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節
朱翊鈞又讓陸繹拔出他的佩刀作對比,但繡春刀本來就是用極為稀有的精鐵所鍛造,看不出什么差距。 于是,朱翊鈞又命人取來一把京營士兵的佩刀,這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戚繼光的刀刀身更長、更窄、弧度更大,刃薄脊厚,從重量和色澤就不難看出,所用精鐵和鍛造技術也要好出一大截。 按照大明現在的鍛造技術,并非造不出這樣的刀,只是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很難大規模量產。 而戚家軍都裝備著這樣的軍刀,看來,薊鎮每年及百萬兩白銀的經費不是白花的。 朱翊鈞問戚繼光:“刀為何要這么改?” 戚繼光答道:“臣當年在浙江抗倭,發現當地士兵懼怕倭寇,實則是懼怕倭人手里的倭刀?!?/br> “倭人對他們的刀也非常寶貝,人死了也要將刀奪回來?!?/br> “臣便研究之后發現,倭刀的確更鋒利,實戰中也更能發揮其威力。所以,根據倭刀改造了這把軍刀?!?/br> 朱翊鈞道:“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閑雜鍮與銅。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兇?!?/br> “這是歐陽修歌頌倭刀的《日本刀歌》,倭刀源于唐刀,卻在宋代就已超越我們,如今,更是拉開不小的差距?!?/br> 他把刀還給戚繼光:“軍刀夠用就行,再鋒利的刀劍,也不過是短距離近身拼殺,哪里比得上火器的威力?” 他自己就是個習武之人,但也明白“武功再高,也怕子彈”這個道理。 冷兵器發展到現在,已經到達巔峰,再怎么卷也卷不出新花樣,不如換個賽道,研制和大規模裝備殺傷力更大的火器。 戚繼光驚嘆于他小小年紀就有如此遠見,其實,這都要歸功于馮保,十多年來在他身邊,給他講故事,和他一同讀書學習,潛移默化對他的影響。 接下來,是軍士們展現騎射和武藝,朱翊鈞也讓他帶來的人下去跟人家比試了一番,有輸有贏,錦衣衛不算丟人,京營軍士被戚家軍完虐。 朱翊鈞還不忘對戚繼光提要求:“你最擅長練兵,薊鎮的兵練好了,也別忘了京營的兵,這可是你當年在奏疏中承諾的?!?/br> 戚繼光抱拳笑道:“一定!一定!” 第二日,朱翊鈞又在譚綸和戚繼光的陪同下,參觀了他們的輜重營、造車營和神機營。 戚繼光一個久經沙場的將軍,比朱翊鈞更清楚火器的重要性,一直沒有停止過對火器的研究。 回京的前一天,朱翊鈞又在薊鎮轉了轉,到縣衙去查了查當地的鹽稅。 張居正在內修守備中提到:“積錢谷、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收塞馬、散叛黨”八事督課邊臣。 盡快恢復鹽政也是保障邊境物資的重要環節,對于鹽引,朝廷也做出了明確規定,不許任何人乞求,也不再封賞,必須通過為駐守在邊關的軍士運糧獲取。 到了行宮,有人給馮保送來一張帖子,馮??春笮α诵?。 朱翊鈞好奇心爆棚:“什么東西,這么好笑,給我也瞧瞧?!?/br> 馮保說道:“戚將軍說要請我喝酒?!?/br> 當然,請的不只是他,還有汪道昆。 朱翊鈞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我也去?!?/br> “陛下……”馮保無奈笑道,“尊卑有別,您去了,這酒只怕也喝不成了?!?/br> 朱翊鈞明白他的意思,點點頭改了主意:“那你去吧?!?/br> “噢,對了,你帶上兩壇長春酒,讓譚綸、戚繼光也嘗一嘗咱們宮里釀的酒?!?/br> “謝陛下?!?/br> 戚繼光不但會打仗,還很會做官。 在浙江抗倭的時候,俞大猷三天兩頭被卷進莫名其妙的風波之中,打了敗仗還要被胡宗憲推出來頂罪,最后被陸炳所救。 正是因為他為人太過正直,不懂,也不屑去琢磨那些官場潛規則。 戚繼光不一樣,他父親戚景通,剛毅好學,軍事才能出眾,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正四品官,家里卻窮得叮當響。戚景通死后,戚繼光兄弟倆連書都讀不上。 戚繼光繼承了他父親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心中也早已種下保國安民的種子,但他也明白,官場就是如此,朝堂之上波云詭譎,靠著一腔熱血,無法實現報復。 全國各地,這么多總督、總兵,沒有幾個不貪墨軍費。有的人是為了自己享樂,戚繼光恰恰相反,他自己過得一向樸素,朝廷派來的官員,卻好酒好菜的招待,臨走時還會送上一大車“土特產”,方方面面都能照顧到位。 馮保身為天子身邊最親近的人,自然也是他要打點的對象。 哪知道這位司禮監掌印不僅婉拒了他的“土特產”,連席間喝的酒水都是自帶的。 戚繼光還以為自己送的禮物不合馮保心意,拐彎抹角的試探他究竟想要什么。 馮保也委婉的告訴他,不用在自己身上花錢花心思,因為他和張居正一樣,會無條件支持戚繼光,圣上也是如此。 馮保建議,不如把這些錢花在刀刃上,比如改進一下豎爐煉鐵,如何造出利用率更高的球團礦,降低成本,提高產能。 不過,馮保還是向他討了一樣東西。這東西對戚繼光來說倒也不難,立刻就命人給他找來了。 朱翊鈞在薊鎮二十日,皇太后三天兩頭就派人來,給他送衣物,送吃的,生怕凍著他餓著他,還催促他快些回去。 吃的穿的朱翊鈞收下了,只字不提要回去。 張居正也時常派人過來,主要給他送奏章。小事元輔自己就處理了,大事都不忘向皇上稟報。 終于,薊鎮練兵結束,朱翊鈞也該回去了。 回到紫禁城,張居正和呂調陽帶領六部九卿、都察院在宮門口迎駕,朱翊鈞別人都叫去文華殿,說了說這次薊鎮的見聞。 說來也巧,朱翊鈞出門大半個月,文華殿中,積壓了不少奏章。就有人因為這次戚繼光在薊鎮舉行聲勢浩大的練兵,而彈劾他。 理由是,他每年要花費朝廷上百萬兩白銀的軍費,并沒有殲滅多少敵人,反而花在了大規模演習這種華而不實的地方。 第二日早朝,朱翊鈞就在百官面前提到了這封彈章:“朕親自在薊鎮校閱二十日練兵,非但沒有感覺華而不實,反到認為很有必要?!?/br> “各地總督、總兵都應該向戚繼光取取經,學一學他是如何練兵,如何根據敵情布陣,如何讓軍士保持戰斗力?!?/br> “更重要的是,此次練兵,戚繼光還邀請了土默特部前來觀戰,對于我們的敵人來說,也是一種威懾?!?/br> “倒是你們有些言官,罔顧事實,甚至沒有親臨現場看過,就敢寫封彈章胡說八道,也不只是何居心?!?/br> “難道是看不得我大明邊境太平幾日,故意挑事?” “?。?!” 這一頂大帽子扣下來,嚇得百官瑟瑟發抖,跪倒一片:“臣等不敢?!?/br> 朱翊鈞把奏折扔到吏部尚書腳下:“此人外調地方?!?/br> “退朝!” 第204章 轉眼又到了年末,…… 轉眼又到了年末,戶部和御馬監幾十個人,經過好幾日的核算,把去年國庫的收支情況大概算了出來。 他們只能給出國庫盈余比去年更好的結論,朱翊鈞把數據交給帥嘉謨,要他重新核算,并且給出數據分析。 江南地區因為實行一條鞭法,地理環境優渥,田賦稅收一直穩步增長,其他產業增值也非常迅速。而其他地區,要么增長不明顯,要么沒什么變化,有的甚至完成不了。 按照張居正的考成法,賦稅收不夠,當地官吏是要受罰的。 不過,朱翊鈞認為,懲罰的事不用著急,可以先看看收不夠賦稅的原因。 如果去年出現災情影響收成,那情有可原,可以免除懲罰。 如果去年當地風調雨順,糧食收成不受影響,那就按照考成法,該怎么罰就怎么罰。 另一方面,月港出海的商人、船只越來越多,從海外流入大明的白銀也在與日俱增。 這看起來像是一件好事,貴金屬激增,更有利于朝廷推行一條鞭法,百姓用白銀取代實物繳稅,大明進入銀本位貨幣制度。 但是,朱翊鈞從小就聽馮保說過,巨大的貿易順差會導致通貨膨脹,百姓手里的銀子迅速貶值,購買力下降,貨幣體系崩潰,國家財政也會跟著崩潰,將會給大明王朝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 再加上白銀的數量一旦猛增,其價格就會發生劇烈波動,也不利于攜帶和大額支付。 朱翊鈞向張居正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經他這么一說,張居正也意識到,這確實是個隱患,必須未雨綢繆。 張居正沒想到他能思考得這么長遠,戶部上上下下,這么多人,也從未有人提出過這個問題。 但現在問題提出來了,要如何解決問題呢? 還不容易盯著巨大壓力開海,總不能又禁了吧。 朱翊鈞道:“那肯定不能禁海,咱們是要解決問題,不是要和錢過不去?!?/br> “非但不能禁海,以后還要開更多的海?!?/br> 張居正心道,按照他剛才的說話,開海的范圍越廣,白銀流入大明更快,危機提前到來,加速滅亡。 朱翊鈞自然也想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說的是以后。 朱翊鈞道:“問題的本質不在開海,在于咱們把東西賣出去了,喚回了大量白銀,這些白銀又在全國各地流通,導致商品價格猛漲,那些沒能依靠開海賺錢的百姓生活窘困?!?/br> “要避免這種情況,第一,控制白銀大量流入大明,鼓勵商人從海外購入咱們需要的貨品?!?/br> “就像當年鄭和下西洋,帶回了咱們沒有的香料和木材?!?/br> 朱翊鈞能想到的就是先讓全國人民吃飽飯,所以,應該鼓勵商人從海外進口農作物,稻米、麥子、大豆等等。 馮保提醒他,大力發展手工業,礦產資源也是必不可少。比如煤、銅、鐵礦石等等。 朱翊鈞聽完,果然受到了啟發:“我明白了,咱們鼓勵商人從海外運回來的,正是咱們禁止出海的?!?/br> 馮保正要夸他聰明,朱翊鈞忽然又想起個事:“之前,戚將軍說過,佛郎機和紅夷的火器比咱們的威力更大,那咱們……” 馮保吃驚的看著他,趕緊遞上茶盞,勸道:“陛下,這這……這不合適?!?/br> “普通百姓私自持有火器,那可要亂套了?!?/br> “呃……”朱翊鈞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果斷改口道,“那就由朝廷花銀子從西洋人手里購買?!?/br> “購買回來的火器,就布置在東南沿海地區,再陸續開放更多港口,我倒要看看,還有哪個倭寇敢來進犯!” “不過,咱們也不能總買別人的。我聽說那些西洋人壞得很,如果他們也想進犯大明,不再賣給我們火器,那我們就只能任人欺負?!?/br> “我們自己也要學著制作火器,不但要做,還要做得比那些佛郎機人、荷蘭人更好!” “要他們聽到‘大明’二字,只敢稱臣,不敢進犯?!?/br> 馮??粗?,既欣慰又感動,果然是他一手帶大的孩子,先購買,再仿造,最后自研,這思路非常清晰。 鼓勵商人進口國家繼續的物資,當然不能只是嘴上說說,凡是要從利益出發,用實實在在的優惠政策作為動力,讓大家切實行動起來。 鼓勵的方式要從進出口關稅制度上做文章,張居正準備明年就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清丈土地,而后就開始逐步在各地實行一條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