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85
書迷正在閱讀:基圍絲特的真實經歷、把同學變成了自己的meimei、穿越家有兒女之成為劉星(第一部)全、流氓師表、穿越家有兒女之成為劉星(第二部)全、宅男變身癡女御姐、穿越家有兒女之成為劉星(第三部)全、院長的十二釵、古劍yin譚-癡女yin姬今何在、母子成婚的角色游戲
朱文表是你的殺父仇人,記住了?” 朱南平點了點頭。馬皇后這才滿意了一些,想了想說道:“以后我給你找個有能耐的駙馬,你要讓他造反,把屬于咱們家的都拿回來!那些出身卑賤的宮女,最后還是卑賤的命!” 不得不承認女人是很有想象力的。 ……張寧同樣沒有這么早睡的習慣,他從姚姬那里回來,先去臥房旁邊的書房消磨一陣時間。已經想好今晚和妻子周二娘睡了,但不想這么早過去,因為和一個年輕美貌的女人呆在一個有床的房間里,又可以隨意的話,不管時間早遲就會忍不住到床上去做那事。 起居室這邊的書房沒有公文卷宗,多是一些不相干的書籍,時不時看看還是很不錯的,可以轉換思維。這個時代識字的人,這么打發時間也是不錯的。 張小妹來到了書房,正好張寧看了公羊傳有點感想欲寫段文章,遂喚小妹幫著磨墨。小妹道了一聲“稍等一下”好像想起什么,便出門去了,過一會兒拿了塊硯臺過來磨墨:“這個放在這里,哥哥用它罷?!?/br> 只見這塊硯臺十分粗質,看著又似乎有點眼熟。小妹道:“我從南京老家帶著的,哥哥以前讀書科舉時用了好多年?!?/br> 張寧搖頭道:“大老遠的你怎么帶個硯臺走?” “記得那年哥哥忤伯父之命,一定要帶我去京師,走的時候倉促,我胡亂收拾了一包東西,這硯臺是誤拿的。后來發現了又想著哥哥讀書時節儉,用過那么多年的東西,便沒舍得扔?!?/br> 張寧玩笑的表情漸漸收住了,心中涌起一種難言的情愫。 又聽得張小妹說:“再后來南京老家沒了,伯父和大哥大嫂也沒了……”她的聲音漸漸有些哽咽,淚光中她又露出了微笑,抿了抿小嘴帶著笑容道,“幸好哥哥還在?!?/br> 張寧一句頓塞,伸手扶在她的后腦上,好言道:“南京老家還在的,等哥哥打敗了南直隸的敵兵,咱們就搬回老家去住,不用再外漂泊了?!?/br> “真的?”小妹露出了真正的驚喜。 張寧使勁點頭:“我對小妹說過的話,一定能做到!” …… 于謙馬不停蹄,將整個鄱陽湖外圍的府縣幾乎都轉了一個圈,力圖對防區內的地形風物都實地了解了一遍。他的一份奏書也是改改停停,半個多月了仍未寫完。 文中想給兵部提交的防務方略倒是差不多完工了。在江西呆了幾個月,于謙認為調兵鄱陽湖東岸作戰雖然有分兵之弊(要守西岸的九江應付來自江北的京營威脅),但因此可以有效保住鄱陽湖的控制。江西無險可守,鄱陽湖是唯一的屏障;此時因九江、都昌等諸環湖城池全在朱雀軍之手,又有漢王降軍水軍于湖上活動,切斷入湖口,所以長江上的官軍水師無法到鄱陽湖。不過一旦放棄了東岸,讓官軍在湖岸飲馬,鄱陽湖的控制權就難以保證了,一則官軍有了據點,二則湖上的漢王水師太弱。于謙建議在東線作戰,最大的戰略目的是為了保住鄱陽湖。 他論述自己的軍事見解洋洋灑灑幾千文,十分流暢。唯一寫得艱澀的東西,是想向武昌要槍要炮。 據于謙了解,上次兵器局研制的燧發槍批已經造了出來。張寧和兵器局眾官吏既然決定停止制造火繩槍,新造燧發槍,便說明新火器有其過人之處,才能取代原來的火器。據說燧發槍發射速度更快,更不怕潮濕等天氣影響。 于謙想要這一批新武器,心下也覺得是合情合理的要求。永定營既是朱雀軍最精銳的部隊,理應裝備最好的兵器;另外江西目前壓力最大,投入力量是毋庸置疑的。 除此之外,漢王軍降兵在戰陣上真刀真槍拼殺恐怕很難是宣府大同精兵的對手,他們也應該裝備火槍重炮,以便有資格和官軍對陣。而且應該盡快將軍械調撥到“漢王軍”中,以便訓練;這股人馬中很多人以前在九江就得到過火繩槍,教習使用,但戰術陣法等尚需重新訓練方堪使用。 對于這些合理的要求,于謙卻久久不能動筆。他不禁自問:這么上奏適合么?關鍵是會產生什么效果? 一日他踱步到都昌縣城頭,眺望著鄱陽湖一望無際的水面,心中總算理清了自己多日的顧慮。 首先是王儉的來訪,于謙內心擔心此事已敗露,所以不得不質疑現在湘王對自己的信任程度。而且他手握重兵在外,節制整個江西的軍政大權,本來就會讓上位者提防,這是人之常情。因此于謙不得不慎重權衡自己的言行。 如果此時向武昌索要大量槍炮,會被視作是一種試探還是要挾? 被認為是明目張膽的要挾應該還不至于,永定營的將士出身立場十分清楚,不能與于謙有太多的關系;至于九江收編的降軍,雖然好不容易收了些軍心,但時間尚短戰斗力也比較弱,要讓那幫人跟著一個于謙謀反恐怕要求太多。 視作試探是很有可能的。于謙確實也很想試探一番,如果武昌已不信任自己,那在江西掌兵會有諸多掣肘,從各方面考慮做江西巡撫更是有害無益,這官做得還有什么意思? 但是通過索要軍火的手段來試探,又似乎不妥,過于咄咄逼人。一個人敢于調高自己的姿態面對上位者,就是把自己放在了對等的位置上,并且已經準備好了承擔對抗的后果;否則這么做無疑戲猴上躥下跳,毫無用處。 就在這時,大將衛斌走上了城頭,向于謙走了過來。于謙便暫時擱下胸中的顧慮,與他見禮寒暄幾句。 在這城樓高處,衛斌也同樣會眺望大湖水面,回頭嘆道:“大人在這個地方,真是好風景?!?/br> 于謙隨口道:“甚好。卻不知鄱陽湖水深幾何?” 衛斌道:“湖中央可行大船,水應該是很深的。岸邊就淺了,大人請看,那艘大船并不靠岸,而是放小船過來,因湖岸水淺大船吃水不夠?!?/br> 于謙微笑道:“正是上岸就水淺了?!?/br> 第四百二十四章雨(3) 朱允炆名為皇帝,平常卻有意不問政。但近來對江西的局面好像額外關心,常召禮部尚書鄭洽到忠正殿垂詢。鄭洽是內閣大臣,日常出入決策中樞,大事內情基本都是了如指掌的。 有一次建文皇帝隨口說了一句話:“這一回要是打敗了宣大兵,便有望進南京,復國大有希望;如若戰敗,咱們可算無險能守四面受敵?!?/br> 到底是曾做過四年皇帝的人,這一番見解論調讓大臣們多以為然。 好在朱允炆從召見郭節那晚之后,再也沒提起過太子的事。似乎朱文奎不是他的親兒子一般,無須過問?;实鄄惶?,諸臣自是刻意回避,絕不敢觸動這一茬。 一個日大臣郭節突然單獨密進忠正殿皇帝寢宮奏事。 江西那邊有個建文余臣的據點,本是以前為了修建皇帝秘密寢陵而設立,以道觀為掩飾。寢陵后來停工,鄭洽卸任此責,道觀的人轉由郭節控制,他們停工建陵后,便負責暗中監視江西巡撫于謙。 那些眼線這回就發現了蹊蹺,消息周折后終于報到了郭節手里。這個消息算不得新鮮事,但除了內侍省密探之外,郭節的人是唯一知情者。于謙在景德鎮私見了一個舊友,疑為宣德朝派來的說客jian細。 朱允炆問:“湘王那邊知不知道這件事?” 郭節道:“咱們不甚清楚,不過據報于謙與故友碰面是在光天化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