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96
書迷正在閱讀:基圍絲特的真實經歷、把同學變成了自己的meimei、穿越家有兒女之成為劉星(第一部)全、流氓師表、穿越家有兒女之成為劉星(第二部)全、宅男變身癡女御姐、穿越家有兒女之成為劉星(第三部)全、院長的十二釵、古劍yin譚-癡女yin姬今何在、母子成婚的角色游戲
只管遵從下令便是?!?/br> 眾人只見于謙臉上面無表情,好似深藏玄機。不乏一兩個人見狀心里多想,猜測是不是武昌受到漢王的威脅了,所以湖廣各地要盡量保存實力之類的。 這種情況下,于謙又堅持下令,大伙便爽快地答應了謀劃大軍撤出常德府。 不過他們剛剛出來,王儉就追上來了,向薛祿拜道:“方才侯爺等剛走,恩師就說了幾句話,在下覺得應該說給侯爺聽聽。薛祿道:“王先生請說?!?/br> “恩師言,大丈夫者,能屈能伸。世間懂得放棄的人少,知進退的人更少?!蓖鮾€道。 薛祿等人正在琢磨這句話時,王儉又道:“巡撫不愿意讓將士們無謂送命,是期望諸位將軍知恥而后勇,帶日后勇于建功一雪前恥啊?!?/br> 薛祿聽罷頓時神情肅然,向行館門里望了一眼,對著大門恭敬地拜了一拜。而其它官將則要夸張得多,趙知府已然跪伏在臺階下痛哭失聲,哽咽道:“于大人面如鐵石、心如菩薩,下官只恨不能在他老人家的門下做一書童,習得內修之萬一!于大人不僅是咱們為官者之表率,更如同官民再生父母……” 趙敏出身寒門磕磕碰碰做到知府級別,紅袍加身,眼下的事不可能看不明白;他的激動一面是出于死里逃生的感激,另一面也著實在心里對于謙產生了敬意。 有人說要知交情真假,用錢便可一試;而在官場上,功過利弊更加見效,趨利避害人之本能。趙敏不得不服。 不久后薛祿也在軍中發話訓斥:從高都到辰州,再到常德,官軍一敗再敗,只有澧州之戰才小勝一場,叛賊坐大武將都負有責任,如果不能剿滅賊軍平定地方,在場的所有人都應該向皇上請罪,而不是厚顏無恥地推卸責任。 第二百五十八章責任(4) 馬長得很快,幾個月時間馮友賢推薦的“千里雪”明顯大了一圈,張寧騎在它的背上,它昂起的頭顱與征服者趾高氣揚的氣勢十分相配。張寧抬頭看在戰火蹂躪后的破敗城樓,一隊士兵已經把黃底朱雀旗插上城頭。 而城門外跪伏在路邊的官吏,已經尊嚴喪盡屈膝求生,連正眼都沒被看上一眼。常德府里許多官員已經跑了,但仍然剩下有許多官吏,這些多半是當地的地頭蛇,他們家族財產都在常德,平時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是直接掌握基層權力的人。 皮鼓的敲擊聲中,一隊隊朱雀軍將士隊形整肅正式開拔進入常德府城。無數的鐵鞋整齊地踐踏在地面上,發出震懾人心的響亮腳步聲,光是這種充滿力量感的聲音,就仿佛昭示著武力。就近的桃源、武陵等地已快速地投降,相信西南面的龍陽縣也會投降的。各府縣可能不太擁護“叛軍”的進占,但他們也不想為這場內戰做出無謂的犧牲彰顯氣節。 “非常人做非常事,也只有于謙敢這么下令?!睆垖幓仡欁笥腋袊@了一聲。 大伙隨即零星笑了起來,多半帶著一些嘲意,也只有勝利者才有資格這樣嘲笑他人。不過他們大多誤解張寧的意思了,張寧并沒有嘲笑于謙的意思。 他想起了史料上于謙在北京保衛戰中的表現,當時京營幾十萬精銳幾乎喪盡,滿朝都籠罩在悲觀的氣氛中、甚至有人主張遷都,但于謙成為了主戰派受命于危難;而這次他卻這么輕易就放棄退卻,著實與張寧印象中不太相符。不過在張寧理性的思維里,從戰爭本身的角度于謙這么做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朱雀軍的火器方陣已經領先了這個時代的軍事發展,官軍的常規步軍通常情況下是不可能戰勝火器方陣的。 一個明朝人難免思維局限于當時,何況是一個文人,于謙能這么快認識到戰爭形勢,而不是固執在兵力數量的觀念上,這也讓張寧有些意外。 就在這時,永定營指揮韋斌不動聲色地說了一句:“只可惜馬兵團沒能及時追擊,否則戰果要大得多?!?/br> 韋斌明顯是針對馮友賢表示不滿和責怪,除了對事,恐怕也對人。馮友賢本來就是新近加入的人,卻一來就身居重要位置,難免和朱雀軍內的老人有些隔閡。 陳蓋是韋斌的部下,本就是個口無遮攔的人,此時也用似乎玩笑的口吻道:“馮指揮不會是不忍心追打窮寇,故意放了一馬吧?” 馮友賢的臉色十分難看,這句“玩笑”連張寧都覺得有點道理,馮友賢極其投誠部將對官軍確實不夠狠……不過這在張寧看來是十分合情合理的,說明馮友賢不是一個喪心病狂的極端之人。 張寧便為馮友賢說了兩句:“連我也沒想到官軍真要跑,事前你們誰會這么想?等到確認事實了,才調馮指揮用馬兵追擊,他一定是擔心冒進中計才走得慢……馮將軍,是不是這樣?” 當時官軍主力除了從水路撤走一部分,大部分經龍陽城向益陽撤退,丟棄了大多輜重卻帶走了大量的馬匹。張寧中軍從諸多跡象才斷定他們確實要跑,即刻調馬兵團追擊擴大戰果,而騎兵指揮正是馮友賢。 馮友賢正色道:“王爺明鑒,正是如此。我軍出動越過龍陽城之后,敵軍大部可能已經接近益陽了,當時不僅龍陽縣諸城仍在官軍之手,益陽等地守備也不弱。我騎兵孤軍深入,周圍都不是我們控制和清楚的地方,末將心里有些擔憂,以至誤了事,請王爺責罰?!?/br> “謹慎一些也不是多大的錯,雖然結果因此失了戰機?!睆垖廃c點頭,然后伸手和氣地拍了拍馮友賢的膀子,對左右說道,“不管怎樣,石場灣一戰,決定全局。馮將軍當之無愧的首功,諸位有誰不服?” 馮友賢急忙放低姿態拜道:“不敢當,末將實在當不起首功。若非王爺統籌全局、韋大人(韋斌)善斷戰機,末將哪里能立功?末將不過聽命行事,做了分內事而已,不求有功但求無過?!?/br> 他是一口官腔說得尚算老練,表情姿態也極盡謙虛真誠,但張寧實在不覺得這番話是出自馮友賢的本心。他馮友賢正當青壯,如果真那么謙虛沒有野心和上進心,就應該在家種地、而不是轉投朱雀軍重新出山;馮友賢這么說,恐怕只是不想得罪人而已。 張寧也不點破,只是語重心長地說道:“前路仍舊艱險,望諸位勿忘大局,凡事以公正,不能讓有能力有功勞的人寒心?!?/br> 這句話明面上是對馮友賢說的,實則是說給在場的文官武將聽。 終于有個將領開口道:“馮指揮領首功,兄弟服氣?!北娙思娂姼胶?。 韋斌最后才開口道:“說起石場灣之戰,某人也認馮指揮的能耐,改日稍閑了,營中的兄弟設酒給你慶慶功?!瘪T友賢忙拜道:“下官恭敬不如從命?!?/br> 張寧笑道:“喝高興便好,爛醉傷身?!?/br> 朱雀軍開拔進常德城,控制了所有的交通要道,官軍武裝全部繳械投降。第二天,連同南部斷后阻擊朱雀軍的幾支小股兵馬也投降了。 對于俘虜,一些武將嚷嚷著砍了祭澧州死難的兄弟,因為這批官軍戰俘中就有人是參與澧州之戰的覃有勝的部下。但張寧想都不用想就馬上拒絕了那些武將的要求。參議部很快就下令,首先清點俘虜身份名冊,總旗官以下的官兵全部釋放,讓他們回家與家人團聚。軍官則要受到審判,一些參與過屠殺的武將被處死,參議部首次使用了一個新的罪名“戰犯”。 張寧要釋放俘虜的士卒理由很簡單,人們被釋放后不太可能對朱雀軍造成什么威脅,這只是一場內戰;同時通過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