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也都是以前鹽商們煮海的地兒,并不陌生。 各家分到哪一片鹽場,在給他們的“制鹽新法”小冊子里都有標注,絕不會弄錯。 縱然如此,也有些小糾紛,但都不是什么大問題,不用官府出面,他們自己私下里就解決了。 能參與競價奪得鹽牌的,也都不是無財無勢的貧門小戶,通常有著雄厚的家族勢力。 這也意味著,很多麻煩他們能自己處理。 另一方面,不到萬不得已,鹽商們并不愿意經過官府的手平息爭端,怕被薅羊毛。 這也省了鹽務司好多事兒。 歷史上的諸葛亮,有“事必躬親”這個特點,此時也一樣,不想坐在長安聽匯報,參加完白玉京選址會議,就收拾行李,直奔淮揚。 賈詡嘆息,“年輕真好?!?/br> 想去哪兒就去哪兒,不像自己,想回趟老家神悅都不允許。 禰衡預感到有熱鬧可看,也跟諸葛亮一起去。 他這一走,長安諸多名流彈冠相慶,默默祝愿他扎根淮揚,永遠不要回來。 如果不是大將軍府護著,這賤嘴賤舌的豎子早被大家打扁了。 —— 千百年前的陽光和大海,跟千百年后的也沒有什么不同。 遠方,蔚藍的海面與天空連成一片,海天一色,美不勝收。 近處,海浪輕輕拍打著岸邊,發出清脆的聲響。 而離海岸稍遠一些的海灘上,已經建成一片片大小相近的鹽田,嚴格按照小冊子上的步驟cao作,分出了蒸發池和結晶池。 蒸發池的底部,都經過了堆筑夯實,還鋪了一層干茅草。 結晶池的底部,則是鋪了石塊,并用石碾磙壓平整。 今日是首次引海水入池,林榮和俞承都早早來到海邊,準備親自盯著這一工序。 林榮手搭涼棚,笑道,“天氣真好,看樣子會連著晴好幾日?!?/br> 讀完海水曬鹽那本小冊子,再聽完諸葛亮的講解,他就知道這制鹽秘法看天吃飯。 如果天陰下雨,那就是顆粒無收。 好在林、俞兩家都有會看天氣的老仆,一合計,選了今日。 俞承也道,“是啊,近期不會落雨?!?/br> 他與林榮合力競得的翼宿區域,位于東南,鹽區則是分到了淮南鹽場,恰巧就是他們原先煮海的地方。 因而地熟人熟,很快就建好了鹽田。 一名管事走過來問,“兩位郎君,大伙兒已準備妥當,要開溝渠了么?” 俞承:“再等會兒?!?/br> 話音剛落,就看到一行熟悉的身影走向鹽田。 忙跟林榮迎上去,笑道,“諸葛校尉,禰先生,你們來了!” 禰衡一臉淡漠地點點頭,林榮、俞承也不介意。 此人是什么性子,他們聽說過,也親身體驗過,懶得計較。 諸葛亮微笑,“希望來得不算太晚!” 他一到淮揚,就找到林、俞兩家的鹽場,做實地調研。 鹽田建設中,也給出了一些意見。 選擇這兩家,是因為對林榮、俞承印象比較好,覺得他們思路通透,為人務實。 俞承和林榮齊聲笑道,“不晚,不晚!” 他們等的就是諸葛亮,見他到來,便下令開挖。 管事小跑著去傳令。 便有鹽工扛著鋤頭、木鏟,沿著鹽田至海邊的溝渠,依次打開一個個土壩。 這些溝渠、土壩,還是諸葛亮教他們構筑的。 他以前也沒接觸過這種事情,但眼睛一看,心里自然而然知道該怎么做。 最后一個土壩被打開,海水便順著溝渠,流到蒸發池里。 約莫一個時辰,所有蒸發池蓄滿海水,鹽工們又將土壩堵上。 林榮吁了口氣,擦擦頭上的汗,對諸葛亮道,“天氣太熱,校尉先回罷,我們在這兒看著就行?!?/br> 諸葛亮也抬手擦汗,“無妨,我也沒別的事兒?!?/br> 看一眼禰衡,笑道,“正平兄,你若累了,就先回住所?!?/br> 禰衡一張臉曬得通紅,倔強地搖頭,“不累,不回?!?/br> 他也想看看,這鹽是怎么曬出來的。 俞承看著波光粼粼的鹽田,神情有些恍惚,“五、六天就能出鹽?” 他不是懷疑宸王的制鹽新法,若有一絲懷疑,都不會花高價購買。 是這件事情本身,太過匪夷所思,超過了他的認知。 諸葛亮:“阿姐說過,如果陽光很烈,兩、三天就能出?!?/br> 俞承:“......出多少?” 諸葛亮坦率地道,“我也不知,沒見過?!?/br> 但出鹽是必然的。 他相信阿姐。 說話間,又有一群人走來,是附近鹽區的鹽商。 都是知道林、俞兩家今日海水入池,特意過來觀看的。 說是“附近”,其實也不是很近,但為了偷學點經驗,他們愿意費這個力。 一群人在海灘上待到天黑,沒看出鹽田里的海水有什么變化。 倒也不慌,都知道沒那么快。 第二天,海水少了些。 第三天,諸葛亮感覺海水似乎變得有些濃稠,從鹽田旁邊的灌木叢里,折了一小段枝條丟到池中,沒有漂浮起來,便知道還不行,得繼續曬。 第四天上午,諸葛亮又折了一段枝條丟進去,浮上來了。 忙叫鹽工打開池底的土壩,讓鹵水流入結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