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生于此世,得遇神悅,何其幸哉! 忍不住把人抱到懷里,親了又親,還想更近一步。 但張禎有公務,不容他胡作非為,賞了幾巴掌推開。 擇了個吉日,軍學院正式開學。 小皇帝和張禎、呂布、蔡邕、賈詡分別講了話。 又從中選出十名百夫長,負責入學期間的日常訓練、軍紀管理。 這事兒,從老師到學生都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忙亂了大半個月,才算是有了些規范。 張禎也不急,還有兩年時間呢。 這兩年之內,新軍閥大約不會出現。 出現了也沒關系,讓呂鳳仙打死撲滅。 諸葛亮那邊,也是進展神速。 關中天子腳下,又有諸多世家作出表率,清查時沒有遇到一點兒阻力,最早清查出了人丁和田畝。 然后是江東、荊州、淮南、徐州、青州等地,速度都極快。 竟然還趕上了春耕。 張禎大喜,寫信狠狠夸了諸葛亮一通。 作為清查工作的總負責人,諸葛亮本不用出京,待在京城統籌布置即可,但他想更快些,便親臨各地。 他的想法和張禎相似,都想盡量趕上春耕。 糧食,才是民之生,國之本。 第484章 四海無閑田,農夫不餓死 關中釋出的隱戶,達到七萬之多。 相關世族每家都補交了十年的稅賦,周邊糧倉填充得滿滿的。 張禎看完統計上來的數額,對于減免人頭稅更多了幾分信心。 同時傳信程昱,不要再筑京觀。 以前筑的也盡早拆除。 天氣漸漸熱起來了,為防滋生病菌,還是早點焚化為好。 留存這么久,該看見的人,不會看不見。 之后就一心撲在了春耕上。 今年,皇莊和關中地區、遼東黑土地種植的稻谷是北海四號,麥子是瑯琊二號和扶風二號,等明年有了足夠的種子,就能全國推廣。 其余地區種植的稻谷是北海三號,麥種是瑯琊一號、扶風一號。 而實驗區里,正在培育北海五號,以及新的稻種江夏一號。 江夏一號的母本,是劉備從江夏找來的野稻秧苗,十分茁壯。 劉備自從知道高產稻種是以野稻培育,就愛上了尋找野稻。 甚至當做政績去抓。 張禎大力贊成,但也告訴他,尋找野稻重要,督促春耕也很重要,不可顧此失彼。 劉備讓她放心。 麥種方面,正在培育樂安一號、汝南一號、廣平一號。 去年氾先發現,這三地的麥子畝產遠遠超過其它地方,便選出其中最為優良的,在實驗區著重培育。 工作比以前繁雜,他卻并不覺得勞累。 因為可以使喚的人增多了。 除了張五郎、衛成等課農司最初的成員,還有太學里有意農學的十五名太學生,十男五女。 都對他極為崇敬,并未因他出身農家而有所輕視。 每天沐浴在太學生們崇拜敬仰的目光中,氾先腳步都輕了,感覺自己還能再干五六十年。 張五郎、衛成也差不多,被他們看得飄飄然。 農學不同別的,實踐重于理論。 因而身為老師的張五郎,帶著他們常駐皇莊,偶爾才回長安。 這些太學生也吃得苦,沒人打退堂鼓。 五名女生剛來的時候,是白嫩纖弱的嬌小姐,從小十指不沾陽春水,行動就有人伺候。 一段時間過去,臉曬黑了,手也粗糙了。 身體卻更為健康,能吃能睡,能跑能跳。 一些小毛病也消失不見,比看華神醫還有效。 張禎問她們,為何選擇農學? 有三個說,想盡綿薄之力,種出更多的糧食,讓百姓都能吃飽。 這話聽起來冠冕堂皇,顯得有點假,但看著她們的眼睛,張禎相信此言發自肺腑。 少年無畏,少年赤誠。 第四個看著有些呆萌,說沒想那么多,單純覺得種植這件事情很有趣。 而她也是學得最快,最有天賦的。 交給她照顧的那一片稻谷,rou眼可見長勢最好,病蟲害最少,連氾先都嘖嘖稱奇。 張禎心想,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先天種植圣體,或者覺醒了木靈根?那可真是撿到寶了。 囑咐氾先、張五郎重點培養。 第五個很坦率,說自己想要高官厚祿,但文不成、武不就,只能另辟蹊徑。 從她的目光中,張禎看到了野心。 但并不覺得這是錯。 男子能有野心,女郎為何不能有? 何況,適度的野心和欲望,本就是推動時代進步的一大動力。 無欲無求的社會,也就走到頭,能升天了。 張禎預祝她得償所愿,當上大官。 那十名男生,張禎也鼓勵他們踏實勤奮,做出成績。 哪怕沒有成績,只要努力了,起到榜樣的作用,她也必定嘉獎。 這等于是給眾人吃了定心丸,心里暗自激動。 女生且不說,選擇農學的男生,基本都與家族發生過爭執,能堅持下來,憑的是一腔孤勇。 如果能得到宸王的嘉獎,對家族也有了交待。 想得更狂一些,若有一日以農事為官封侯,更能打臉當初反對的那些人,想想就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