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武帝時期,此事就困擾著朝廷,形成了“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局面,雖然武帝以強硬手段暫時壓制,卻未能根治。 漢書有云,“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并兼。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車服僭上亡限?!?/br> 致使“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貧民雖賜田,猶賤賣以賈?!?/br> 在世族、官吏或明或暗的手段之下,農戶只能變賣朝廷分給自己的田地,以求活命。 到了成、哀二帝時,大量平民淪為世族的農奴、隱戶,進一步動搖了大漢基業。 光武帝以世族中興,更是受治于世族。 凡此種種,最終于靈帝時爆發,險些國祚中斷。 而現在,是根除這一痼疾的最好時機! 其一,阿姐盡掌朝政,小皇帝唯命是從,又有呂奉先為盾,朝中無人敢違逆她。 其二,此時朝中官吏,經過了十常侍、何進、董卓一輪又一輪的清洗,膽子沒有之前那些大,與世族的勾結也不太緊密,本身是世族的,也學會了低頭做人。 其三,阿姐剛對世族動過刀,世族心存恐懼,生不起頑抗之念。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何況,程昱現在還未回京復命,審查完徐州世族,又去了青州。 他就如同懸在世族頭上的一柄利刃。 任何想大聲叫喚的世族,都會想起荊州、淮南、徐州那些京觀。 所以,現在不清查,更待何時? 清查人丁,是斷世族隱戶。 清查田畝,是斷世族隱田。 他可以斷言,漢室幾百年來,治理世族沒有比眼下更好的機會。 這機會也是阿姐創造的。 對了,還有大將軍呂奉先。 也許他沒有這樣的初衷,但從結果來看,無疑是以身入局,誘敵入彀。 張禎也知道諸葛亮定然贊同。 跟聰明人說話,省時又省力。 微笑道,“若委你此事,敢不敢當?” 鹽務早已走上正軌,孔明有余力做別的事情。 并非想要壓榨他,而是想給他增加資歷。 況且,他也是最合適的人選。 老一輩中,能做好此事的唯有賈詡,但大將軍府離不得他。 王允、士孫瑞、馬日磾等人,都無此才干。 年輕一輩中,郭嘉也行,可他要隨曹cao遠征。 其他人或許有某方面的長處,卻未必處理得了復雜的人事關系,統籌全局。 十九歲的孔明,是她第一選擇。 諸葛亮深施一禮,“固所愿也,不敢請耳!” 阿姐看重他,他又怎敢妄自菲薄。 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張禎笑道,“孔明總是如此多禮?!?/br> 諸葛亮認真道,“禮不可廢?!?/br> 叔父、兄長都來信提醒他,萬不可仗著宸王千歲的偏愛,便忘乎所以,失了分寸。 其實不用他們提醒,他自己也時常反省,絕不恃寵而驕。 他必須對得起張神悅的這份偏愛。 隨后兩人商量細則,呂布負責給他們添茶倒水。 最重要的有三條。 一是創建魚鱗冊。 將房屋、山林、池塘、田地等產業,按照次序排列連接地繪制成圖,標明相應的名稱。 并詳細記載每項產業的編號、類別、業主、畝數、四至(地籍上每宗地四鄰的名稱)等信息。 這是南宋時首創的,因圖形排列狀若魚鱗而得名,明朝時得到完善,一直沿用到民國時期,張禎提前拿來用一用。 有了這冊子,就能防止產去稅存,或有產無稅,使得朝廷收稅有據可依,是種制度性的保障。 而對于張禎來說,最重要的是以此杜絕世族隱瞞田產。 二是重整戶籍。 戶籍制度始于周朝,秦漢時期初具規模,但一遇戰爭災禍,就會變得混亂不實。 也就是說,張禎穿越后忙這忙那,卻連漢室有多少人口都不確定,只能估計出個大概的數字。 因此這回效仿明朝,引入黃冊制度。 每家發一個戶貼,按格式填寫人口數量、各自姓名、性別、年齡、與戶主關系。 以及這一家所擁有的田地數量、坐落地點、房屋類型等等,與魚鱗冊相互印證。 這戶貼一式兩份,一份由百姓自己保管,一份交到縣衙留存,都加蓋公章。 再由各縣匯總到各郡、各州,逐級上報,直至朝廷。 這也能最大限度地防止世族隱戶。 魚鱗冊、黃冊,都是五年核查一次。 由當地官府具體負責,朝廷派人監督。 三是對于隱戶、隱田的處置。 隱戶升為平民,上黃冊、分田地。 分的田地就來自于隱田,余下的同樣分給流民。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女子也能授田,只是沒有男子授得多。 張禎也沒有貿然提到相同的數額,她得先看看有多少女子,多少田地,才知道夠不夠分。 若不夠分,就緩兩年再給女子提量。 相應的世族補繳十年的人頭稅、田地稅,不管他們占據這些隱戶、隱田的時間超過十年,或者是不足十年,都統一按十年來算。 若有異議,可到官府申訴。 第479章 加女子稅賦算什么本事,減免才能真正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