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善打順風局,越打越猛,震驚天下。 但一受挫就不行了。 這一點,曹cao、劉備也強出涼州軍閥幾條街,都是越挫越勇。 因為這些原因,雖有“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的說法,涼州軍閥卻始終不被正統放在眼里。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傕、郭汜、樊稠這幾個人。 他們在賈詡的攛掇下倒反長安,逼走呂布,殺死王允,使本就風雨飄搖的漢室差點熄火,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其危害性不下于董卓。 可后世有幾個人知道這三個? 知道賈詡的還更多一些。 哪怕他們打敗過朱儁、呂布、馬騰、韓遂等等,還有人認為孫堅不如他們,又劫持過獻帝,把持過朝政,依然沒什么名氣。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大家都覺得這幾人上不了臺面。 朱儁對他們的評論是,“傕、汜小豎,樊稠庸兒,無他遠略?!?/br> 非常的看不起。 最后還被他們氣死了,也是造孽。 說曹cao曹cao到,張禎正想著朱儁歷史上死得冤,他就來了。 憂心忡忡地道,“西涼叛軍四散,官軍追擊,恐擾士民?!?/br> 他沒有指責呂布、曹cao的意思,半點也沒有。 但金城之戰未能一舉殲敵大部,反讓叛軍有逃竄的機會,軍中謀士確實失職。 張禎笑道,“太尉勿憂,不會?!?/br> 朱儁說的這種情況,如果是在別的地兒,她也會擔憂。 也會責備呂布、曹cao行事魯莽,讓叛軍逃了。 朱儁不信,“何以有此把握?” 張禎:“因為那是西涼?!?/br> 西涼那地方,一直亂。 胡漢夾雜,民風彪悍,一言不合就拔刀子是常有的事兒。 百姓也有強悍的戰斗力,不會任人宰割。 叛軍若不想被絆住腳步,就不會輕易與百姓起沖突。 官軍更不會。 因為她早已灌輸給呂布一個概念,軍是軍,民是民,軍不擾民,才能得到民的擁戴。 呂布深覺有理,在各大軍中三令五申,一再強調。 另一方面,她覺得讓朝廷大軍踏遍西涼是有好處的。 因為,西涼的百姓,立場向來模糊,對朝廷也沒太高的認同度,隨時能化身叛軍。 有必要讓他們知道朝廷的強大。 心里知道怕,就會安分一些。 金城之戰的失誤,恰巧能讓朝廷大軍在西涼各地耀武揚威。 如同一場場實戰軍演。 是她想要看到的局面。 一戰殲滅叛軍,對西涼百姓震懾有限,因為大部分人看不到。 只有叛軍一邊逃一邊被滅,才能讓更多的百姓親眼目睹,成為口口相傳的故事。 她甚至懷疑這是故意的,故意放開口子讓叛軍逃跑,故意在追擊的過程中宣揚朝廷武力。 至于這故意的人是誰,除了郭嘉沒別人。 反過來想,郭嘉在場,又怎么可能讓金城之戰出這么大的失誤? 除非那就是他的本意。 要知道,郭嘉善于長遠謀略,極有戰略眼光。 他應該能看出西涼真正的問題是什么。 并非眼前的叛亂,而是多年形成的痼疾。 正如她戰前跟呂布所說,“此戰應使羌氐諸部、西涼將領都生出懼意,才算成功?!?/br> 郭嘉與她不謀而合。 但也可能是呂布跟郭嘉說了她的訴求。 具體如何,等他們回來再細問。 不管怎樣,眼下如她所愿。 聽完她的分析,朱儁沉默了,許久才道,“神悅高瞻遠矚?!?/br> 心眼子也是真多。 他若有她一半的心眼,前幾年也不會敗于李傕、郭汜之手。 這是他一生的憾事。 第362章 不是西涼平叛么,為何要去破匈奴? 軍報之外,大家還熱衷于給張禎寫信,就像去年北征那般。 馬超的信中,詳細描述了自己如何斬殺郭汜、李傕,以及甘寧是怎么被李傕虐的。 張禎邊看邊笑。 甘寧打不過李傕,這在她預料之中。 但幾十回合就敗了,也未免太掉鏈子,大約是因為水土不服吧。 常年在水邊的人,忽然去到大漠,短時間內肯定適應不了。 而且李傕是能和呂布、朱儁這種層次掰手腕的人。 以戰功起家,武藝不用說,領兵作戰也有一套。 他沒成為公認的名將,不是打仗不行,也不是武力不行,是腦子不行。 兇殘愚蠢程度也超出了世人的承受范圍。 例如,這一黨人拿下長安后,放兵劫掠,攻剽城邑,縱容子弟侵害三輔百姓,加重了當年的大饑荒,致使“人相食啖,白骨委積,臭穢滿路?!?/br> 物價也高漲,一斛稻谷需五十萬錢,一斛豆、麥需二十萬錢。 這誰買得起? 別說貧民,普通的地主家也沒這財力。 日子實在過不下去,關中百萬以上的人口,或餓死家中,或逃往劉表、劉焉、張魯等人的地盤。 一兩年間,關中大蕭條。 更荒謬的是,獻帝賣了廄中一百多匹馬,又讓御府大司農拿出雜繒二萬匹,加上賣馬所得的錢,一起賜給公卿和貧民,卻被李傕截了。 無論賈詡怎么勸說,他都不肯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