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接任的滄州都督周旋不過滄州知州,滄州知州沒有可以掣肘的人,又天高皇帝遠,開始了貪墨之行。 滄州經濟落后,每年都有一大筆明京城來的補貼銀子,這筆銀子由女帝信任的禁軍親自押送,避免了被層層盤剝的命運,可惜,這筆銀子押送到滄州州府后,就被滄州知州想著各種法子貪墨了,起初只貪一點,后來發展到連邊軍的軍餉都要貪。 滄州新任都督只擅長打仗,不擅長官場上的彎彎繞繞,幾次討餉都被滄州知州以經濟建設朝廷撥銀不足打發掉了。 滄州都督與邊軍因為上一任都督的緣故,對大凌朝無比熱愛敬仰,想著朝廷既然苦,他們做臣下的也不能拖累,于是自己想辦法,先帶著手下兵將勒著褲腰帶過日子,后來實在艱難,就干起了馬賊的活計,佯裝成馬賊去打劫外域的商隊。 這原本也是一種開源,可惜他們戰力太強,不過劫了一年半載就嚇得商隊換了行商路線。當馬賊不行,滄州都督想不出多余的法子,眼看著兄弟們都要餓得不能行軍練兵了,只能在軍師的建議下,寫了一份密信去朝廷哭窮。 女帝這 才知道滄州知州貪墨一事,立刻派了欽差查案,查實之后,將滄州知州和勾結的當地豪族抄家斬首,抄出的錢財多數充作了軍餉,但滄州知州生前揮霍無度,所剩軍餉不過原來五成,都督府依舊需要勒著褲腰帶過日子。 女帝撥了新的銀子補足軍餉,此后每年都會派御史臺官員去滄州坐鎮,官員半年一換,加大行賄成本。 軍政財權必須由兩方勢力掌握才能互相制衡,都督府掌管邊疆兵馬,所以財權掌管只能落在州府身上。 女帝為鼓勵滄州知州發展經濟,將朝廷原本的補貼削了一半,剩余一半需要滄州自己經營來補貼,財政和軍餉的一半壓力都落在了知州州府身上。 因此,后來幾任滄州知州過得很窮苦,就算被暫時分配到滄州,也要盡快找關系調走。 溫雅來到滄州的時候,任務非常嚴峻,滄州州府已經拖欠都督府將近三年的半數軍餉,百姓們過得苦,也不信任朝廷,不配合朝廷工作。 她有些郁郁不得志,但是她清楚要重回明京城,必須做出一番業績,所以再苦再難也要行動。 溫雅一邊與當地豪族談判合作,一邊深入民間尋找生財之道,過得那叫一個灰頭土臉、身心俱疲,只來半年,就把過去二十多沒吃過的苦都吃遍了。 勞碌奔波中,她機緣巧合走入一家蒼蠅小館。 溫家在明京城的生活不算差,加上學習好,讀書時每年都有獎學金,她經常在明京城各處搜羅美食,后來在觀政期間,又吃遍了朝廷各部門的食堂,對美食頗有鑒賞水平。 到了滄州,溫雅苦滄州美食荒漠久矣,可惜客觀條件限制,無論多么不適應的食物為了飽腹也要吃下去,直到進入這家蒼蠅小館,她被一份大盤雞折服,成了這家蒼蠅小館的???。 溫雅因此與秦無病結識。 原來秦無病是這家蒼蠅小館的主人兼主廚,以他的本事應該有很多酒樓想要挖人,可惜,飯館上一任老板生前得罪了當地的一位餐飲大鱷,秦無病縱然廚藝非凡,無權無勢依舊只能蝸居于此,艱難過活。 溫雅看到了商機,以秦無病的非凡廚藝,只要給他一場東風,他能帶著滄州美食為溫雅賺得超額利潤。 溫雅開了一家高端酒樓,聘請秦無病當主廚。按照明京城最火的經營套路,會員分級、饑餓營銷,用無與倫比的美味、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拿下了當地不少世家豪族,成功撕下餐飲業的一塊大rou。 賺到第一桶金以后,溫雅又瞄準了平民市場,把明京城的各種小吃店、快餐店、奶茶店都辦了起來,既解決當地就業,還拉動了當地消費。 在滄州實踐成功后,溫雅與工部聯系,要來了水泥方子,聯合當地世家豪族開始修路,以工代賑,提供就業,修完路就鼓勵秦無病帶領一大批餐飲業開拓州外餐飲市場。 秦無病頗有經商才能,出海之后不僅僅經營酒樓,還做起了香料、調料、雞羊牛rou等生意,為了方便經營,滄州萬好商行正式成立。 不過短短三年,秦無病就成了滄州與附近州城的納稅大戶。 滄州的經濟由餐飲業的興起,但這樣的發展只在滄州附近的幾個州城中有競爭力,發展很容易到達上限陷入瓶頸,必須要趁著這個勢頭進行改革,開辟出一個比餐飲更廣更大更能沉淀財富的產業。 滄州地廣,土壤肥沃還有充足光照,非常適合農業發展,如果大批種植的經濟作物能廣銷大凌全境,那將是一筆巨大又長久的財富。 溫雅有了頭緒,開始請教農業司的同窗,發現滄州光照充足、土質肥沃非常適宜種植各種作物,她要了一批種子,在請教當地農戶與農部后,開始試種一批作物。 試種效果喜人,溫雅決定推廣到全滄州境內,對滄州百姓發布經濟作物收購計劃的同時,還勸說都督府合作,撥一部分兵團參與耕種。 滄州地廣人稀,要在全境推廣種植經濟作物,需要巨額資金,棉花這類新型經濟作物從未在滄州種植過,雖然試種效果不錯,但大面積推廣依舊存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