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元尊、支配好萊塢、神豪:重啟人生從高中開始、匡扶漢室,她是認真的
		
		    魏紫還在對這樁事的分析之中,聽聞此話,下意識地回:“沒有啊?!?/br>    “那小子上輩子就jian詐,這一世也不是什么好東西,你不準替他找借口?!卞吠踉箽夂苤?。    魏紫一怔,隨后不由笑道:“我沒有替他找借口?!?/br>    見宸王不悅的眼神,魏紫趕緊收了笑,清了清嗓音正色道:“南溟這人肯定有問題,我們一定要小心他?!边@樣可以嗎?    宸王臉色這才由陰轉晴。    魏紫忍不住捏了捏他的臉:“咱們王爺怎么跟小世子似的,還鬧小脾氣呢?”    風澹淵哼哼:“沒有?!?/br>    見宸王的臉色又要由晴轉陰,魏紫當即哄人:“嗯,沒有,我說錯話了?!毙闹心喝缃袼且B兩個兒子嗎?    “既然南溟有所隱瞞,按他的性子,怕是軟硬不吃,如此這事便只能我們去查了?!蔽鹤喜黹_話題:“南溟跟你說,那些途經漠城,最后卻不知所蹤之人,是往北疆方向去了,那我覺得我們不能只盯著漠城……”    她導出手機地圖來,以漠城為中心,畫了一個圈:“擴大范圍,西起昆侖,東至祁連山,北至天虞山,都需要查一查?!?/br>    風澹淵突然想起一樁事來。    當初帝都出事,魏紫生死不明時,他曾去過一趟瑯嬛閣。在暗室里,他找到了百年前從北疆取回的羊皮卷等資料,除了上古大祭司和重生之術的記錄,也有關于西北邊疆的遠古秘事。    有些事,若是從眼前找不到破局之法,不妨追溯歷史,興許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打開思路。    風澹淵把這事同魏紫說了。    魏紫點了點頭:“那明日我們便去瑯嬛閣看看?!?/br>    她又指了指木鳶:“還有一條線索,南溟是從何處得到這只木鳶的?”    風澹淵淡淡道:“這事交給我們家小世子,讓他再去找南叔叔要一只木鳶,不就能順藤摸瓜了?”    魏紫默默豎起大拇指。    睡得四仰八叉,口水直流的小世子在做夢:一只木鳶,兩只木鳶,三只木鳶……滿天都是木鳶哦。    *    翌日,宸王夫婦送小世子到國子監,便去了皇宮。    兩人抵達時,剛好是下朝時辰。    一眾文臣與宸王大眼瞪小眼。    文臣:你不是感染風寒,不能來上朝嗎?    宸王:忘了這茬……咳咳——    宸王暗自催動“滄海錄”,紅潤的臉色瞬間蒼白,他虛弱地往魏紫身邊靠了靠。    文臣:我們眼不瞎。目無法紀,參你一本!    宸王:……    魏紫偷偷地問風澹淵:“你最近怕文臣參你了?”    風澹淵無語道:“皇上讓我跟文臣搞好關系,希望他們少參我。若一個月參我的折子超過十道,他扣我俸祿?!焙?,明擺著皇上對那三萬兩銀子懷恨在心!    “扣多少?”    “一半吧?!?/br>    一萬兩啊,這么多!    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 古怪的《山海經》    魏紫心一疼,不由問:“這月有幾道了?”    “五六道吧?!边^了今日,又得漲幾道。    魏紫瞠目:“你才剛回來!”什么都干呢!    風澹淵皮笑rou不笑:“參我還需要我干什么?想參就參,不挑時辰?!?/br>    魏紫皺眉:“誰參你了?”    風澹淵用眼神掃了幾位剛正不阿的文臣。    魏紫默默:我記住你們了。    下次你們家來找太醫院看病,診金至少加倍。宸王府不能白白虧那一萬兩!    風澹淵一看自家王妃腹黑的表情,便知這幾位怕是要出血了,嘴角悄然彎起,心情突然大好。    *    瑯嬛閣是皇家藏書館,進去需經過帝后的同意。    不過,因散朝時遇見了太子,兩人便免了這道手續。    “你們要找什么得?我同你們一起?!碧邮挚蜌?。    “你今日沒事?”風澹淵看了他一眼,他能閑,云國儲君不可能閑。    “沒事啊……”太子一見風澹淵炯炯的目光,只能坦白:“母后邀了幾位小姐來宮里賞花,讓我也去,我不想去,你們就當幫幫我?!?/br>    風澹淵不置可否。    魏紫心善些,“收留”了被婚事所困的太子殿下。    “要找什么?”太子讓人取了瑯嬛閣書卷清單。    “西北邊疆那一帶的史卷?!憋L澹淵也不瞞他,這事終究會上報到皇上那里,屆時如何處置,身為儲君的太子自該擔起重責。    太子倒也未為多問。    風澹淵找到幾年前從瑯嬛閣的墻壁里發現的卷宗清單,按圖索驥,直上七樓。    太子和魏紫尾隨。    卷宗著實不少,擺滿了好幾個架子,里面不但有北疆的密卷,也有西域那邊的一些上古資料。    三人仔細翻查起來。    風澹淵找到一份羊皮卷,打開一看,頓覺有些奇怪,便迅速瀏覽了一遍,隨后交給魏紫:“你見過這個版本的《山海經》嗎?”    魏紫接過,亦掃了一遍,搖頭道:“沒見過?!?/br>    她同風澹淵一樣,覺得這份羊皮卷很是古怪。    《山海經》是一本古書,如何成書歷來是個謎。    魏紫在后世看到的《山海經》,一部分認為是上古大禹治水時期,大禹與伯益創作,一部分是秦人所作,還有一部分則是漢人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