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家教初代] 理想之城、[咒術回戰] 這個留學生我好像在哪見過、撿到一只omega、[英美娛] 好萊塢搖滾日志、向導被替身后在空間種田、珠頸斑鳩筑巢指南、[火影同人] 火影之稻田里的藤蘿、[西方名著同人] 仙女座的傳說
洪武年間 朱元璋昂頭挺胸,丟了400年的幽云十六州被他重新奪回來,他當然驕傲! 這可是他的功績啊,朱元璋在內心美滋滋地想著,自己這樣大的功績能不能成為千古一帝? 想到自己被天幕稱為千古一帝,朱元璋就忍不住想笑,什么殺人狂魔,那都是謠傳! 永樂年間。 連朱棣也不得不承認父皇打仗確實很厲害,他自己也是如此,簡直是和父皇一脈相承,這下還有誰說他不是正統? 朱高熾一看朱棣那樣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他搖搖頭嘆了口氣,專心替父皇批奏折。 康熙聽到澳門和香港兩個詞就心塞,這可是在他們大清丟的地盤,還丟了那么長時間,真讓他無顏面對先祖。 【朱元璋在位期間被稱為‘洪武之治’,大力推動農業的發展,鼓勵墾荒、提倡種植桑、麻、果木等作物,1391年,明朝的耕田達到380多萬頃;不僅如此,朱元璋還特別重視興修水利以及賑濟災荒,只要有百姓提出水利相關的建議,官員必須上報,不然就會受到處罰[5]?!?/br> 【當然對百姓的政績不止這些,在朱元璋時期有著良好的生活福利,像免費的養老院、醫院,還有免費的公墓,甚至還有‘保障房’[6],給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居住,是世界上最早實行這一政策的國家?!?/br> 【朱元璋在位時期,對老人還特別尊重,頒布各種法律規定要善待老人,甚至若是老人在70歲以上,一個兒子還可以免除勞役[7]?!?/br> 【當然也有人會問了,既然朱元璋對百姓這么好,為什么在明朝時期還會盛行‘纏足’陋習?】 【纏足這個陋習起源于各個朝代的都有,不知真假,但有一點可以知道的是在北宋時期,纏足是真真切切地正式發展起來,像蘇軾便寫過詠纏足的詩詞: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還有秦少游也寫過‘腳上鞋兒四寸羅[9]’的句子;宋朝的皇室和一些貴族也是最早開始纏足的,他們稱小腳為‘宮樣’?!?/br> 【到了宋徽宗時期,這種陋習逐漸發展起來,甚至還有專門的纏足鞋,由此看出當時能說出‘失節事大[10]’這樣的話,可是宋朝人內心的真實想法?!?/br> 【到了明朝,這種陋習也沒有改變,甚至纏足已經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甚至之后明朝的明武宗還去纏足最著名的地區去選美,那么究竟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行為?】 【其一便是當時社會人口數量的增多,宋朝時期人口最多的時候又2340萬戶;其二便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發達,每年產出的銀錢多到數不清;其三便是父權社會的壓迫,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也就導致纏足這一陋習的誕生,明朝時期亦是如此,男尊女卑這一思想在宋明時期達到頂峰,當一個人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時,就會通過迫害其他人來彰顯自己沒那么差?!?/br> 【對,沒錯,說的就是宋明時期的某些男人,呵?!?/br> 宋朝之前朝代的各個女人愣住了,她們完全沒想到竟然還有這樣一種陋習,纏足?看天幕放出的圖片,讓她們變了臉色,那樣裹著腳,真的不痛嗎? 一些頭腦清醒的女性已經想到,那些人這么做完全就是限制女性的自由,將他們牢牢困在后宅之中。 怎么會有這么惡毒的人?! 宋朝之后的女性,大部分人的臉上都落下淚水,纏足這樣的陋習,她們又何嘗想承受? 嬴政震驚,怎么會出現這樣的習俗?就算人口多、錢多那也不能成為理由??? 不過他很快就明白過來,嬴政滿臉諷刺,怪不得開始迫害婦女,國家土地就只剩下那么一小片,還怎么開疆擴土?耕種面積自然也跟著變小,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女性參與。 扶蘇啞口無言,“簡直是荒唐!” 那么小的腳估計連走路歐度不能走吧?那不是徹徹底底地把人定死在一方土地上?同豢養動物有何區別? 劉徹早就從之前天幕的話中知道宋朝時期歧視女性,沒想到還有這等下作的手段,“別提他們是男人?!?/br> 這種人連人都不配當! 他難道沒有母親、沒有姐妹嗎?如何能推崇這樣的陋習? 李世民也同樣駭然,他盯著天幕放出的圖片,那樣小的腳、裹起來一定很疼,他無法想象這樣的事情出現在觀音婢以及女兒的身上。 貞觀群臣也都臉色大變,尤其是程咬金直接破口大罵,“怎么會有這么下.賤的人?!” 到底是哪個王八蛋制造出這種陋習?還有明武宗,一個皇帝竟然喜歡纏足的女人,他是不是腦子出了問題? 趙匡胤剛喝下的藥現在就想吐出來,本以為割讓土地已經夠丟臉的了,現在又增加了一份殘害婦女的罪名,他真的想哭。 “禁止纏足,禁止!” 他也想知道是哪個王八蛋想出來的主意。 蘇軾和秦少游聽見自己的名字愣了許久,他們都快不記得自己寫過這樣的詩,但最后還是找到了自己為纏足寫的詩,兩人滿臉愧疚,為自己寫過這樣詩而感到羞恥。 宋朝的一些貴族沒想到現在還會接著被罵,竟然是因為這種事,他們大聲反駁,根本不在乎女子如何,只在乎自己的名聲。 在他們反駁之后扭頭便看到自己的母親以及妻子女兒紛紛盯著他們,那眼神令人毛骨悚然。 洪武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