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節
三娘子娘子自然聽得出這是推托之詞,俺答一動,大明整個邊防都得跟著緊張起來,自然不肯輕易應允。 朱翊鈞倒也不是真的醉了,醒酒湯熬了一大鍋,剛才同飲的人,一人送去一碗。沒多會兒,又把王崇古叫回來了。 作者有話要說 這條商道就是張庫大道,從張家口出發,把茶葉、瓷器遠銷俄國。 第293章 王崇古年紀大了,…… 王崇古年紀大了,睡得早,但今晚穿戴整齊候著,就等朱翊鈞宣他覲見。 山西、甘肅一帶,不管是漢地還是蒙古,他最熟悉,皇上必定要召見他。 王崇古也已經想好了如何應答。 “俺答并非迎接什么佛祖,這只是個借口罷了,或者說,迎接佛祖只是他其中一個目的?!?/br> 朱翊鈞問:“另一個目的是什么?” “俺答有一個從孫,稱切盡臺吉,連年侵擾西部異族部落。此人才能有限,不很順利,請求俺答向西增援。臣每次修書阻止他,他也回函謝罪?!?/br> 朱翊鈞明白了:“這是要率兵越過甘肅,去幫著從孫劫掠?!?/br> “正是?!?/br> 朱翊鈞說:“這不好辦,他以迎接佛祖的名義,我阻止他,豈非耽誤他修成正果?!?/br> 王崇古道:“那邊放他去,咱們只需整頓邊鎮嚴密防守,且暗中將他的陰謀,暗中透露給西部異族,以示恩惠?!?/br> “行,讓他去?!敝祚粹x慢條斯理喝一口茶,“那些西邊的部落,若是還有別的想法,我可就要提要求了?!?/br> 王崇古說道:“如今,大明國力強盛,他們愿意歸順?!?/br> 朱翊鈞說道:“我的意思是,廢黜當地土官,改由朝廷定期委派地方官?!?/br> “如果他們同意,咱們就讓俺答管好自己的子子孫孫,不得再以劫掠他人謀生?!?/br> “……” 王崇古看著他,一時竟無話可說。聽這語氣,什么俺答,什么西邊土司,都已經是大明的子民。 朱翊鈞確實是這么想的,小時候,他皇爺爺最見不得“夷”這個字,每每見到就要生氣。 后來,隆慶和議,他父皇說“華夷一家”,朱翊鈞很贊同這個說法。 既然都是一家人,那他們自然就是大明的子民?,F在不是,遲早都會是。 想到這里,朱翊鈞又笑了笑:“馬背上的民族,也要講文明不是?!?/br> “對了,也不知我兄弟把漢《忠經》學得如何了,再送他些別的讓他讀?!?/br> 王崇古走后,朱翊鈞放下茶碗,皺起眉頭:“這茶怎么那么苦?” 張若蘭走進營帳,只看一眼,笑道:“這是太醫給陛下熬的醒酒湯?!?/br> 朱翊鈞把碗遞過去:“你也喝一口?!?/br> “我又沒醉?!?/br> “我也沒醉,”朱翊鈞笑道,“這不是邀你一起吃苦嗎?”也不知這是什么閨房樂事,張若蘭也不掃興,接過碗,把剩下的藥湯一飲而盡。 確實很苦,苦得仙女秀眉微蹙。 朱翊鈞拉起她的手就往外走:“現在你也睡不著了,我帶你去看星星?!?/br> “……” 戚繼光籌備四年,這一次練兵,規模更大,參戰人數更多,更接近實戰,大批威力驚人火器看得蒙古人目瞪口呆。 只可惜,朱翊鈞不能久待,他的返京了。 馮保向他請示,自己留下來,幫皇上檢閱這次練兵,回去之后,再詳細陳述給他。 朱翊鈞知道他的心思,同意了。 回去之前,朱翊鈞又和把漢見了一面,旁敲側擊,問他現在與辛愛的關系如何。 把漢與他這位大伯顯然不是一路人,以前關系就不好,現在更不好。 張若蘭邀三娘子一同品茶,女人在一起閑聊,聊著聊著,話題就拐到了感情上。 與張若蘭一筆,三娘子的婚姻毫無感情可言。她九歲時,就被父親送給了俺答這個五十多歲的老頭子?,F在她二十七八,風韻猶存。理想中的如意郎君是蔡可賢那樣,容貌人品才學俱佳的謙謙君子?,F實確是家中有個七十好幾,身體每況愈下。 三娘子最害怕的,是俺答命不久矣,而按照蒙古習俗,俺答一死,他就要嫁給俺答的長子辛愛。 辛愛,也是個五十多歲,又老又丑的老頭。況且,他們之間早有嫌隙,辛愛若是娶了她,奪走她手中軍政大權,那她的苦日子還在后頭。 朱翊鈞覺得,在關于辛愛的事情上,大明、把漢、三娘子的立場是一致的,此人最好死在俺答之前。 回京之后,朱翊鈞想起個人,寧夏副總兵哱拜。當時游歷寧夏,發現此人手下多蓄亡命之徒豢養為家丁,號稱“蒼頭軍”。 朱翊鈞當時就覺得這種以豢養家丁的方式組建軍隊非常不靠譜。戰事頻發的時候,可以以重賞驅使他們作戰。一旦沒有那么多仗可打,這些亡命之徒就將成為不安定因素。 要么重金將他們養起來,國庫吃不消,要么放任他們在當地胡作非為大肆斂財,百姓吃不消。 既然朱翊鈞已經預測了結果,那么就要早做打算。哱拜是王崇古招回來的,那就讓王崇古去解決。 王崇古老謀深算,花費四年時間,總算給了朱翊鈞一個滿意的答案。 隆慶初年,有一位光祿寺卿靳學顏,他提出最耗費天下錢財的,是各地軍隊。兩陣相對,沖鋒陷陣、摧毀敵軍,是軍隊的實際效用。 邊防常年戰亂,兵士不足,只能用鄉間百姓充當,而內地許多人,當了一輩子兵,卻沒有機會上一次戰場。 所以,他提議,應當規定按期限輪番守戍,也就是換防。 這個思路非常好,除了省錢,優化資源,還能確保各地能夠保持高度戒備狀態,隨時應對各種突發情況。使其在不同的作戰環境中發揮最大的戰斗力。 更重要的是,還能降低邊將反叛的風險。 當時,身為兵部尚書的王崇古開始著手此事,分批少量將哱拜的部下與軍隊調往全國各地。 哱拜雖然心里有點想法,但全國各地都這么干,也不是只調走了他的人,戚繼光、李成梁、麻貴、劉顯都被抽走了精銳,他也就不好說什么了。 況且,此事由王崇古牽頭,他在大明能有如今的地位,全都是王崇古給他的,他更不敢有半句怨言。 三年多時間,連他兒子都被調去了別處,新來的官兵,又不是他的家丁,聽從總督和總兵的調遣,他這個副總兵的權力正逐步減少。 過兩年,王崇古還打算將他也調去別處鎮守,遠離寧夏。 朱翊鈞與馮保和張居正討論過此事,二人都認為這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在萬歷三大征中,哱拜的叛變雖然存在許多客觀因素。但哱拜身為外族,在當地勢力過大,朝廷難以控制,卻也是主因。 如此,便可將此事件扼殺在還未萌芽的階段。 朱翊鈞對于王崇古的處理非常滿意。當初,高拱、張四維都走了,唯獨留下了王崇古,的確是明智之舉。 朱翊鈞正打算給他封賞,誰曾想,第二日,一封彈劾王崇古的奏疏就出現在了朱翊鈞的御案上。 南京御史陳堂,以及他的同僚劉鉉、彭應時接連上奏,抨擊王崇古松弛邊防,便利敵人。與此同時還將方逢時也牽連進來,說他們在宣府與韃靼往來密切,常有密信往來,恐泄露大明之機要,從中牟利,望陛下明查。 此時,王崇古就在文華殿,朱翊鈞把奏折拿給他看,本也是圖一樂。哪知王崇古蒙受冤屈,跪地爭辯一番,脫口而出“請陛下準許臣……” “王尚書!”朱翊鈞的聲音沉穩有力,“想好再說?!?/br> 滿朝文武都知道,皇上最不喜歡大臣受了點委屈就動不動撂挑子走人,王崇古也是一時激動,差點說錯了話,趕緊叩頭謝罪。 朱翊鈞也不計較,反而安撫了他。 本以為此事也就過去了,沒想到,這幫言官還沒完沒了給事中尹瑾、御史高維崧再次上疏彈劾,朱翊鈞一怒之下,御批:“朕與蒙古人也往來密切,還稱兄道弟,你要如何?” 有皇帝力挺,言官們這才罷休。 薊鎮練兵結束,馮保寫了個折子,讓汪道昆一并帶回京師,本人卻沒有回來。 他告訴朱翊鈞,想在邊關待一陣,整飭軍備。實則卻是呆在薊鎮,每天和戚繼光一道,研發和制作新的火器。 早前朱翊鈞又重新制定了鹽法,商隊除了通過運送糧草到邊關,可以換取鹽引,從福建運送海外買回來的鐵礦等物資到邊鎮,也可換取鹽引。 有了大量鐵礦,再以改良后的豎爐煉鐵,得到精鐵,制作火器,精度更高,威力更大。 快過年的時候,馮保才從薊鎮回京,帶回了許多戚家軍兵器房中新研制的火器。拿到神機營一測試,比從海上繳獲的西洋火器更為先進。 不僅如此,馮保還帶回了圖紙,朱翊鈞讓兵仗房拿回去,批量生產,裝備神機營。 年底,到了國庫結算的時候,也是御馬監和戶部最忙碌的時候。 大殿中,幾十個人在大殿中驗算,朱翊鈞在次間內,聽著噼里啪啦的算盤聲來回踱步。 馮保就那么看著他,心說但凡有個計算器,也不能把孩子急成這樣。 朱翊鈞回頭看到他,一臉淡定的站在那里,心中也似乎安定了不少。他走過去,拉起馮保的手,坐在炕上:“大伴?!?/br> “陛下?!瘪T保站在他的旁邊,不肯坐。外面算盤都快打出火星子了,他幫不上什么忙,也不能在這兒與皇帝平起平坐,被外面的人看到,心里有想法的。 朱翊鈞說:“小的時候,一到年關,我就能聽到殿外的算盤聲,而后,不管是皇爺爺還是父皇,拿著那一張薄薄的紙,面色凝重?!?/br> “那紙上的數每年都不一樣,都有一點是一樣的——那些數都是用紅字寫的?!?/br> 紅字寫的,那就叫財政赤字,以馮保的寫法就是前面加個負號。 嘉靖、隆慶年年虧空。到了朱翊鈞這兒,經過張居正的努力,不僅赤字變成了黑字,數字也在逐年增長。 而接下來,朱翊鈞卻說了一句讓馮保難以理解的話。 他說:“我做了皇帝才發現,除了這些年風調雨順,自己為大明,為百姓做的不多。大明能有今日盛景,全是仰仗張先生?!?/br> 第294章 馮保想:“除了風…… 馮保想:“除了風調雨順……啊,孩子你知道對于農耕文明來說,風調雨順有多重要。明朝的滅亡,也有小冰河期頻繁天災一份功勞……” 他說的好像是“除了這些年風調雨順,自己為大明,為百姓做的不多”這是什么意思,他做的已經夠多了。 不這也不是重點,重點是,他為什么把風調雨順歸結為自己的功勞,這不應該是老天爺的功勞嗎? “陛下……” 朱翊鈞仰起頭看他,眼里還有小時候的純真,像是看穿了他的想法:“大伴,他們都說,天子承天啟運,受命于天。天子仁德,上天才不會降罪于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