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節
抽象的目的就簡單了,就是和周瑞建立私人關系。 周瑞對于后兩項同意的很爽快,今年年中,也就是一個月后,就將公布新一輪的“清空聯盟”入選成員,這些人也是第一批有資格申請使用“錢學森平臺”的國家。 砂特因為“技術”充裕,本就在第一梯隊,也是值得拉攏的對象。 而軌道平臺的事情,他根本無所謂出資方是阿連酋一家還是多個砂特,那個還比較遠。 不過購置軍火,需要回去商討。 變更營業范圍后,開明智能擁有了研發、生產、銷售武器裝備的資格,但不代表可以隨便賣。 和老美的洛馬一樣,每賣出去一單東西。 都是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得跟著組織的步調走。 比如下一單生意,就是賣給去年在“免北”異軍突起,如今已經依靠戰力,被“招安”,且混了個官方身份的“塞班武裝”。 第893章 今之奇書!錢學森平臺! 和“繼承者聯盟”分別后,周瑞專門找來了人,將六冊封裝好的《永樂大典》妥善收好,暫時送去了當地的銀行保險柜。 而后去會議廳走了個過場,算是出席了活動。 他進去時,正是印度航天局在上門高談闊論的時候,正在大談2020大印度載人航天的宏偉計劃。 不過咱們懂的朋友都知道,這種事情嘛~,計劃越遙遠,講話越大聲,計劃越臨近,聲音越細微。 比如毛熊曾經宣稱2018年載人登月,歐空局宣稱2024載人登月,美國宣稱2025年載人登火,日本宣稱2030年建立月球基地. 對比起來,印度只宣稱2020載人航天,已經算很低調了。 這還是修整過的,十年前,印度號稱兩年前載人航天. 內行人都知道,聽個響就得了,除非發言的是中國人。 下午的時候,周瑞就提前離開了酒店,進入了“西昌火箭發射基地”,他與這些人不同,這些人是來看表演的,而他則是參與“炫技”的那個。 明天中午,“錢學森平臺”將會在12點前后發射,屆時將會泱媽直播,同樣因為來了這么多國家的觀察團,這個過程也會傳播到世界上更多的地方,容不得出差錯。 否則都對不起借用的錢老名字。 ———————— 發射日。 百余名各國觀察團成員,乘坐大巴,抵達了西昌火箭發射基地東南側的觀景平臺。 如果只有幾個乃至十幾個,也許可以效仿當初萬戶基地的方式,在指揮中心外開辟一個觀察室,但上百人顯然承載不下,所以航天局提前整備了一下,這處原本是給游客準備的平臺。 本身就有著絕佳的位置,幾公里外的發射塔一覽無余,還在室內樹立了一塊大屏幕和數塊小屏幕,大屏幕將會轉播泱媽的直播,小屏幕則是一些特殊機位。 現場還貼心的準備了飲品和點心,他們會提前一個多小時就抵達。 本次發射現場不對社會開放,但電視、網絡關注度卻不低,經過一年多的培養,各個媒體已經習慣了關注,并報道航天相關內容,社會參與度遠高于過往。 哈立德端著一杯紅茶,搖搖看向那巨大的發射井,忍不住感慨道:“工業.真是偉大,你能想象幾年以后,會有一枚屬于我的火箭,將‘克爾白’送入太空么?” 小薩曼微笑著強調道:“是屬于我們的火箭?!?/br> 這時,背后的大屏幕傳來了喧鬧聲,似乎是畫面終于接通了。 “god這是指揮室么?” “太美了” 另一邊,整個西昌基地已經進入了備戰狀態。 經過三日的垂直總裝,“長征五號-回”已經成為了完全體,佇立在發射塔內。 但今天的重頭戲,卻不在這里,而在西昌基地的指揮室中。 這處周瑞很熟悉的地方,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原本階梯教室般的布局,變成了圍繞中央,一圈圈向外擴散的圓形結構。 中心地勢最低的地方,則是一個圓形平臺,上方一個空心的圓筒形結構。 更高的地方,則是四塊朝著不同方向,向下傾斜的屏幕。 就連人員穿著也有所不同,拋棄了傳統的清一色白大褂,而變成了蔚藍色的工裝工作服,看上去精神抖擻,年輕朝氣。 這里是航天局第一個完成改造的“擬態指揮中心”。 今天也是第一次公開亮相。 這些畫面也同步的出現在了電視里,一些人發出了驚呼。 果然天下烏鴉一般黑! 還說不是攝影棚?! 而且也是直播!簡直要素齊全! 全新的,充滿科技感的指揮室內,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 周瑞端坐在最中心一圈,身旁是同樣來參觀的孫嘉棟孫老,周教主在這里沒有任何固定的職務,但卻需要掌控全局,這里無人比他更懂擬態指揮、火箭、和機械平臺。 特殊情況下,他可以直接叫?;蛘甙l令。 指令長是一位30多歲的女性,這個位置一般男性居多,因為男性的聲音更有分辨力,緊急情況下女性的聲音容易高頻,所以她得格外優秀才會站在這里。 “啟動,擬態指揮系統!” 下一刻,指揮室中央,那個圓筒結構內,傳來了堅硬物擠壓的輕微“咯吱”聲。 緊接著,無數智能單元涌出,金屬色的“冰觸”逐漸蔓延,落在了圓形平臺上,立刻厚鋪成一個平面。 稍稍沉寂后,自行移動,聚集成了兩米多高,三號發射塔的模樣,就連周圍的避雷塔、樹木、道路,也一并模擬了出來。 因為布局的變化,每個人都離“擬態指揮”更近,看的也更清晰。 “遙測數據正常?!?/br> “燃料灌注情況正常?!?/br> “發射前30分鐘,啟動離塔程序” 一道道指令發出,周瑞則和身旁的孫老聊了起來。他倆倒是一點不緊張。 孫老哈哈大笑:“好漂亮的技術,很有科學的美感?!?/br> 周瑞:“我在琉球的嘉手基地,用的也是這種圓形指揮大廳設計?!?/br> 孫老有些疑惑,想了想道:“嘉手基地?好像是一個美軍空軍基地的名字?” 周瑞咧了咧白牙:“對,就是那個,現在是我的了?!?/br> 孫老一愣,然后笑的更暢快了。 發射前的準備工作,每一樣都很順利,畢竟同款的“敬天一號”已經發射了十多回了,西昌基地的指揮團隊,只需要適應一下新的工作環境罷了。 12:18分,火箭完成離塔。 12:36分,一切數據正常,燃料加注完畢。 12:37分,擺桿擺開火箭點火 巨大的胖五,帶著一往無前的氣勢,于爆炸性的白色水蒸氣團中,一飛沖天。 觀影臺上,上百人有的戴上了墨鏡,有的手搭涼棚,感受著整個大氣都在震顫的威壓。 “長五回”的發射,壯麗而平穩,整個過程沒有任何意外發生,不知道這些國際專家里,有沒有哪些會覺得可惜。 火箭脫離視線范圍后,大家也就全神貫注的看大屏幕了,擬態指揮還在忠實的反饋著火箭的情況,包括多級分離、姿態調整、整流罩脫離,整個過場直觀可見。 甚至載荷進入軌道后,徐徐展開,復雜的機械結構自行重組的畫面,也栩栩如生。 僅僅這一手,甩掉全球航天不知道多少年。 各國專家沉默不語。 他們被驚到了 前天晚上周瑞的講話浮現在耳邊。 征服宇宙,是人類的天命。 那這天命的應照,會落在哪個文明身上呢? 又會落在哪個人身上呢? —————— 地球近地軌道,這一年來格外熱鬧。 基本隔半個月時間,就會有人往軌道上添磚加瓦一番。 已經逐漸雄偉、大氣的南天門平臺,暫時不在這片天地,但是“軌道家族”,也迎來了新成員。 一個巨大的黑色立方體,被送到了軌道上。 它緩緩展開身形,變成了數個“榫卯”軌道單元,和“板磚”軌道連接件,然后立刻開始了重組。 機械智能之下,這些設備很成熟,在自己安裝自己。 大概十五分鐘后,“錢學森軌道科研平臺”,正式亮相。 但它又和自己的前輩有所不同,根據擬態指揮和攝像頭共同反饋出來的畫面,“錢學森平臺”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平面,而是一個上下雙層結構,看上去像是一個有厚度的扁平長方體,類似“書本”一般。 機械之書。 這種設計,是因為科研需求,一些傳感器不能隨波逐流的,被太陽一遍一遍暴曬,也有一些設備需要電磁防護。 總的來說,這種“書本型”設計,使得錢學森平臺擁有了“上中下”三個不同的層級區域。 另外,“錢學森平臺”和通體黑色的南天門不同,其上表面是黑色太陽能,但底部卻是白色涂裝,彰顯民用、開放、合作。 未來,這本厚厚的“機械之書”,還會逐漸擴大,最終像南天門一樣,成為一個龐然大物。 對了,既然是科研性質的平臺,自然要攜帶科研載荷,哪怕是第一次,也要有所彰顯。 所有結構調整完成,數據反饋全部正常之后。 錢學森平臺正中間,突然降下去一塊“板磚”的面積,片刻后,升起了一個立體的玻璃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