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呂布此人,你可以說他目光短淺、心胸狹窄、人品堪憂。 唯獨治軍一道,無可挑剔。 當年他殺義父丁原,事后丁原的部將依然追隨他。 后來他殺義父董卓,事后董卓的部將也依然追隨他。 沒有一個舊將冒出來為丁原、董卓報仇。 他似乎是天生的將帥,能輕而易舉折服部將士卒。 這幾十萬反軍,在張燕、郭太手中,與在他手中不可同日而語。 袁紹想著即將直面呂布,頭皮也有些發麻。 但事已至此,后悔無用。 好在他也有精兵近十萬,并有地利之便,能與呂布一戰! 袁家四世三公、累世大族,門生遍天下,不是那么好欺負的! 正與郭圖商量著兵力部署,審配疾步入內。 顧不上行禮,急道,“主公,劉虞與公孫瓚陳兵十萬,威逼冀州!” 袁紹:“......你說誰,劉虞?!” 公孫瓚打他,他能想通,畢竟公孫瓚那廝本就與他纏斗不休。 可劉虞怎么也來湊熱鬧? 據他所知,劉虞與公孫瓚不睦,向來反對公孫瓚興兵。 另一方面,他曾想擁護劉虞為帝,以對抗立了劉協的董卓,雙方雖未結盟,關系也尚可。 為何無緣無故來攻我?! ......是了,不是無緣無故。 劉虞本就忠于朝廷,呂布、張禎去了一趟幽州后,他更加忠心了。 眼下知道關中之禍的真相,且朝廷已興師問罪,他又怎會不從? 袁紹目光復雜地看向三子袁尚。 見他已是滿面懊惱,不忍苛責。 對郭圖、審配道,“以兩位先生之見,我當如何?” 郭圖:“上表求和!” 審配:“陣前認錯!” 話說得不一樣,意思倒是一樣的。 不是他們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實在是看不到勝利的希望。 袁紹:“......無一絲勝算?” 郭圖和審配相視一眼,郭圖先說,“若無劉虞、公孫瓚,還可一試。如今兩路夾擊,如何能勝?” 袁尚雖也懊悔,終究年輕氣盛,覺得郭圖未戰先怯。 出聲反駁道,“公則先生,劉虞只通民務,不善兵,公孫瓚也是手下敗將,不足為慮!我冀州十萬雄兵,何足懼哉!” 郭圖苦笑,“三郎君所言極是。但劉虞、公孫瓚雖非強敵,也不能等閑視之,總得派兵北上防御。兵力一分散,拿什么來抗呂布?” 袁尚冷聲道:“以我愚見,劉虞、公孫瓚并不會真正出兵,只是作勢罷了,兩萬兵馬足以。余者,盡可調往南面!” 又對袁紹道,“父親,大敵當前,應招募勇士!” 冀州戶口最多,田多墾辟,又有桑棗之饒,民人殷盛,兵糧優足。 此時雖只有十萬兵,但再招二、三十萬不成問題。 袁紹遲疑道,“招募勇士?” 兵可不能亂招,要是養不活,容易發生兵變。 袁尚提醒道,“父親,張禎在京中也是這么做的?!?/br> 這確實是張禎給他的靈感。 募集來的士卒只是臨時的、短期的,不用養太久。 若是戰死,一了百了。 戰后若還活著,便讓他們歸田務農,方便得很。 對于張禎,他是一時恨得牙癢癢,一時又敬佩得緊。 袁紹瞬間了悟,“不錯,咱們學一學!” 當即將募兵這個任務交給了袁尚。 袁尚領命而去,郭圖、審配卻還未走。 審配斟酌再三,謹慎地道,“主公有沒有想過,此戰若勝,其實也很不妙?!?/br> 袁紹瞇眼,“何出此言?” 審配:“恐為天下諸侯所忌?!?/br> 郭圖與審配向來不和,但在這一點上,看法卻類似。 補充道,“如當年之董卓?!?/br> 袁紹目光閃爍,沉默了半晌才道,“若非呂布背棄,董卓依然威勢赫赫?!?/br> 做董卓有什么不好? 諸侯討伐董卓,也只是因為自己不是董卓。 若有機會成為董卓,誰會退縮? 他現在有種感覺,這是上天給他的考驗,若是過不去,只能收起雄心壯志、利爪獠牙,從此臣服。 若是過去了,就輪到別人臣服他。 郭圖震驚,“主公的意思是,是......” 審配也激動,“主公,你......” 有句話說得對,位置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同。 他們光想著眼前的利弊,卻沒往更上面一層看。 但主公看到了! 袁紹鄭重道,“此戰,攸關我等命途!” 郭圖、審配同時抱拳,“必盡全力!” 這一戰若是勝了,大家都水漲船高,更上一層樓。 若是敗了......朝廷也不會屠城。 袁紹勉勵他們幾句,召集謀士將領,下令諸軍備戰。 他的態度太過堅決,縱有反對者,也不敢明言。 當天晚上,沮授來找袁紹。 還給他帶來了朝廷布告天下的檄文。 袁紹一字一句看完,氣得想吐血。 什么袁家滿門榮光,止于袁紹,不忠不孝等等。 用語忒狠毒了! “誰寫的?!” 沮授:“蔡邕與其女蔡琰?!?/br> 袁紹:“......好對豺父狼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