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住手!”八皇子起身喝道,隨著他的動作,攬月殿的宮女太監們沖過去阻止徐金山的人。 靜怡軒的人到底多出幾倍,宮女們幾個合力圍住一個動手的太監,不讓他們前進一步。太監們則手中持著掃帚、簸箕之類的雜物,橫在身前。 德妃的掌事姑姑更是直接擋在徐善進面前,冷冷道:“徐公公,這里是德妃娘娘的靜怡軒,不是你可以隨意撒野的地方!” 徐善進氣得臉色鐵青,然面對這么多人的阻攔,一時間竟無法進退。雙方推搡爭執,吵鬧聲頓時響徹整個攬月殿。 簡寧不敢靠近八皇子和德妃,怕德妃對狗毛過敏,便偷偷去跑到徐金山腳邊,在他和掌事姑姑動手的時候,一口咬了下去。 牙好痛。 簡寧的眼珠子瞪圓了,這老登的腿比石頭還硬! 很快他就知道了,原是他太脆,一顆尖牙已經掉落在地。 系統你真該死啊……都穿狗了還不給我一副好牙! 場面正混亂之際,門外傳來一個太監高聲傳報聲,“皇后娘娘駕到——” 簡寧心中一沉,皇后怎么來了,做事兒這么嚴謹的嗎?還親自監督啊。 皇后身邊的掌事姑姑率先走了進來,她步伐穩健,身后跟著一大隊宮女和太監,井然有序地站在她身后,仿佛豎起了一道威嚴的屏障,簇擁著皇后和太子一起緩步入內。 皇后身著寬袖錦袍,織金線的百鳥朝鳳圖案在日光下閃耀著流光,頭戴的鳳冠華美絕倫,鑲嵌著各色寶石,幾縷絲絳垂下,隨步伐輕輕顫動,一派皇家尊貴。 簡寧叼起小牙縮到了一個花瓶后面,免得一個不小心被皇后的隨從們踩死了。 正找了個好位置,簡寧便對上了一個熟悉的笑眼。 小福星方湛。 方湛只略略看了簡寧片刻,沒多停留,規規矩矩地站在太子身后,隨皇后坐在了攬月殿正中。 德妃和八皇子不得不讓位行禮。 簡寧有些不甘,真是官大一級壓死人,可德妃和八皇子卻面色平靜,行禮周到,讓人挑不出一絲錯漏。越是平靜,越是顯得這母子倆不卑不亢。 徐金山這下子可高興了,比簡寧還像狗地上前抹了抹不存在的淚花,“皇后娘娘,奴來穿您的懿旨,不料德妃娘娘百般阻撓,瞧給奴打的,奴無用,請娘娘責罰?!?/br> 皇后身邊那位掌事姑姑目光掃視了一圈,最后落在德妃身上,并未點名,“皇后娘娘的口諭也是皇上的意思。若是有人不滿,大可去乾清宮求旨?!?/br> 她的聲音不大,卻自帶一股依仗皇后的威嚴。 八皇子見母妃被一個嬤嬤指桑罵槐,眉頭緊皺,不悅到極點。他扶著德妃在大殿右側落座,轉過身,目光如炬地盯著皇后的掌事姑姑,聲音堅定有力,“母妃素來遵守宮規,謹守禮法。今日之事,未曾通傳確有失禮之處,并非母妃的過錯。宮中事務自有規矩,非得皇上旨意,不可擅動。你們如此行事,豈不是亂了宮規,擾了皇宮的安寧?” 他稍作停頓,環視了一下四周,繼續說道:“再者,父皇素來仁愛,治國以德為本。若要將十一弟遷出皇宮靜修,必當經過禮部、宗人府商議,方可行事。徐公公今日在此擅作主張,未免魯莽,有違禮法吧!” 八皇子也并不指著皇后說事,而是抓住徐金山不放,如此一來,也不必背上違逆皇后的罪名。 方湛聽完八皇子的話,嘴角微微上揚,緩步上前,語氣一貫溫和,卻叫人聽出了一絲寒意, “八殿下自是最遵守禮法之人,只是這宮規是皇上所定,皇上說的話便是宮規,今皇后娘娘奉命將十一殿下遷出宮靜養,不知如何惹怒了八殿下,竟教訓起皇后娘娘來了,您同您外祖父一樣,真是剛正不阿,與御史言官也不相上下呢?!?/br> 剛正不阿的八皇子肅著臉,對方湛的冷嘲熱諷視若無睹,“方小公子,你一介八品伴讀外臣,豈能隨意妄言皇嗣之事?” “臣子侍奉天家,做天家的仆從罷了,自應為天家排憂解難,方不負皇上恩典,八殿下說十一殿下之事要經過禮部、宗人府等多方商議,但這些早已在皇上和皇后娘娘之前定奪,皇后娘娘既下了旨,便是圣意所指,您若是不樂意,大可不必為難皇后娘娘,何不去乾清宮問一問皇上呢?” 簡寧咬了咬牙,這個方湛句句話都按頭八皇子不敬皇后,忤逆不孝的罪名。 八皇子不為方湛所言而動,也不看他,反倒目光清明地看著皇后,“方小公子言辭犀利,確不負神童之名。只是敢問你所謂的圣意所指,是否真有御批?我母妃身為德妃,按禮應有通傳和稟告,為何今日卻無任何告知便闖入此地?若皇上真有旨意,為何不見圣旨,反而只有皇后的口諭?難道皇后娘娘的口諭便可替代圣旨?” “老八,孤勸你適可而止?!碧硬[了瞇眼,眸中鋒芒盡顯,“如今你連母后的口諭都不放在眼里嗎?” 八皇子跪下行了大個禮,告罪的姿態十分誠懇,只是語氣冷淡莊肅,“母后母儀天下,乃天下女子表率,兒臣敬愛以極,不知太子殿下的‘不將母后的口諭放在眼里’從何說起。就事論事,小十一留在靜怡軒養病,乃是得了太后懿旨的。太后娘娘親自過問,才有了今日之安排。若有人質疑此事,是否也要去向太后請罪呢?” 簡寧忽然暗自樂了一下,八皇子確實聰明,和德妃一樣,沒有給徐金山和方湛一個眼神,因為越是趕上去回擊,越是自降身份,如此這般連個眼神都不給,一是表明態度,他方湛根本沒資格插手皇家內務,云瀾舟的事兒輪不到他插嘴。二是逼皇后開口,畢竟這懿旨是皇后下的,只要皇后親口承認是皇帝的口諭,那么到時候就可以搬出太后,爭取這件事的緩和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