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書迷正在閱讀:穿越女主的小丫鬟、那個可愛室友背地里居然!、和前男友穿到七零、撿到小夫君、暗火纏頸、眉飛色舞(ABO NP文)、狗尾巴、[歷史同人] 瑪麗蘇和三國和金手指、[綜漫] 黑粉潛入立海大網球部后、[綜漫] 偵探也會打網球
不過李適一點都不擔心,到現在崇禎還沒有叫人把自己拉出去杖斃,那么這顆腦袋目前看起來保住了。 “難道這袞袞諸公就容不得我說句話,什么叫大放厥詞,難道有人能救援開封?如果有人站出來保證他能保住開封,可以立刻將我下獄?!?/br> 李適此話一出,剛才還喊打喊殺的大臣立馬閉上了嘴巴。 誰不知道現在河南亂成了一鍋粥,要是站出來最后開封不保,那估計得掉腦袋,風險太大,實在是不劃算。 李適繼續說道, “擾亂朝堂,更是無稽之談。我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翰林院編修,難道就不能為國獻策?!?/br> “還有攻擊同僚,我更是不能認可。今年的松山之戰,朱仙鎮之戰,皆以我軍大敗而歸,難道這不是朝堂諸公的責任,難道還不能讓人說兩句?!?/br> 說到這兩次大戰的失敗,本來都是把鍋甩給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崇禎皇帝的,現在這個李適居然說是他們的責任,士可忍孰不可忍,必須彈劾他。 于是一眾人又跳出來彈劾李適。 李適是崇禎十三年的榜眼,授予翰林院編修的官職。 開玩笑現在的翰林院都是熬資歷養老的閑散衙門,根本沒有什么瀆職,貪污受賄的可能。 就算剛才大言不慚,這不都還在辯解嗎。 不過崇禎皇帝卻是對李適多了一絲好感,本來這兩次大戰役的失敗,已經有人開始說是皇帝急功近利才導致的失敗。 現在居然有大臣公開站出來幫自己甩鍋,果然是忠臣,那詔獄也不用下了。 眼見大家開始吵鬧起來,崇禎頓時不悅。建言獻策一個個裝聾作啞,彈劾攻擊他人一個個卻是生猛如虎。 “安靜,全部安靜下來,誰再吵鬧,就將誰趕出朝堂?!?/br> 崇禎此話一說大家立刻安靜下來。 首輔周延儒知道自己必須站出來說話了,又要應對皇上,還要安撫下面的小弟。別看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很累的好吧。 “李適,你剛才說你要為國獻策,我等現在就要知道你的方略。如果是有用之法,我們便可以商議。如果你只是侃侃而談,那今天非要定你一個大放厥詞,擾亂朝堂之罪?!?/br> 說到這里周延儒加重了語氣, “朝堂是商議國家大事的,不是用來沽名賣直的地方?!?/br> 周延儒這話很明顯就是針對李適的,誰讓李適如此沒有規矩呢。 李適心里知道必須要說點有用的東西了,不然就得被其他人攻擊,還有崇禎皇帝估計也得輕視自己。 “現如今內憂外患,國庫空虛,就算籌措銀兩,也只是杯水車薪?!?/br> “更加上現在沒有任何軍隊可以救援開封,就算勉強用餉銀驅動軍隊,那有什么戰力,不過是再現一次朱仙鎮之戰而已?!?/br> 李適此話一說眾大臣頓時再次喧嘩起來,不過周延儒率先挖坑說道, “難道就眼看開封失陷,要知道開封城里可是有我大明的周王?!?/br> 李適知道這個老陰逼給自己挖坑了,果然說到周王,崇禎的臉色再次陰沉下來。 要是周王再被殺,那么老朱家的臉那就丟盡了,同時天下的藩王就會懷疑崇禎的能力。 但是李適知道開封是必死之局,現在是外無援軍,內無軍餉,怎么救開封。 左良玉早就一路逃到了長江邊上去了,更何況現在的左良玉是一點都不可靠。 而孫傳庭才被啟用沒有幾個月,哪里來的戰力。 “周王一系飲黃河之水兩百余年,現在正是為國盡忠的時候。不是朝廷不救開封,是朝廷已經盡力了?!?/br> “就算我大明皇帝遇到此等情況,也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br> “國朝養仕三百年,面對如此局面,如果事不可為,臣愿意以身殉國?!?/br> “大明在,臣在。大明不在,臣亦不在?!?/br> 周延儒臉色鐵青,這個李適居然如此剛烈,也十分巧妙避開了周王的問題。 但是自己身為首輔也不能不表示一下,于是周延儒向崇禎皇帝行禮道, “臣也愿意和大明共存亡?!?/br> 其他大臣頓時反應過來,不能不表示一下啊,象征性的表示愿意和大明共存亡。 心里卻是大罵李適這個烏鴉嘴,你要死就安安靜靜去死,不要拉上我們啊。 我們還要為國盡忠,造福百姓啊。至于是哪個國,重要嗎! 崇禎再次滿意的看了一眼李適,在他的身上好像看到了盧象升,楊嗣昌的影子。 不過雖然氣節忠心沒有問題,但是能力嘛看起來好像不行啊。 崇禎的心里只有嘆息和無助。 崇禎也知道大明大廈將傾了,特別是今年的松錦之戰和朱仙鎮之戰,對崇禎的打擊實在太大了。 李適的一句“我大明皇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br> 徹底戳到了崇禎的心窩,此時崇禎突然大哭起來, “就算是氣數,人力也可以補救啊。這么多年了,補救有什么用???難道真的是朕的失德所致,這都是朕的錯啊?!?/br> 第3章 自然災害的規律 一眾大臣見崇禎皇帝都開始大哭起來,也開始裝模作樣的哭泣。 唯有李適昂首挺胸,面露深情的看著崇禎,兩鬢都有些許白發,他真的太難了。 也許他這個皇帝當得不稱職,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上看,他真的努力了。勤于政事,生活簡樸,不喜好酒色。 最后更是自盡吊死在煤山,是我們漢人古代王朝最后的氣節。 李適深吸一口氣,大聲說道, “陛下不可氣餒,時局還沒有達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也不是陛下失德所致的,更不是陛下的錯?!?/br> 李適話音剛落,崇禎就好像溺水之人抓到最后的稻草,趕緊抹掉眼淚,快步走下殿。 由于過于激動,中途差點摔倒,趕緊抓住李適的雙臂,滿含希望的問道, “李卿有何可以教朕?” 其他大臣面色各異,有的羨慕嫉妒恨,此人這么快便討得皇帝歡心,看來升官發財近在眼前。 有的面露笑意等著看笑話,大明已經病入膏肓,連我們這等擎天柱石都毫無辦法。你一個剛進官場的小白就敢如此妄言,等皇帝反應過來還不把你拉出去杖斃。 李適咳嗽一聲,整理了一下思路。這還是先要把崇禎給舔舒服,才有被重用的機會,才能真正有機會拯救大明。 “陛下自從繼位以來勤于政事,生活簡樸,不喜好酒色。按理說此等作為必是中興之主,但是為何不管如何補救都無濟于事?!?/br> 這話也確實說到崇禎的心坎里面去了,這也是崇禎想知道的問題。 其他大臣有覺得有理的,但更多卻是嗤之以鼻,中興之主?明明就是剛愎自用,急功近利,毫無擔當。。。 只見李適環顧四周繼續說道, “不知道諸位有沒有發現,自從天啟年間,就一直天災人禍不斷,旱災洪澇蝗災瘟疫肆虐,有的人說這是皇帝失德導致的?!?/br> “但是自從陛下繼位以來,先是以雷霆手段清除禍國殃民的閹黨,然后撥亂反正,重用各路賢臣良將?!?/br> “陛下更是宵衣旰食,夜以繼日的處理朝政。要說陛下失德,臣第一個不答應?!?/br> 崇禎不由再次淚流滿面啊,知音難尋,以前為何沒有發現這個李適如此有才能。 其他大臣也只有尷尬的笑笑,不敢站出來反駁,反駁這是公開打皇帝的臉啊?,F在皇帝脾氣暴躁,動不動就要下獄砍人。 “我們讀歷史便知道,漢朝末年,隋朝末年,唐朝末年,元朝末年都是天災人禍不斷,外加財力崩潰,導致的滅亡?!?/br> “我們大明目前的狀態和他們當時的狀態何其相似也?!?/br> 李適這句話一說,百官頓時一頭黑線,你的意思就是說我大明也緊隨其后?崇禎也開始面色再次不善起來。 當然有的御史已經蠢蠢欲動,準備要彈劾李適了。 李適見勢不妙,趕緊說道, “但是我們大明也有和他們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的末代皇帝都是昏庸無能,而我們的皇上卻是鮮有的明君?!?/br> 蠢蠢欲動的御史們頓時閉上了嘴巴,心里大罵李適無恥,居然把這等暴君說成鮮有的明主。 也沒有哪個正直的大臣站出來呵斥李適的無恥媚上。 現在已經是崇禎十五年了,有點抱負的大臣要不戰死沙場,要不被下獄,要不被崇禎皇帝的性格搞得從一腔熱血到萬念俱灰。 而現在剩下的都是些什么人?貪戀權位?碌碌無為?尸位素餐? 這從崇禎十五年到李自成打進北京就可以看出,崇禎十五年以后基本就沒有看到大臣們的大動作了,好像知道大明時日無多了。 不過崇禎卻對李適的話心里大加贊賞,只恨相逢太晚。 崇禎心里也是一直這樣認為的,自己是鮮有的明君,是來拯救大明,中興大明的,奈何群臣不給力啊。 同時崇禎更加期待李適接下來的話。 而其他大臣心里卻開始鄙視李適起來,不過是個諂媚小人,等皇帝看清你,估計就是一刀的事。 李適很滿意自己控制了全場進度,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居然能在大明的朝堂上激揚文字揮斥方遒。 “天災人禍不過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三百余年前正是元朝末年,而再往前三百余年正是五代時期,再往前三百年是隋朝末年,再往前三百年是晉朝末年?!?/br> “從這個時間推斷,再往上三百年正是前漢末年?!?/br> “大家發現沒有,基本三百年是一個輪回,而所有的大一統王朝都沒有超過三百年?!?/br> 李適的話說得大家將信將疑,好像是有點道理,但是照這么說我大明命不久矣? 雖然我們大家知道有這個跡象,但是你不能說出來啊。這還能忍,我們不站出來彈劾你幾句,怎么體現我們御史的價值。 “臣督察院監察御史吳之芳彈劾翰林院編修李適妄言影射我大明國祚,實乃罪大惡極,應該趕出朝堂,永不錄用?!?/br> “臣督察院監察御史劉再民彈劾翰林院編修李適道貌岸然,私藏禍心,應該立即下獄,探查其動機目的?!?/br> 瞬間便跳出兩個人來,李適心里好笑,這大明的御史就這水平?端起半碗水就跑? 待二人發完言后,李適加重語氣,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我就事論事,你們說我妄言影射,包藏禍心。難道這大明就不允許正直的人發言嗎?!?/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