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書迷正在閱讀:重生死誰也不能死我、變成喪尸后她被圈養了(NPH)、雙選題(1v2,兄弟蓋飯H)、褪色劑(DS 1V1)、濯仙(雙性、NP)、一片桑(狗血骨科1v1)、[名柯同人] 烏鴉折疊、[綜英美] 超英動物園、[綜英美] 金魚的日記、熾音
這時,小廝來稟,說是一個自稱叫作“楊新”的人來求見—— 李宛不由睜開了眼,抬了抬手示意紅荷停住,看著謝宴笑道:“這人還滿沉得住氣,現在才找上門來——就留在世子身邊,世子看著用吧?!?/br> 謝宴嘴唇張了張,但到底沒說什么。 李宛挑了挑眉道:“怎么?世子不愿意?不相信本公主的眼光?——” 謝宴連忙搖了搖頭,他想說他不喜歡那人看公主的眼神,但這話說出來,他覺得公主不一定愛聽,而且公主已經決定的事,再說這些也沒有什么意義...... 李宛懶得和他猜謎,語氣慵懶道:“你自行去吧,我再聽紅荷說說話本?!?/br> “這人可堪大用,世子身邊正缺這么個人呢——” 謝宴心里有些郁卒,他一點也不想去見那個什么楊新,他只想守在李宛身邊,守著枝頭的繁花迷了眼去,但他也不想忤了李宛的意。 他眼神在李宛身上流連一番,三步五回頭地離了院子。 紅荷在一旁拿團扇捂著嘴笑道:“瞧駙馬那模樣,不知道的還以為要和公主您分別多久呢——” “哎呀,就沒看見哪家小郎君這么黏自家媳婦的!” 李宛不禁心下有些發沉,謝宴越是黏糊,他便越是覺得待自己身份暴露后越發危險!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近來天氣暑熱,他憊懶了些,看來還是得下點猛藥了! 卻說謝宴命人將楊新領到書房,再見這人,比上次見到要稱頭多了——一身靛青色長衫,發髻別了根木簪,看起來別之前干凈利落得了,精神頭也好了很多,倒有幾分儒雅清秀...... 這么一看,謝宴心里更加不爽了,當時楊新看李宛的眼神,他還記得很清楚——他可以對公主俯首稱臣,但他不允許別人侵犯他的領地。 因為對楊新有先入為主的成見,謝宴對他臉色便說不上太好。 楊新什么人,這么多年早看慣了世態炎涼,能做好投奔長公主和寧國公世子的準備,謝宴臉色什么的,對他來說不在話下—— 謝宴雖然心里對他不太滿,但還有的禮數并不缺,說話也很直接坦誠。兩人分坐在茶桌兩邊,替楊新斟了茶道:“公主憐惜先生大才,欲給先生一條出路,但本世子自是要給公主掌掌眼,考驗先生一番,免得公主被人蒙騙了去?!?/br> 楊新眼神有些閃爍,語氣也有些悵惘道:“公主謬贊,大才實在談不上。得蒙公主垂憐,能賞口飯吃就成,有能用得著在下的,在下定肝腦涂地、在所不辭——” 謝宴微斂眼神道:“如此正好?!?/br> 楊新道:“不知世子想如何考驗在下?” 謝宴幾乎脫口而出道:“如果先生能幫本世子獲得公主芳心,那本世子便認可先生大才,日后先生在本世子處自可高枕無憂,若有合適機會,還會向朝廷舉薦先生?!?/br> 楊新:...... 他不由愣住了,即使他想了再多,也完全沒想到,謝宴給他的考驗,竟然是如何獲得公主芳心...... 他心里一時頗為復雜,看向謝宴的眼神也頗為復雜...... 謝宴不禁皺了皺眉,道:“怎么?不愿還是不能?” 楊新立馬斂了神色,微微垂首道:“當然沒有,只是出乎意料罷了?!?/br> “既然是世子給在下的考驗,在下定當竭盡所能!” 謝宴不禁暗自松了口氣,面上卻還端著道:“既然如此,那先生說說你有何高見?” 楊新:...... 若是旁人看他們兩個這一本正經的架勢,定還以為他們兩個在討論什么天下大事呢,誰又能想到,竟然是在商量如何討公主歡心...... 但楊新已經不是以前那個恃才傲物、自視清高的楊新了,他現在不過一溺水只泅人,現在誰給他扔一根稻草,都能死抓不放,更何況是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呢?—— 他當下便斂了眉道:“據在下所了解,公主與一般女子性情不一樣,性聰穎、善騎射、懷謀略,若想獲得公主芳心,自不可像追求一般女子那樣——” 這楊新才開口,謝宴便不禁打起了十二分精神,這一聽,明顯便不是青竹四衛可以別的??!他都快忍不住摩拳擦掌了,近來苦惱已久,就等楊新這么個人物替他指點迷津了—— 楊新接著道:“但在下替世子出謀劃策之前,還想先明確一件事——” 謝宴帶著點急切道:“先生請說?!?/br> 楊新:“世子對公主,是否真心?——” 謝宴露出一絲帶著點玩味的笑意道:“先生自詡聰明,難道看不出來嗎?——” 楊新抬首似悵惘般嘆息一聲道:“人心莫可測,即使在下能看出世子眼下對公主情深義重,但世事難料,在下怎敢妄談估摸世子心思呢?——” 謝宴一臉堅定、毫不遲疑道:“矢志不渝、石不可轉?!?/br> 楊新也似變得堅定道:“在下信得過世子——” 第29章 29.重生長公主 29.重生長公主 楊新:“天下之人,不管男人或是女人,情之一字,無外乎性、情、色也——” “何為性也?圣人言,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人生百種、各有不同;情之一字,性為其本,你得知道公主是什么樣的性子,喜歡什么、又厭惡什么,更或者喜歡什么樣的人,因而常言道,投其所好,也不失為一種捷徑,但更重要的,要認識對方、理解對方、尊重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