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穿越水滸成為王倫之我能刷取聲望、八零香江大佬的炮灰嬌妻、喜歡炮灰攻二是什么癖好[快穿]、下鄉meimei高考回城[七零]、傻白甜美人重生后殺瘋了、我想上的男人都把我上了、權欲教父之春鎖闈亂宮墻柳、網紅在大雜院
以往原主也勸過谷苗小小年紀,該腳踏實地,多學一門本事將來也好養家糊口,不要好高騖遠,被谷陶父子三人聯手笑話,說原主膽小如鼠,沒有野心,不像個男人。 想起這些,秋東就不得不感嘆一次,血緣關系,在谷家人身上真的非常神奇! 要不是有鄭氏那個娘在背后可勁兒拉拔這一家,秋東早想和這些玩意兒斷干凈了事! 谷陶還想靠谷苗和谷田那兩玩意兒給他養老,怕不是要雞飛蛋打?最后被坑的還不是孝順的二妹和聽話的小妹! 秋東琢磨著,不管他爹是誰,鄭氏總歸是親娘,即便只是為了鄭氏,將來也得給二妹和五妹找戶好人家。 思及此,秋東讀書就更認真了,在讀完了錢老板那里能接觸到的所有科舉相關書籍后,996巨大的文庫終于起到了作用,各個世界關于科舉的資料,各家學說圣賢文章的解讀應有盡有。 旁人需要千辛萬苦拜得名師才能學到一家之學,在秋東這里,只要他有足夠的時間,集百家之長可不是說說而已。 如此,夜以繼日,點燈熬油,又過了兩月,終于到了四月中,府試日子來臨。 府試由奇州城知州親自主持,下轄十三個縣過了縣試的考生共四百二十三人,全部參加。 由人數就能看出,奇州城讀書人稀缺,若是在江南文風鼎盛的大省,一場童生試,浩浩蕩蕩數千人,場面壯觀不說,哪一個拿出來都比奇州城的童生能打。 秋東已經有了縣試經驗,這回就不早早擠去貢院門口排隊了,提前看好了地方先舒舒服服貓著,想等送考退伍退場的時候再出去,一切剛剛好。 可有時候吧,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他看好的風水寶地,也被烏家夫妻看好。 原本雙方一個在馬車上,一個在廊檐下,天蒙蒙亮,各等各的,互不相干。 可誰叫烏追這些日子實在被他爹娘給煩的不行,就是進貢院前的小半個時辰,也被爹娘灌了滿腦子: “你定要好好考,光宗耀祖,咱們家將來能不能改換門庭,像你姨丈家那般顯貴,就全靠你了!等這回你得了童生名頭,爹娘就送你去并州你大姨家讀書,他們家有好先生,我兒聰慧,有好先生教導,將來定能一舉奪魁!” 烏追一開始在爹娘的糖衣炮彈下確實飄了幾天,在家里橫著走他爹也由著他??商焯炻?,時刻聽,耳朵都長繭子了,還要強打精神應付,實在受不了,隨意掀開窗簾想透透氣。 結果這一透氣,就瞧見正在廊下穿著書生袍,悠然自得的秋東。 他也沒多想就喊出聲: “秋東!” 這一出聲,才想起問對方出現在這兒的緣由: “你是又找著活兒給哪家少爺當書童了嗎?對方今兒也府試?” 這么一問,烏追頓時生出了莫名的攀比心: “小爺我也過了縣試來參加府試呢,你新主子年齡是不是比小爺大許多?沒小爺待你和氣吧?這天氣讓你一個人在馬車外等著,他在車上快活呢?” 秋東原本站在廊下正和996說為什么他要沒日沒夜的苦讀,也不用996在考場上幫忙作弊的原因。 猛不丁聽見這么一句,怪熟悉的,尋著聲音望去,不得了,直接和車窗上擠出來的三雙直勾勾的視線對上。 多少有點兒驚悚。 其實在烏追喊出秋東名字的那一刻,烏植和封氏便想起縣試時分別看錯的身影,兩人就坐不住了。 這一看,他們眼皮子就忍不住亂跳。 烏追看不出甚么,以為秋東是在給人做書童,來這兒送考的,可烏植和封氏打眼一瞧秋東的穿著,夾襖配厚披風,腳上是加了絨的皮靴子,這是標準的考生打扮。 因為府試在四月,北地的四月,早晚涼的很,稍有不慎就會風寒,考生寧可多穿點熱了脫掉,也不會硬抗這個季節的風。 封氏莫名心慌,總覺得有什么她不想見到的事情發生了,急忙忙掀開車簾,嘲諷道: “豎子爾敢!不過一個陪我兒讀了幾年書的奴才罷了,也妄想與我兒一般科舉入仕,考取功名,豈不可笑至極! 勸你早早收回不切實際的妄想,實在沒有營生的話,老爺看在我們家養了你十幾年的情分上,再允你自賣自身,回來繼續給大少爺做書童,給你一口飯吃罷了?!?/br> 秋東收回視線,無視了封氏眼底的慌張,提醒對方: “我能出現在此,就說明我縣試成績比烏追好,奶奶這番哄騙人的說辭還是收起來吧,免得貽笑大方,可笑的很?!?/br> 畢竟他聽鄭氏說了,烏追是縣試最后一名,但凡當時榜上有名的,肯定都排在烏追前面。 烏植面色一沉,居高臨下打量秋東,他也有一瞬間的納悶兒,覺得這孩子身上實在看不到鄭氏的影子,更沒有他烏家人的影子,不知從哪兒來的一份清高孤傲。 簡直莫名其妙! 兒子有出息他當然高興,但有出息且對他沒有絲毫敬重的兒子有出息,還大喇喇騎他頭上,他可就一點兒都不高興了。 烏植語氣沉沉: “這世道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簡單,以為僥幸過了縣試就萬事順遂?即便得了童生名頭又如何,奇州城內的童生上百人,一輩子止步于此,碌碌無為,窮困潦倒的大有人在,別不知天高地厚!” 喲,這是考前搞心態呢,還沒考就詛咒他一輩子只有小學文憑,要是一般人真要氣的思緒混亂,神思不屬,影響發揮,可秋東根本不把這點把戲看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