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劉虞也緊張地看向他們父子。 公孫瓚:“......小兒胡言,不必當真!” 要不要打高句麗,他還沒有拿定主意。 但正如兒子所說,這是神悅替他家謀劃的。 去與不去,都由得他決定。 可劉虞、鮮于輔要是知道了,難保不想分一杯羹。 ——這不孝子眼皮子淺,心里藏不住事兒,早知道就不帶他來了! 劉虞加重語氣,“伯圭!” 公孫瓚沉默。 劉虞很失望,顫聲道,“方才一番肺腑之言,都是哄我不成?” 公孫瓚:“......并無虛言!” 公孫續又忍不住了,“阿爹,這是大好事,為何不能說?” 公孫瓚想縫住這不孝子的嘴。 張禎十分明白他的心情,笑道,“公孫將軍,事若成行,也需劉州牧為后盾?!?/br> 沒有劉虞的糧草支持,別說遠征高句麗,走出幽州都難。 總不能一直靠搶吧? 劉虞看看兩人,“神悅,伯圭,你們在打什么啞謎?” 話已至此,公孫瓚還能如何? 只得說了高句麗之事。 劉虞大驚失色,“萬萬不可!” 公孫瓚也不是很想去,但劉虞反對,他就習慣性唱反調,“為何?” 劉虞皺眉道,“自家都亂成一團,哪還有閑心征外域!” 張禎暗道你怎不明白呢? 正因家里亂,才應該把那些好戰分子支出去。 能走多遠,看他們自己。 這是政治學上一個很有用的招數,以外部矛盾,轉移內部矛盾。 但公孫瓚人在現場,她就不能這么說。 笑道,“州牧大人,也不是現在就去,只是有這么一條路?!?/br> 劉虞嘆道,“不是現在就好!眼下,以穩妥為上?!?/br>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可幽州的糧食老百姓都不夠吃,哪有多余的給公孫瓚? 難怪他前倨后恭,原是想謀糧草。 “伯圭啊,遠征外域是大事,咱們慢慢來!” 武帝傾全國之力,才讓西域諸國歸附,小小幽州,供不起公孫瓚征高句麗。 公孫瓚目光幽深,“大人言之有理?!?/br> 劉虞說得對,可他有點想去了。 然而糧草怎么辦呢? 難不成跟公孫度合作? 張禎悠悠道:“我不懂兵事,依稀聽過一句話,就糧于敵?!?/br> 劉虞的支持很重要。 但他不支持,也不是就沒有辦法。 公孫瓚眼睛一亮。 他怎么把這個給忘了? 只需有行軍的糧草,到達高句麗就不用愁。 第132章 要問張禎什么感受?沒有感受,只是眼睛快被辣瞎而已 劉虞:“......神悅!” 我才勸下,你怎又來煽風點火? 后面這句他沒說,以目光表露。 張禎呵呵一笑,“我亂說的,公孫將軍不用在意?!?/br> 公孫瓚:“嗯,不在意!” 劉虞心說不在意才怪,此刻你都在盤算著怎么劫糧了。 剛要再勸,就聽鮮于輔低聲道,“大人,這是好事,何必阻攔!” 只要公孫瓚離開幽州,管他去哪兒呢! 想要糧草就給他一些,他若不走,不也得供給他? 就當送瘟神了。 何況,公孫瓚若真能打下高句麗,足以名垂青史,他們助糧有功,也能在史書上留下美名。 若打不下來,就是公孫瓚自己的事兒。 兩人畢竟相識多年,劉虞從鮮于輔的眼神中,明白了他想要表達的意思。 同時驀然反應過來,張神悅是在為他解決心腹大患! 公孫瓚秉性如此,他留在幽州,周圍各地都太平不了。 “神悅,你,你......” 張禎歉然道,“是我多事,州牧大人勿怪!” 劉虞又想哭了。 漢室有這等忠臣、智臣,何愁不興! 抹一把淚,叫來管家,吩咐他去備宴。 特意交待多上美酒葷菜,不用像往日那般節省。 管家高高興興地下去安排。 他也饞rou很久了。 張禎參與過的所有世家宴席,都有歌舞助興,唯獨劉虞例外。 他家不養歌伎。 但他又是一個很傳統、很講禮儀的人。 所以,酒至半酣時,他遞給鮮于輔一個眼神。 鮮于輔會意,手一揮,幾名早已候在外面的小校拿著箏、瑟、竽、胡琴等樂器進來。 他自己接過一管簫,試了試音,吹出一個優美的音符。 ——沒錯,州牧府的樂師是兼任的。 就著音樂,劉虞緩緩起身,輕揮衣袖,腳踏舞步,旋轉著向張禎走來。 張禎:......?。?! 道理她都懂。 這叫以舞相屬,是漢朝時期一種極高的待客規格,只有主人真心敬重客人,才會在宴席上翩翩起舞。 也許是因為時局動蕩,目前長安不太盛行此種習俗。 沒想到劉虞竟然這般看重她。 但是,她只想看帥氣俊美的小哥哥跳舞,不想看面帶滄桑的大叔跳,感覺完全不一樣??! 而且,“屬”在這里有邀請之意。 主人以舞酬客人,客人也要以舞回報。 如果客人拒絕,是對主人的極大侮辱,后果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