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書迷正在閱讀:枕邊小神偷:王爺,請你慢一點、掀飯桌!炮灰真千金擺爛后不慣著了、直播快穿:請攻略那個黑化男主、愛上了包養我的老女人(gl)、人魚小姐與她的飼養員、快穿系統之cp拆不停、香雪(帝妃、高h)、困逃(np)、補習[1v1]、避風港
豪門家族中為了爭權奪利而兄弟鬩墻的都多不勝數,更不必說這兩兄弟是真的有王位要繼承。 海拉蘇都差點因此沒命了,還想著要為弟弟開脫,果真是難得的圣父苗子。 謝晏心里感慨,點頭道:“可以是可以,不過我還得再想想?!?/br> 怎樣在盡量減少甚至避免傷亡的情況下奪取政權,經過上次在烏蘭赫勒的實驗,最好的辦法莫過于扯虎皮拉大旗,借用天神的名義裝神弄鬼。 他正琢磨著,便聽阿斯爾問:“首領繼任的典禮何時舉行?你手下還有多少人馬可用?” 海拉蘇有些慚愧道:“父親在世時,我與烏汗臺各掌管一半兵馬,但達拉赫勒的戰士只忠誠于首領,我在決斗中輸給烏汗臺,如今已沒有掌兵的權利?!?/br> 只剩下親信老弱躲在這里避禍,完全是個光桿司令。 謝晏聽得嘖了一聲,阿斯爾也思索起來,卻聽海拉蘇接著說下去:“我自幼隨大巫修行,與眾薩滿巫熟識,聽聞神使大人有通天的神力,或可借天神之名,暫且拖延祭祀儀式……” 這不就巧了嗎,論跳大神,他現在可是專業的! 謝晏腦海中靈感乍現,信心滿滿地狡黠一笑,目光灼灼道:“我有一個主意?!?/br> 達拉赫勒的王庭內,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一場盛大的祭典。 去年冬天,自使者從坦格里赫勒歸來,帶回神使可敦和阿斯爾意欲一統赫勒的消息,兩位王子之間的矛盾便愈演愈烈。 赫勒的繼承法只論長幼,按理原該是由海拉蘇接任首領,但烏汗臺與海拉蘇是雙生子,前后差了不過一刻鐘。 雙生子乃是神異之兆,那日產房內兵荒馬亂,最后到底誰是哥哥、誰是弟弟,也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烏汗臺學會說的第一句話,便是海拉蘇的名字。 他當了弟弟,卻從小比哥哥生得更強壯,父親母親對他也寄予厚望,囑咐他一定要保護哥哥、保護族人,為達拉赫勒的榮耀而戰。 他們這一支部落,在傳說中是被天神流放的民族,烏汗臺卻從不信這說法。 即使這是真的,天神不保佑他們,也自會有海神庇佑。 勇敢的達拉赫勒能征服海洋與暴風雨,為何不能再殺回到內陸去,征服大草原呢? 坦格里赫勒的時代已經過去,他們本該在更早的時候出兵,可如今阿斯爾有了“神使可敦”,實力越發強悍,若再不動手,便當真一點勝算都沒有了。 烏汗臺不像猶豫不定的父親,也不像軟弱善良的兄長,倒是像極了殺伐果決的母親。 他是大海的兒子,見過最廣闊的天地,野心比海里的鯨魚還要大,絕不甘心就這么屈居人下,向阿斯爾稱臣。 哥哥其實也和他一樣,明知道自己打不過他,卻仍然堅持要與他決斗。 最后的結果當然沒有什么懸念,海拉蘇就被他打敗,送到東海的一座小島上。 名為“流放”,實則也是保護。 烏汗臺想,要是他能打敗阿斯爾,便再接哥哥回來,和他一同統治草原;若是他輸了,他所做的一切都和哥哥沒關系,達拉赫勒還有另一條退路可走。 新首領繼位的典禮就在三天后,他將登上海邊懸崖上的高臺,用鮮血祭祀海神、祭奠亡父,同時以血祭旗,正式宣告與坦格里赫勒為敵。 族人已經開始宰殺牛羊,還有羔羊大小的海魚,經驗最豐富的采珠人潛下深海,取來一枚極罕見的金色東珠,烏汗臺以此為吉兆,將它也作為祭品獻給神明,祈求行軍順利。 坦格里赫勒尚白,烏蘭赫勒尚紅,達拉赫勒則以藍色最為尊貴,首領祭祀的禮服用紅藍花與菘藍草染成純正的靛藍色,滾邊金線和銀線密織,周身點綴珍珠繡成海浪與鯨魚的圖騰,神秘而華美。 烏汗臺將那衣袍穿在身上,銅鏡映出他模糊的影子,恍惚間好像看到哥哥穿這衣服的模樣。 他正出神,外間忽有人焦急來報:“首領,不好了!” “怎么了?” 那來人單膝下跪,垂下頭戰戰兢兢道:“海拉蘇王子墜海失蹤,生死不明——” 話未說完,烏汗臺便愕然扯斷了衣袖上的珠飾,斷線的珍珠散落一地,年輕的未來首領顫聲道:“還不快派人去找!所有精銳水軍,即刻出海搜尋,活要見人死要見尸……” 他忽而頓住話頭,咬住牙關似想咽回那句不吉利的話,風風火火地邁開步伐,大步走向大巫所在的“神廟”。 供奉海神的“廟宇”四面都沒有墻壁,巖石鑿成的立柱上刻著珊瑚、浪花和游魚的浮雕,殿中篝火熊熊燃燒,火苗在海風的吹拂下搖曳飄忽。 烏汗臺忽然來此,火堆前滿頭華發的老巫仿佛早有預料,連眼皮都沒有抬起來,便用一種低沉而晦澀的語調發出了預言:“三日后,全知的神靈將會降下旨意,為達拉赫勒選出真正的新王?!?/br> 面容慈祥的老婦人略微抬眼,目光威嚴而沉靜:“我知道你想問什么,海拉蘇王子自有海神庇佑,烏汗臺王子,請回去吧?!?/br> 三天時間轉瞬即逝,烏汗臺派去尋找海拉蘇的人馬沒有一點收獲,大巫的預言則在族人中流傳開來,都說是他得位不正,海拉蘇王子才應當繼承首領之位。 人人都在等待著那一天的到來,等待著神明顯靈,烏汗臺偏偏不信,明明他才是決斗中的勝出者,可他又期盼著生死不知的哥哥會在這天出現,因而到最后也沒有更改或取消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