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70
書迷正在閱讀:基圍絲特的真實經歷、把同學變成了自己的meimei、穿越家有兒女之成為劉星(第一部)全、流氓師表、穿越家有兒女之成為劉星(第二部)全、宅男變身癡女御姐、穿越家有兒女之成為劉星(第三部)全、院長的十二釵、古劍yin譚-癡女yin姬今何在、母子成婚的角色游戲
庫糧草,糧草不缺、現在主要缺錢,金銀銅短缺,無法支付軍需調用所須。官吏將士被強制使用物卷,已有怨言,因在市面上難以流通購買貨物;與官府來往的商戶自是不愿意收咱們印的紙,以實物支付也不受待見,更不好上賬計算,還是金銀銅管用?!?/br> 楊士奇接著也說:“寶鈔在湖廣等地已經廢了,市面上也缺錢;地方初定,戶部征稅未免激起百姓不滿,只能抽實物。臣等察其緣故,蓋因湖廣缺礦,又正逢寶鈔失效之時。最近的地方只有云南銅礦較多,但相距太遠、遠水不救近火?!?/br> “有什么辦法維系新增十萬人馬的費用?”張寧問道。 楊士奇道:“為今之計,暫時只有從鹽政上入手,以解燃眉之急。官吏將士薪俸扔以物票和實物給付;向商戶購置軍需時則給付鹽票,商賈憑鹽票到匠戶手中領鹽售賣。同時令各地巡檢嚴查私鹽,以重刑威懾,保證鹽政施行?!?/br> 張寧聽到這里,想起后世的鹽巴一塊錢一包根本不是什么值得常人重視的東西,在現在倒精貴起來,販鹽的和販毒一般危險……以前桃花山莊那幫人玩命干的事,主要就是販運私鹽。官方壟斷鹽政,已成了當政者重要的財政組成?,F在是顧不上這種鹽政是否合理,至少能解決一部分財政難題,便是不容放棄的。張寧覺得應該沿著以前的統治者所用之法走下去,當下便贊成了楊士奇等人的建議。 他一面聽幾個人說話,一面拿出冊子,提筆記了起來,尋常沒專程安排筆記的書吏,只好自己動手。因各衙的事種類繁多又瑣碎,如果不詳加記錄歸類,積累起來他自己也會搞不清楚。 朱恒又道:“北方平定南直隸后,必集兵向西布置。江西鄰南直隸,無險可守,所受的威脅最大。以臣所見,咱們應該采用經營長江防守,向東進取攻擊的方略。若是東線戰事得利,我軍能進一步蠶食吞并南直隸,整個大局就打開了,咱們將真正掌控長江以南,成劃江而治之勢?!?/br> “臣附議?!睏钍科娴?。 楊士奇道:“金陵自古有王起,太祖起兵中居應天府,方能四面出兵攻略左右。我軍理應先攻南京,再圖江淮,以后倚靠大運河北上,又能直接威脅京師。此勝局之勢?!?/br> 此事張寧卻沒有立刻表態,他還要等岳州姚芳、醴州周夢雄的書信,至少先瞧瞧他們的立場再說。而當場的鄭洽沒對這事兒說什么,張寧琢磨萬一姚周二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見……意見兩邊各兩個閣臣,那鄭洽就有作用了,到時候自己便可以私見鄭洽,說服他按照張寧自己的愿望來表態。 如此一來大事方略是通過多數內閣大臣商量同意的,張寧不存在乾綱獨斷的做法,道理上助力就少多了。 鄭洽不談進兵方略,接著便岔開話題,進言禮部的分內事,提出今年秋季可以開恩科鄉試,以建文的詔令選拔舉人。 仗都還沒打完,誰才是大明朝的合法政府也沒確定,開恩科這種事實在不算很重要。若是湖廣政權敗了,那幫在建文政權中參加科舉獲得功名的人能被承認么? ……議事之后,楊士奇等人離開大堂,要在內閣值房中呆到中午,然后下午去各自的六部衙門處理公務,這是他們的日常行程。 議事大堂的側面有一間耳房,名曰贊政亭,一般是給主官幕僚和書吏呆的地方,方便其參與記錄公務。不過這里的贊政亭里呆的是一個女人,便是內侍省四常侍之一的夏雨。雖然耳房門口有簾子遮著,不過眾官都知道她的存在……內宮的人參知政務,是因去年朝廷從四川調兵至荊州的情報延誤后,新增加的規矩。內侍省下設打探情報的細作機構,讓他們派人參曉政務方略,能更好地為政權中樞服務。 閣臣們離開后,夏雨也從耳房里出來了,一路跟著張寧過堂后的穿廊。張寧感覺她有事要說,便在轉角的地方屏退了左右,讓夏雨跟在后面到了內宅的走廊上。 她果然在后面喚道:“請王爺留步?!?/br> 張寧便轉過身來,待她說事兒。只見這娘們長得高挑,衣著舉止得體,臉也挺漂亮。但不知為何,很多女子在張寧眼里都缺少一種風情和女人味,平素意識不到她們有什么不同,比如這個夏雨便是如此,大白天見到她談事兒私下是不會有什么想法的。 她低聲說道:“春梅有件事托屬下告訴王爺。昨日于謙的一名奴仆從江西回武昌了,可能帶了書信回家?!?/br> 張寧聽罷不動聲色道:“我知道了?!?/br> 于謙的書信應該是帶給董氏的。他去江西上任后,夫人并沒有同往;張寧當初也不知如何才能慫恿董氏在其身邊監視,這事兒不能做得太明顯。不過于謙和家里有書信來往,也是一種聯系。 不久前張寧就想再見董氏一面,心里盤算著的借口是時不時探她的口風,但內心卻無法欺瞞自己,不知為何確實就是簡單地想見她而已。但是上回張寧約她到沙湖畔的別院相見,她卻爽約了,于是沒有見成。 張寧此時又琢磨董氏為何不愿見面,那次在戲院幽會后她說“從此各不相干再不見面”當然他是不信的,最多當成賭氣撒嬌的玩笑……或許這種暗地里約會,在董氏看來確實就是私通、通jian一類的性質,她本是受禮教熏陶的人應該是很有壓力的。 這次夏雨帶來消息,于謙帶家書回來并不是什么特別的事,張寧本打算擱下,可一下午在內閣書房總是時不時想起這事兒。未時剛過(下午三點多的樣子)他便離開了內閣衙門,叫桃花仙子去尋來春梅。 上回在戲院與董氏幽會,唯一知情的人就是春梅,她奉姚姬之命前后一直跟蹤監視,所以也沒必要瞞她了。而且張寧想辦事,需要一個人去,最好就是找春梅了省得的人知道他的私情。 這娘們不愧是從不合法的邪教里一路爬上來的干將,辦事相當效率。不到一個時辰,她就回來了,讓張寧與他即刻出門,已有了安排。 春梅穿了一身灰布衣,扮作馬夫便趕車將張寧私帶出楚王宮。她進出宮門自是毫無阻礙。 二人乘車南行,過武昌府府衙和府前街,再走了一條街便在城隍廟外停下。這時城隍廟外的人非常多,只見大街上正有一股人流抬著一尊泥人和紙扎的法器敲鑼打鼓,一眾道士一邊游街一邊唱詞。張寧問春梅是什么事,她說是城中士紳湊錢做的法事,祭陰神討風調雨順;并說董氏一會兒要到這里看熱鬧。張寧問她如何得知,但此時正好游街的人從旁邊過,鑼鼓敲得太響,什么也聽不見了。 等了許久,春梅忽然挑開前面的簾子,對車廂里的張寧說道:“來了,往左邊看?!?/br> 張寧依言向她指的方向目視尋找,果然發現了董氏。她身邊還帶著一個提竹籃的丫頭,一面走一面看街上的熱鬧,好像并不知道張寧的存在。 “那奴婢著實是礙事?!贝好沸ξ卣f道。然后小聲和張寧商量了幾句。 倆人便從馬車上下來,將車馬丟在路邊不管,徑直向董氏走了過去。 第四百一十一章城隍廟 城隍廟前扎堆的人十分吵鬧,祭神的鑼鼓更增聒噪。晴朗的天氣西垂的太陽讓街面上很干燥,但是城隍廟背后冒起的煙塵卻仿佛給環境帶來了一些陰霾的錯覺;或許雜役在焚燒掃攏的樹葉,或就是那些祭神的人點的紙錢香燭,誰知道呢? 董氏的心里突然感到有些不安,在些許焦躁中又隱約帶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