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是她想得過于美好了。 番薯原產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等地,土豆原產于南美洲,玉米原產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要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三樣高產食物才會從美洲傳入歐洲,又通過各種途徑傳入東亞。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番薯、玉米和土豆,都還在美洲,就算翻遍了亞歐大陸也找不到。 她以為會有奇跡發生,結果沒有。 而且,此時的玉米,還沒進化到后世的高產,找到也得培育。 張禎很快振作起來,令人收拾種子裝車,她要親自送到皇莊。 正要回去換衣,眼神忽然凝住。 “周羽,你拿著什么?” “......花?!?/br> 周羽不明所以,將手里這朵白色的小絨花遞給張禎。 張禎接過來,扯下花朵捏了捏,手感很熟悉,久違的熟悉。 沒錯,這就是棉花! 找不到番薯、玉米和土豆,找到棉花也很好。 急道,“你從哪兒拿的?” 周羽從一堆麻袋里找出個小的,“這兒!” 張禎看去,發現是一袋黑褐色的種子,她剛才見過,卻不知道這是棉花種,還以為也是瓜種。 周羽謹慎道,“女君,我不該把花拿出來么?” 方才這袋種子歪倒了,她拎起來放正,從種子里發現了這朵小絨花,見其柔軟可愛,便隨意拿在手里把玩。 張禎拍拍她的肩膀,笑道,“該,拿得好!你不拿出來,我還不知道這是什么呢!” 定是采摘種子的人不小心,才將花也留下。 花妮追問,“這是什么?” 張禎:“棉花,好東西,能做厚衣裳的好東西!” 叫人取來筆墨和一塊小木牌,現場寫了標簽拴上,免得跟別的不知名種子弄混。 她記得棉花原產于印度和阿拉伯國家,很早就傳入華夏。 這個早有多早呢?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有學者認為,最遲是南北朝時期,很可能秦漢時就有。 只是沒有傳入內地,多在邊疆種植。 要到宋末元初,才會在內地大量推廣。 換言之,西征軍找到棉花,在情理之中。 但張禎還是很激動。 一袋不起眼的黑褐色果實,都可以是棉花種。 其它的呢,又會是什么? 也許是她未曾見過,卻極其珍貴的種子! 小心翼翼移交到皇莊,交給氾先、衛成、張五郎等人。 張五郎雖當上了農學博士,沒課的時候,還是回皇莊幫忙。 氾先對這些陌生的種子也很重視,看天時還不晚,令人建起幾片實驗田,每樣都種了一些。 幾人都知道,只要有一樣高產、飽腹,就有百姓因其免于饑餓。 他們今日也就沒有白費功夫。 哪怕達不到他們的期望,也能為大漢百姓多添一種食物,或一樣用具。 張禎特意介紹了棉花種,讓他們多多照管。 幾人想象不出花朵怎么做衣裳,但還是滿口答應。 九月上、中旬,秋高氣爽,莊稼成熟,關中各縣陸續開始收割。 金黃的麥浪,沉甸甸的稻谷,是此間最美的風景。 張禎也到皇莊,親手割了兩捆稻谷,心里滿足得很,感覺享受到了收獲的快樂。 再想割就不行了,所有人都怕她不慎傷到手。 如今的她,是真正的萬金之軀。 在眾人眼里比小皇帝金貴多了。 她也不讓大家為難,站到一旁圍觀。 沒幾日,皇莊收割完畢,張五郎讓人統計來數據。 稻谷,普通田里種植的是徐州三號,畝產三百四十五斤,比去年少一斤,但上下十斤,都是正常范圍,并不能因此認為減產了,應認為穩定。 麥子,普通地里種植的是老品種,畝產三百一十五斤,比去年多三斤,也是正常范圍。 實驗田卻給了眾人一個大驚喜。 徐州系列的徐州四號,畝產達到三百六十斤。 清河三號,畝產達到三百一十八斤。 北海三號最猛,畝產四百三十九斤! 這個系列,從一開始就比別的系列高產,而且穩定,明年可以推廣了,但糧種不夠全天下,只能優先關中和遼東黑土地。 后年,就有足夠的糧種供應各縣。 張五郎輸了賭約,要請衛成一個月的酒,卻高興得連聲大笑。 氾先主導培育的五個麥種樣本,也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一號樣本產量最高,達到畝產三百八十七斤! 四號樣本其次,達到三百七十三斤。 三號樣本產量最低,也達到了畝產三百二十五斤。 根據其原產地,氾先將一號樣本命名為瑯琊一號,四號樣本命名為扶風一號。 明年,這兩個麥種也將供應關中和遼東,后年就能全天下推廣。 但培育不會停止。 張禎告訴他們,這將是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都會繼續下去的長久工作。 第416章 神悅,你老實告訴我,你到底是不是神農弟子? 秋收結束,各地畝產量也逐漸報到京城。 稻谷種植的都是徐州三號,課農司忙亂一番,統計出全國畝產量平均為三百二十一斤,比去年多出六十五斤。 麥子種植的還是老品種,平均畝產量為二百二十五斤,比去年多出兩斤,比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