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節
又過了一會兒,禮堂內來人越來越多,而周瑞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孫嘉棟,孫老。 孫老一進來,就四處張望著,很快鎖定了周瑞的位置,笑呵呵的走來。 “周總,聽說你今天授稱,我離得近,就來看看你?!?/br> 周瑞趕緊起身和孫老握了握手:“您直說,我回頭干脆去拜訪一下您好了?!?/br> 孫老擺擺手:“你忙的很,哪有老人耽誤年輕人時間的,年輕人的時間,比金子還珍貴” 兩人還未聊完,禮堂內傳來了一陣壓抑的近乎,周瑞回頭看去,愣在了原地。 一個衰老但精神奕奕的身影,在旁人攙扶下,走了進來。 如果說孫老的辨識度沒那么高,那么這張臉,任何人都不會陌生。 雜交水稻之父,元老。 元老的目的也很明確,來到周瑞身前,瞇著眼睛,打量著這個一身正裝,朝氣勃發的年輕人。 渾濁的眼睛中,映照著周瑞的倒影,閃過了無數情緒。 終于等到這一天了。 最后所有情緒,化作了親切的問候:“小周啊聽說你要當院士嘍,我就來看看” 周瑞拍了拍元老的手.感覺到那雙滿是皺紋的手,有些無力。 瞳孔微闊第一次發動了“洞察之左眼”。 片刻后說道:“元老休假?” “算是吧” “那結束后別著急回去,和我去趟滬上吧,給您看個新東西.” 元老有些猶豫,八月份田里活可不少。 但最終還是點點頭:“行,難得小周邀請我” 閑談片刻,隨著入場者越來越多,儀式即將開始,三人才分開。 孫老坐在了科學院一側的第一排,而元老則坐在了工程院的第一排。 顯然,他們并不是真的臨時起意,只是沒有告訴周瑞罷了。 周瑞坐了回去,也是有些開心,院士稱號授予一般只會有新晉院士自己參加,所以不存在“親友見證”,但今天,卻有兩個老前輩為他而來,如何不開心? 11點左右,人員基本到齊,因為兩院儀式共同舉行,這大概是人數最多的一次,圓形的大禮堂除了一小部分因為角度問題被封閉,其他三面差不多完全坐滿。 院士稱號授予儀式,正式開始. 院士,雖不是中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但卻是中國科學界的最高稱號。 院士是終身榮譽,一經授予,除非有重大學術丑聞、違法亂紀、品行不端、z治錯誤,一般輕易不會收回。 每兩年增選一次,人數不定,但一般在100人左右(兩院合計),經由多道程序后評審決定。 能走到這一高度,基本都是各領域最頂尖的人才,有著優秀且明確的成果。 他們之中,不會都是完人,也不會都是圣人,但肯定都是聰明人,是優秀的科研工作者,別人眼中的天才。 今天,95位新增選院士,匯聚在了中國科學院大禮堂上。 儀式的前半段,就已經彰顯出了院士這一稱號的特殊,沒有慷慨激昂,沒有喜慶連天,有的只有慎重、嚴肅。 由科學院、工程院的院長分別上臺致辭,內容以強調院士義務,以及督促遵守院士管理章程為主。 其中,有四個表率。 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表率。 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 做堅守學術道德、嚴謹治學的表率。 做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表率。 理想化么?是的。 不切實際么?不是的。 院士們不是完人,更不會是圣人,制度沒有萬全,更沒有完美。學術成果多年后存疑的,為人品行逐漸暴露的,口無遮掩誤導群眾的,私德有虧為人詬病的,這些年來都有。 由于院士是終身制的,且由國家背書,所以每給出一份榮譽,公信力就會被“借走”一分。 院士的一言一行,都關乎社會對中國科學界的看法。 但如果連規則和章程上,都不夠理想化,如何去維護公信力,維持榮譽的純潔性。 很少有人知道,院士是有津貼的,雜七雜八加起來一個月大概9800元,年薪十萬。 不多,且完全是額外的部分,用意只是確保每個院士,基礎的生活所需能滿足。 一些高齡退休院士,津貼甚至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 也很少有人知道,除非本身就是外籍院士,否則若加入其他國籍,視為自動放棄院士稱號。 福利不多,限制不少,稱號雖重,亦讓世人追逐。 增選授予儀式,會簡略講解每個新院士的學術成就,和所在領域,由于兩院合辦人數眾多,僅僅這一項,就進行了一個多小時。 應用數學、高能物理、光物理、有機化學、納米藥物. 胚胎干細胞、植物抗病毒、古生物學、海洋地質學 半導體光電子器件、航空發動機、橋梁工程、航天器制造. 超材料、量子計算、移動通信、計算機圖形學. 周瑞本人自然也在里面,且被提及了兩次。 普通人眼里可能只有芯片、機床、航母.甚至圓珠筆尖、單反鏡頭、打火機墊片 但一個龐大的國度,需要努力的地方是難以計數的。 無數科研工作者,在無數不為人知的地方默默努力,甚至默默無名,才造就了當今世界第一工業大國。 介紹完新增選院士的成就后,接下來則是五場演講。 由新增選院士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五位,上臺講話。 不涉及學術內容,更不會講具體細節,而是以心得、感悟、承諾為主。 周瑞作為全場最特殊的一位,自然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后一個。 前四位演講,周瑞也在認真聽,不過注意到元老中間出去過一次。 心里微微一笑,估計是抽煙去了吧 元老很快回來,也輪到他上臺了。 周瑞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神態鎮定的走到了禮堂的最中央。 圓形的設計,使得每個人都正對著他。 他沒有帶稿,只是調整了一下麥克風的高度,停頓片刻,沉聲說到: “大家好,我是15屆增選院士,周瑞?!?/br> 增選流程長達半年左右,以成果確定時間劃分,所以雖然時間已經到了16,但他是15屆。 “很榮幸,能夠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正要說下一句,周瑞瞥到工程院的工作人員瘋狂揮手。 趕緊補了一句:“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br> “這是一咳咳,這是兩份特殊的榮譽” 好吧,心態上他更注重工程院,但口語上,還是科學院三個字念得更順溜。 差點開場就天崩 戰術性停頓,穩了一手后,周瑞繼續朗聲道: “院士,是國家賦予的榮譽和認可,也是社會賦予的期望和仰慕,我記得小學的時候,老師問我們,長大以后想做什么.我說我想做‘宇航員’!后來老師問我宇航員是什么,我答不出,所以改口說想做‘科學家’” 周瑞的幽默,引出了不少微笑,似乎也回憶起了自己的當年。 那些給出這個回答的孩子,不知有幾位得償所愿,但在座的眾人當年恐怕都是這些孩子里出來的。 “在我們那個年代,這基本上是個標準答案,這么說最顯得志向高遠,目前兩個理想,后者‘科學家’我有幸算是做到了,不知道這輩子有沒有機會再成為一把‘宇航員’.” 聽到這話,下方幾個工程院的領導白眼都翻到天上去了。 你想多了,周教主哪怕他們都死絕了,也不可能讓你去冒這個險。 想上天?門都沒有! 周瑞繼續道:“剛才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我不由冒出一個想法,那就是上一代人被問這個問題時,會是什么答案,于是我發了個消息給我爸?!?/br> “他回答我說也是科學家.” “我不由想到,上上一代呢?” 說到這里,周瑞不由看向下面的元老和孫老,然后微笑著說道:“也許際遇、經歷不同,答案也不一樣,但我相信,當年的那些孩子中,科學家也依然會是一個有誘惑力的答案?!?/br> “為什么?” “因為自甲午戰爭以來,這片土地上幾乎所有的不幸、悲劇、悲壯,都繞不開一個詞,那就是‘科技落后’?!?/br> “我們缺少堅船利炮,缺少足夠的口糧,缺少工業,缺少基礎建設?!?/br> “我們領先了幾千年,只是稍稍打了一個盹,就變成這般模樣,這就是‘科學道路如逆水行舟’,最宏大、最真實的寫照?!?/br> 下方,不少人面色沉重 尤其是出生在建國前的孫老、元老. 他們,是真的經歷過這些。 “所以,發展科學、向往科學、追求科學,幾乎刻在了那一代人的骨頭里,從而一代代傳了下來。所以我才能在小學里,連數學考試都不及格,對社會一無所知的時候,當有人問我長大想做什么,我能脫口而出‘科學家’?!?/br> “而現在,時代似乎又到了一個新拐點,‘科學’是清高的,是艱難的,是沒有那么耀眼的同樣的問題,在新時代里有個不同的答案?!?/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