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40
書迷正在閱讀:基圍絲特的真實經歷、把同學變成了自己的meimei、穿越家有兒女之成為劉星(第一部)全、流氓師表、穿越家有兒女之成為劉星(第二部)全、宅男變身癡女御姐、穿越家有兒女之成為劉星(第三部)全、院長的十二釵、古劍yin譚-癡女yin姬今何在、母子成婚的角色游戲
的,她有什么錯?張寧忙好言哄道:“我一定聽娘子的話,有句話什么說的……對了,聽娘子話不會吃虧?!?/br> “你能這么想就太好了?!敝芏餃厝岬卣f道,“就是嘛,我什么都是你的了,咱們是一家人,我還能害你不成?在外面呢我聽你的話,在家里呢你聽我的就對了?!?/br> “謹遵娘子教誨?!睆垖幮Φ?。 他當然就打消了讓周二娘為他口舌之樂的念頭,稍微一想也就想得到,她會覺得自己明媒正娶的正妃,總是有點身份的自重之人,怎能做那種低賤的事? 果然周二娘自有想法,她撐起上身主動悄悄說道:“我坐到夫君懷里去,一會兒你那討人嫌的舌頭便夠得著那里,逗得人家心里更慌……” 第二百九十五章詔見 錦衣衛南鎮撫司陸僉事名尚書、他不是什么真正的尚書,在朝廷上是無法干預國家大政的小角色,但他卻能常常得皇帝親自召見,這也是他身份超然的主要原因。 在于謙失蹤之后,湖廣軍中及三司都有上書,但皇帝還是密召陸僉事到揚州面圣。所有人都在奏疏里有意無意地把巡撫失蹤的原因歸咎于叛軍的細作,朱瞻基需要從錦衣衛的人那里確認這個消息;雖然錦衣衛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蒙蔽皇帝,但是畢竟他們和文官不是一路人,聽聽他們的說法、總比完全憑當地官僚一口說辭要好。 陸僉事盛裝錦緞飛魚服,正跪在水榭內稟報:“……當時湖廣北路軍馬兵進駐常德,城內大軍云集,加之微臣當日下午才和于巡撫在一起共事,一時麻痹大意保衛不力,出此疏漏,微臣罪該萬死。接著微臣通過聯絡辰州府的密談,確定于巡撫的夫人也私自去往辰州城;雖未見于巡撫本人,但據此判斷,于巡撫應為叛賊所擄,其夫人才會到辰州?!?/br> 聽到這里朱瞻基微微松了口氣:于謙作為皇帝親自看重的人才,這么折損了實在可惜;但幸好是叛軍所為、而非當地勢力膽敢迫害朝臣,這事也就算輕巧的了。 時值宣德二年秋末,朱瞻基剛剛登基才第三個年頭,天下兵禍洶洶,若是此時地方上再發展到敢于對抗中央的局面,那邊甚為堪憂了。 朱瞻基聽到陸僉事稟報,終于轉過身來,說道:“此事罪責不全在你,朕就不治你的罪了,下去罷。這兩天朕會另派一個大臣去湖廣,屆時陸僉事與他同路返回?!?/br> “謝皇爺隆恩,微臣告退?!标憙L事急忙感激地磕頭。雖然他事前就明白這件事不應該讓他一個錦衣衛僉事來頂罪,但真見了皇帝心里也發沭,因為在皇帝面前稍有不慎一句話砍了就砍了一點問題都沒有,誰不沭?陸僉事心里一松,卻也沒明白皇帝如此“仁慈”的真正原因……總歸是件大事,本就該有人來負責任的。 陸僉事剛走,英國公張輔便被宣覲見。 張輔三朝元老,覲見時依然行叩拜之禮、執禮甚恭。只見他長著一張圓臉,面闊身正,五十來歲的年紀,精神矍然目光如炬,對于他這種高位的人來說、五十歲才正是人生最好的年紀,各方面經過了錘煉,且身體精力又不差。 他不僅是“靖難”功臣勛貴的代表人物,也是明軍中靈魂一般的統帥,在軍隊中戰爭經驗豐富、威望極高,但凡行伍之中的武將說起英國公無不肅然起敬。而且此人名聲極好,在官民心中是正直,在皇帝心中是忠誠的,同樣是一個完美般的正面人物?!熬鸽y”時期,英國公在夾河、藁城、彰德、靈璧諸地大戰,為朱棣奪得帝位屢立大功、破敵以數十萬計;永樂時期,北伐、南征,處處都有他用兵如神的傳說。 英國公是朱瞻基的皇祖父留下的寶貴遺產,朱瞻基一向都是很倚重的,為他保留了武將的最高規格的榮譽和身份。 朱瞻基幾乎用推心置腹的口吻直接問張輔:“湖廣巡撫于謙出了事,英國公以為再派誰去主持西面之事為好?”這件事著實讓朱瞻基犯難,朝廷總的來說不缺有能力的人才,但恰好能代替于謙的人卻一時不好想到。 當年永樂大帝在北征途中薨,幾個大臣為大局著想秘不發喪、使得皇權順利交接,這幾個大臣在那一天就確立了洪熙、宣德兩朝的政治格局,其中有“三楊”、金幼孜等人;但這些人位高權重,是影響整個帝國走向的大人物,并不適合委任為一省巡撫,況且這些人除了楊榮有點軍事戰略頭腦,其它人也并不擅長具體戰略戰術的策劃。 而官位身份更低一些的人里面,在朱瞻基有意提拔青壯派的時候也發現了幾個很不錯的人才,其中就有于謙;可朱瞻基又覺得那些年輕文官比不上于謙,缺乏歷練又不懂軍事……朱瞻基對湖廣戰事是很重視的。 果然張輔好像也有點犯難,沉吟了許久才說道:“老臣斗膽,在回答皇上垂問之前,是否能說另外二事?” “英國公近日為朝廷cao勞,別在地上跪著了,平身罷。來人,賜坐?!敝煺盎f道,“你有什么話,盡管和朕說便是?!?/br> 張輔面露感激,忙道:“遵旨。老臣要說的件事,是平定南京的方略,老臣情知朝中有些說詞;不過從大江下游渡江作戰,幾番嘗試后已經證實難以奏效,臣以為應該重定方略的時候了。不再強渡進攻,法子無非兩個,一是海路、二是自中上游渡江后水路并進。其中老臣以為大軍轉調武昌府是切實可行的……” 朱瞻基微微點頭,卻有不置可否的意思,他要考慮的不僅是軍事方略,需要把握全盤,所以有些事是要時機成熟后才能下決定的。 張輔接著說道:“這第二件,武陽侯薛祿的奏疏,老臣得皇上準允后也看過了。于侍郎在湖廣定的方略,雖有泄密之弊,但大方向是對的,當地統帥可因地制宜稍加改變繼續施行……聽說于侍郎有個兒子叫于冕在京師,老臣替于侍郎向皇上求個情,向于侍郎這樣有才能的官員,雖然一時有負皇上重任,但朝廷也可善待之以示圣恩?!?/br> 武陽侯作為功臣勛貴,平時對張輔非常尊敬的,來往也比一般交情的人多;張輔早就從武陽侯那里聽說于謙在湖廣“業余”搞的事了,關于原石門縣知縣汪昱的事兒。所以張輔私自對于謙有什么好感難說,但張輔是絕不會在這種時候做落井下石之事的…… 一則,于謙被俘、至少在短時之內他是栽了,情況再好也對仕途十分不利,他以前搞什么事、之后也難以再有危險,這個時候再對付他意義不大;二則,做到英國公這個地位的人,是十分看重長遠的,他絕不會輕易用出一些看起來不識大體有損名譽的手段來;最后,英國公確實對于謙在軍事上的看法很贊同,他不想為了一些內部的過節、而影響大局。所以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以后萬一還有機會見面,大家也好想見不是,朝里不是還有楊士奇么? 英國公親口求情,那是相當有用的。朱瞻基也是個十分果斷的君主,善于把復雜問題簡單化,聽罷當場就表態道:“英國公言之有理,于侍郎對朝廷還是有很大功勞的?!?/br> 張輔便道:“老臣說了這兩件事,便可回答皇上方才的垂問了。于侍郎雖然出事了,武陽侯足可暫時應付湖廣事;待我京營大軍調往武昌府,兵部便可直接從中協調湖廣兵馬……不過湖廣正值多事之秋,朝廷要保留巡撫行轅,老臣舉薦禮部胡侍郎改任兵部?!?/br> “胡瀅?”朱瞻基隨口問了一句。 張輔拜道:“回皇上的話,正是他?!?/br> 那胡瀅在永樂帝時長期干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