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穿越水滸成為王倫之我能刷取聲望、八零香江大佬的炮灰嬌妻、喜歡炮灰攻二是什么癖好[快穿]、下鄉meimei高考回城[七零]、傻白甜美人重生后殺瘋了、我想上的男人都把我上了、權欲教父之春鎖闈亂宮墻柳、網紅在大雜院
這便是?太平盛世的光景了。 待阿耶在位,時有天?災發生,麟德三年,每斗米還保持在五文錢左右。這些?年糧價逐步上漲,可?漲至百錢,當真是?頭一回。* 觸目驚心! 面對饑荒,皇帝下令,運山東、江、淮的糧食進入長安城。然而此時關中顆粒無收,百姓大規模逃荒,耕牛死了十之八|九,那點糧食只能解一時的燃眉之急,治標不治本。 于是?便有大臣建議: “請陛下重回東都??!?/br> 東都?洛陽,一個對李顯而言充滿了不好回憶的地?方,好不容易從?那地?方回到長安,他是?說甚么都?不會回去的! 但?明顯朝臣的提議更為?合理?,沒有充分的理?由,李顯也不好拒絕。 韋皇后與他多?年夫妻,自是?明白?他的想法,便對皇帝道: “吾全族皆在杜陵,吾可?以隨陛下走,難道全族人也能舍棄家業宗族,隨吾一起走嗎?咱們一走了之,待亂民擠入長安城,吾那些?宗族之人還能有活路? 陛下想走便走罷,吾好不容易與家人團聚,是?萬萬不想走的?!?/br> 李顯一聽便來?了精神?,再有朝臣向他提議,他便憤怒的表示: “豈有逐糧天?子邪!”* 表面上看,他是?不想做一個追著糧食跑的天?子,背地?里?,韋氏對他的說的那番話,還是?叫朝臣們知道了。 眾人除了罵韋皇后禍國殃民外,也明白?了皇帝的決心,便不再提此事,開始想辦法解決眼下困難。 然而對李顯這個皇帝而言,朱門酒rou臭,路有凍死骨這話當真是?丁點兒沒錯。關中饑荒,絲毫不影響皇帝奢靡享樂過上元節。* 這年的上元節,大明宮內歌舞升平,君臣同樂。 而秋東以“為?母守孝”為?名,并未出席,帶著李百歲去了終南山,與兄長們一道兒過節。 無人能指責皇帝不對,因為?帝王守孝,以日代月,守三十六日便夠了。 也無人能指責福王不對,因為?全天?下皆知武后對幺兒有多?偏愛,他想認認真真守三年也理?所應當。 秋東一身?玄色披風,牽著百歲的手,鹿皮靴子踩在才?掃出來?的臺階上,發出咯吱咯吱聲。 終南山上積雪未化,與燈火輝煌的大明宮相比,一片肅殺。 秋東帶著百歲,先去孫道長的院子,給他老人家上了三炷香,這才?轉去了大兄院子。 兄嫂親手做的飯菜擺在飯桌上,葷素涇渭分明。 大兄堅持茹素,身?體越發單薄。 二兄嚼著香噴噴的小魚干,圓滾滾的肚子越發富態。 大嫂生完孩子身?體一直不太好,吃的是?與其他人完全不同的藥膳。 加上挑剔的秋東和只能吃軟飯的李百歲,同一張飯桌上的五個人五種吃法,也難為?他們早就習慣了。 兄弟三以茶代酒碰了一杯,說起山下的熱鬧,李賢撇嘴道: “吾聽聞老四今夜要帶著韋氏去大明宮外賞燈?” 他是?真瞧不上李顯,連陛下都?懶得稱呼,韋皇后在他這兒更是?沒名沒姓的韋氏。 秋東意味不明的補充一句: “還有數千宮人吶,全部換上尋常百姓服侍,說是?要與民同樂?!?/br> 李賢毫不客氣道: “蠢貨!” 可?不蠢貨嘛,如今在大明宮當差并非甚么好差事,韋氏自來?不是?寬和的性子,對待宮人非打即罵都?是?輕的,一不留神?丟掉性命的不在少數。 加之她和李顯二人貪財又好色,從?上到下能克扣的都?克扣一遍,宮人待遇大不如前。 沒錢沒糧還隨時會喪命,這差事誰樂意當? 眼下送上門的好時機,那些?宮人帶出來?容易,再想帶回去,可?就難嘍! 第206章 風云 真?不怪秋東瞧不上李顯, 實在是他這皇帝做的過于窩囊,過于沒有?自知之明。 當?夜秋東便得到消息, 數千宮人帶出去,結果夜里回宮清點人數才發現足足逃跑了一半兒,李顯覺得事情過于丟人,并未下旨追究責任,而是匆匆將事情按下。 “由小見大,三兄已然完全不能把控如今的朝政了?!鼻飽|如是道。 單是這點,就連嘴毒的李賢也生出種恨鐵不成鋼的怒氣?: “外面都傳遍了,韋氏和武三思關系曖昧, 兩?人狼子野心, 圖謀不軌, 就他還?覺得韋氏與他在廬陵相依為命,是天底下頂頂好的女人吶, 當?真?是愚蠢!” 說起此事,秋東也覺得三兄頭上綠的發光。 自打韋氏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的兒子后,兩?人可謂狼狽為jian, 關系日益親密。 坊間已然?編排出無?數二人的風流韻事, 昨兒秋東還?聽了一嘴, 說是韋氏與武三思在床上衣衫不整的賭博, 三兄下朝后撞見, 興高采烈的幫兩?人數錢, 后安樂公?主也加入其中, 一家人玩兒的更是開懷! 這種編排都算含蓄的了, 還?有?那更露骨的, 秋東聽了都嫌耳朵臟。 坊間還?有?傳言說安樂公?主想做第二個阿娘,便攛掇皇帝廢掉她庶出的兄長李重俊, 立她做皇太女。 皇帝雖然?疼愛女兒,也知道這種事不能答應。 于是安樂公?主直接寫好了詔書,遮掩住詔書內容讓皇帝蓋章。這種事因著以往常發生,因而皇帝想都沒想便蓋好了章。 傳言雖有?很多離譜之處,但也能從中窺探出坊間對皇帝奢靡無?度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