭,就這樣風平浪靜地完成了。 莫大先生也掏出了所謂的驚喜,將幾卷畫軸一般的東西遞給趙榮。 “打開看看吧?!?/br> “是?!?/br> 趙榮連續打開四卷古樸卷軸,這才發現是劍譜。 “這便是五神劍劍譜?”趙榮眼前一亮。 “是劍譜,”劉三爺湊了上來,“但只是普通劍招,并不是一招包一路?!?/br> “你現在看的芙蓉神劍,那是師父給我的?!?/br> “他叫我登芙蓉峰,感受峰勢,領悟出一招包一路,我卻做不到?!?/br> 劉三爺笑瞇瞇地搖頭,并不以此為恥。 因為他對這劍招本就沒有興趣。 趙榮又翻看下一譜,一旁的魯連榮眼睛轉動,“這一譜是石廩神劍,是師父傳給我的?!?/br> “現在也交在你手中?!?/br> “你若能領悟其中精髓,我也是佩服的?!?/br> 趙榮不禁問道:“魯師叔,你登了石廩峰多少次?” “一次也沒有?!苯鹧蹫貘f笑了。 莫大先生道:“天柱神劍與紫蓋神劍在我手中,這四譜都是你師祖留下來的?!?/br> “一招包一路,本在我師祖手中,不過參與華山大戰后斷了傳承。師父他老人家只有劍招,沒學到精髓?!?/br> 三人都看向趙榮。 言下之意:你要努力。 “那祝融神劍呢?” “沒了,”莫大一臉惋惜:“那劍譜帶在我師祖身上,因此遺失,連劍招都沒有留下?!?/br> 側耳旁聽的向大年等人聞言一窒。 “若只論劍招,五神劍招式并不奇特,但每一路都能化為一招,練到這個層次,五神劍就會截然不同?!?/br> 莫大先生此前不敢將劍譜傳授,怕招法給他束縛。 如今趙榮已看到衡山劍法極限,自然再沒任何顧忌。 趙榮將四卷劍譜拿在手中。 那祝融神劍的劍招,只能在思過崖了。 第141章 人生妙諦! 劉三爺依舊穿著那身醬色繭綢袍子。 他近來鉆研音律,癡迷神醉,卻無半分清減。肚子圓圓,一臉富態。 祖祠禮祭塵埃落定,恍惚間,就連衡山第十四代的大事都已定好。 光景留不住,歲月不饒人啊。 瞧著小掌門英姿勃發,手握四卷神劍劍譜,滿身劍氣,到底叫三爺心生感慨,憶起往昔。 他手捋短須,目光朝著師兄師弟撇去。 劉三爺幽幽一嘆: “一月月相似,一年年不同。清晨窺古鏡,旅貌近衰翁?!?/br> 方千駒也道: “師兄所言極是,這浮生卻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br> 而后,老師叔拍了拍趙榮的肩膀,又對眾弟子笑道:“光大本派的重擔,還是要靠你們?!?/br> 魯連榮瞇著眼睛,語調中帶著玩味: “現在知道歲月蹉跎,有負長輩所托,因此也染了悲調?” 趙榮趕忙從沉思中回神。 又開始了? 大好的日子,何必要同往年一樣鬧得不愉快。 趙榮暗自腹誹,準備出聲勸阻。 沒想到,劉三爺與方千駒根本不生氣。 三爺搖頭,“無關悲喜,只是想起陳年舊事?!?/br> 他撐開雙掌在身前比劃,如同握著一個壇子,“當年師父腌了滿甕蔓菁,被我們幾個偷食大半?;叵肫饋?,那滋味何等美,此時就是有山珍海味也比不上?!?/br> 方千駒很贊同:“記得師叔祖有一壇美酒,被我栽種梅花時挖了出來,那酒甕古舊,嘖嘖,真是錦封未拆香先透?!?/br> “當時一飲而盡,醉倒在梅樹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