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趙六郎被夸得俊臉微紅,期待地道,“敢問殿下,是什么好事兒?” 張禎也不賣關子,笑道,“課農司培育了豐產的麥種,明年將向各州推廣,但今年,我讓大家先種一輪?!?/br> 白四郎遲疑道,“不是稻種么?” 去年關中大豐收,而畝產最高的,非皇莊稻谷莫屬,達到了驚人的三百二十斤! 要知道,他們家足足地施了肥料,也才達到二百四十斤! 那肥料就是按照她的肥料方子制成的,施肥時,也請了課農司屬吏上門指導。 卻遠遠沒有皇莊的收成好。 雖然沒施這幾種肥料前,各家稻谷畝產最多一百三十斤,二百四十斤已經超出了大家的預料,但誰不想收得更多呢? 不敢質問長公主,跑去問她兄長張五郎。 張五郎淡定地說,收成不同,是因為稻種不同,并非肥料方子有問題。 他的話可信度很高。 關中世族都知道,長公主殿下心機深沉、手段很多,但她的兄長張五郎是位赤誠君子。 從那時起,大家就惦記上了皇莊的稻種。 張禎反問,“你家沒去皇莊換稻?” 白四郎:“......換了,但不夠?!?/br> 就三千多斤,只夠種五、六百畝。 張禎:“知足罷,外地的望族,想換都沒門路?!?/br> 徐州二號很爭氣,植株低矮,碩果累累。 三十頃稻谷,收了約九十六萬斤。 小麥的畝產沒太大變化,前年是二百六十五斤,去年是二百六十七斤,三頃收了八萬多斤。 扣除皇莊口糧、豐產一斤多留一兩的獎勵,以及給小皇帝和大將軍府的進供,稻谷約還有六十五萬斤,全留著做種子。 皇莊預留兩萬斤,別的都換給關中世族,以及遼東原烏桓三郡的百姓。 不向全國推廣,是為了降低風險。 雖然她和氾先都判斷徐州二號穩了,徐州三號應該能正常開花結果,可萬一呢? 為穩妥起見,還是先局部推廣為妙。 并且控制著數量,限額換種。 對于遼東原烏桓三郡,也提供了別的優良稻種。 兩種一起種,免得落饑荒。 換稻種的標準還是兩斛換一斛,跟給袁術的一樣。 但有個硬性要求,凡是換了徐州三號的關中世族,今年的稅賦,必須用新稻谷來繳納。 為啥只針對關中世族呢? 因為此前承諾了,遼東原烏桓三郡免六年稅賦。 他們也拿不出換種的糧食,都是先記在賬上,秋收再還。 有人建議張禎,第一年可以無償提供糧種,被張禎否決了。 多少事情,都是壞在無償、免費上。 她還打算今年秋收后,向全天下推廣徐州三號,到時糧種若是不夠,再去原烏桓三郡換一些。 這些內情,白四郎、趙六郎、李二郎等人并不知道。 他們知道的是,皇莊以稻種聞名,麥種似乎沒什么名氣。 因而李二郎也小心翼翼地道,“殿下,不知皇莊麥種畝產幾何?” 張禎:“二百六十七斤?!?/br> 李二郎:“換種也是兩斛換一斛?” 張禎:“沒錯?!?/br> 李二郎:“......可是,我家去年麥子畝產二百六十斤?!?/br> 相差不大,犯不著用兩斛去換一斛。 而這也是施了肥料的結果。 在此之前,他家的麥子畝產約為一百二十斤。 因此大家對張神悅其實非常感謝。 哪怕曾被她逼著獻田獻地建皇莊、分田地給流民、上她的當,也還是覺得她有能耐,樂意跟著她。 順帶一說,他那當家主的大伯也印了詩文和家訓,足足一千本。 家中子弟人手一本,常被choucha,苦不堪言。 張禎微微一笑,“剛才我忘了告知各位,畝產二百六十七斤,只是普通麥種種出來的。課農司的氾先生你們知道罷?新麥種便是由他培育而來,畝產預計達到三百斤!” 李二郎失聲道,“這么多?!” 二百六跟二百六十七沒差多少,但跟三百差距就大了! 他家最多的實際上不是適合種稻谷的田,而是適合種麥子的地! 張禎:“也有可能更多,或者更少?!?/br> 李二郎果斷道,“我家換了!” 不可能更少,皇莊出品,必屬上品。 氾先生那人他也認識,踏實可靠。 白四郎和趙六郎也道,“我家也換!” 他們兩家,也是山地多過水田。 張禎笑道,“不急,先回去與長輩商議?!?/br> 頓了頓又道,“數量有限,大約只有八千斤?!?/br> ......就這么點兒?! 麥種每畝的用量,可比稻種大得多。 幾人趕緊告辭,急著回去稟報家主。 等他們走了,呂布從內間轉出來,看著張禎笑吟吟地道,“神悅,你騙人?!?/br> 說什么怕他在場嚇著幾位小郎君,打發他去忙別的。 可他怎么能讓她單獨與少年郎相處? 寧愿躲在內間偷聽,也要留下。 張禎:“......就騙了,你待怎地?” 呂布愛極她這理直氣壯的模樣,笑道,“不怎地!到時出了紕漏,人家打上門來,我幫你擋著!” 張禎斜睨他,“那我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