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節
他出了江灣翰林,先是去了一趟復大化院,填寫了這份材料,大致就是同意參選,承諾所有資料真實有效等,之后又和趙院長喝了一會兒茶。 這次評選,對周瑞來說是好事,對復大也一樣。 “院士”這個概念,最早可以追述到建國初期,那時叫“學部委員”,屬于“職位”和“榮譽”一體化的超規格稱呼。 現代“院士”實際上是對原有“學部委員”概念的拆分,普通人理解的“院士”,其實是起源于九十年代。 科學院、工程院,前者注重基礎科學和理論研究,比如數理化生,后者注重實用工程技術,統稱為兩院院士。 每兩年增選一次,每次增選數量雖然在增加,但競爭依舊異常激烈,復大至今也只有34位院士,依舊處于活躍狀態的只有25位。 括弧——院士并不一定產生于高校,企業也有誕生,無論國企還是民企,實際上每年增選,來自各大學的只占60%。 (民營企業確實很少,但有。) 周瑞原則上,可以找往屆院士推薦,然后自己往上爭取,但他本人之前壓根沒這個心思,現在這事兒落復大頭上,可謂是撿了個便宜。 穩穩拿下一個名額,還能宣示一下和周瑞的關系,面子里子都有了。 這幾年周瑞雖然和學校的關系越來越少,但當初也是得到了許多幫助的,所以流程上也不會讓學校難辦。 趙院長遞過來一張剛整理好的表格,說道:“這個是當下到明年中,復大自己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名單,都是工程、化學、材料相關的,你抽空來坐坐?!?/br> 周瑞看了看,其實沒幾個,畢竟是縮小了領域范圍的。 最近的是下周,有個電池、儲能領域的會議。 倒是可以來湊個熱鬧。 之后的兩天,周瑞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對南天門的規劃上。 基本一直在各種會議中,將之前的一些溝通逐漸落地。 作為一款軌道平臺,就像是空間站一樣,即便上面什么都沒有,也是人類科技史,工程史上的重要一頁,但畢竟不能浪費,要逐漸豐富內容,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價值。 按照與航天局的約定,之后會以平均一月一次的頻率,發射新的榫卯入軌,擴充南天門的同時,也構建“錢學森軌道平臺”。 另外,沒有和哈立德說明用途的三期平臺,其實是將作為軍事化平臺而建立的。 三期平臺將秘密發射,不對外解釋,也不會公布用途,直到時機合適的時候,給全球一個驚喜。 萬戶基地在短暫的休息了三天后,再度恢復了繁忙,回收成功的“敬天一號”各部件,被重新運回了基地,等待檢修和調試。 日后發射會越來越常態化,為了應對發射需求,同時也為了擁有足夠的容錯率,太一天工又訂購了足足五臺“敬天一號”的全套部件,會逐漸交付。 不過這部分常態發射與維護,周瑞會逐漸將精力抽離出來,火箭方面有單春元和車乾,榫卯方面有王濤,只要不出大問題,他不需要插手太多。 他只打高端局。 第848章 學術會議 (前請提要:南天門發射成功,周瑞獲得海王詞條,被提名院士) 太滄,萬戶基地。 大工地的模樣并沒有因為“南天門”發射成功就消停,反而越演越烈。 一號廠房內,周瑞肩頭盤踞著小花灑,這個智能單元組成的擬態“智械生命”,正伸長著大眼珠子,盯著周瑞的動作。 此時周瑞正在手搓制作用于捕獲“東方紅一號”的特制設備。 準確的說其實是一枚超規格的“榫卯”,這東西最早就是以捕獲衛星為目的,但清理垃圾和拉回自家的功勛衛星可不是一回事,得特事特辦。 總不能搞下來,真的變成垃圾吧? 具體方案,就是和突破大氣層時類似,給“東方紅一號”準備一個類似“整流罩”的結構。 幸運的是,東方紅一號的所有設計數據都完好的保留著,這讓他方便了許多。 而不遠處,半自動的標準化“榫卯”生產線,正在以每天3至4個的速度不斷下崽,高產似母豬。 這個產量明顯是超過發射需求了,但太一天工卻沒有減產的意思。 因為除了明面上的發射計劃,還有點暗地里的發射計劃。 有了南天門的實際驗證,榫卯的一些技術細節也有了迭代,畢竟之前地面測試不夠全面。 目前一號廠房已經徹底定調為“載荷制造”,二號則是“火箭制造”。 大概12點左右,肩頭的小花灑突然出聲道:“最高權限,時間,到了?!?/br> 周瑞拍了拍手,和王濤打了個招呼,離開了廠房。 今天下午,他有一個學術會議要參加。 多新鮮??!我周瑞縱橫科技界多年,還. 還真是第一回。 想了想,他去辦公樓找了套本子和筆,這就和上課一個道理,聽不聽是一回事,態度要有。 車隊一路駛入滬上,抵達復大門口時,剛好下午一點,據說上午是參會者有個滬上游覽活動,這次學術會議規格不低。 周瑞掛著參會牌子,戴上棒球帽,朝會場而去。 接近會場的時候,明顯可以看到外國人多了起來,有白有黑有咖喱,門口放著易拉寶: “第三屆儲能、節能、綠色能源國際研討會?!?/br> 其實類似的學術會議,在復大并不少見,只是規模大小不同罷了,甚至一些座位比較富余的,本校學生也能申請參加,進去聽一聽。 要是膽子大一點,也可以在適當的環節舉手發言。 說起來,這也算一種學術福利,可以近距離接觸各領域專家,感受科學前沿的狀況。 周瑞就只帶了林托一起進入,亮了亮身份牌,就直接坐到了屬于他的位置。 他是來刷分的,自然不會隱去身份,否則還來這干什么,直接聲稱參加了不就好了? 所以當坐在座位上,摘下帽子后,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和議論。 “我還以為臺簽是重名呢,居然真的是周教主?” “他還有必要參加這種學術會議?”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就是他的成果,怎么不能來?” “你們傻了吧?這哪里是學者,這是金主爸爸!根本不是一個層面的,你們看吧,這些所謂的專家,經不住誘惑的?!?/br> 好在學術會議氣氛比較嚴謹,大部分人都只是小聲議論。 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會場,不乏自帶氣場的學術大佬。 周瑞還看見有帶著好幾個過于年輕的女性,不知道是不是傳說中的“學術妲己”。 他坐在第一排,后面的情況不知道,但這一排還是國內專家占據大多數。 倒不是復大這個會議規格不夠,或者說本身因為外國人少就懷疑會議水平就很蠢…中國在儲能、清潔能源、電網調節上,本就一直是領先的。 這種涉及全民的大型技術領域,顯然是帶“億點點”體制優勢的。 過了一會兒,趙院長也來了,座位就在周瑞旁邊,兩人相視一笑,會議也正式開場。 開題報告是一個復大的院士講得,但周瑞并不熟悉,這位60歲左右的劉姓專家,講話內容比較泛泛,但將整個行業與領域串了一遍。 所謂儲能,就是儲存能源,這是一個很大的范疇,廣義上“電池”技術也是儲能的一個分支。 至于為啥不直接叫“儲電”技術,那是因為電力無法直接存儲,只能利用如:電-化學能、電-勢能、電-機械能等方式存儲,然后再重新兌換回電。 所以儲存下來的還真不是電。 電其實是一個很“作”的能源。 時間造成的波動,區域造成的波動,清潔能源受到自然環境影響造成的波動,一天到晚和個帕金森一樣,抖個不停,還得即發即用。 這是物理規則和人類活動規律造成的,比死綠茶還難改,除非人類直接換科技樹,否則哪怕以后“可控核聚變”點亮了,也得悶頭搞儲能。 趙院長小聲說道:“解決不了儲能問題,就無法高效利用清潔能源,兩條腿走路,目前儲能這邊落后不少?!?/br> 周瑞點點頭:“確實,鈣鈦礦雖然效率很高,但入網困難,許多地方太陽能都被叫做‘垃圾電’,天上飄過一片云都能有劇烈波動.也就太空上穩定一點.” 趙院長感興趣道:“對了,你的南天門,用的是什么電池方案?” 太陽能電池板雖然帶著“電池”兩個字,但自身不儲存能量,都是搭配蓄電池使用。 周瑞說道:“鎳氫電池,空間站同款,沒什么創新,當然軌道上的電力需求里,可靠才是第一位的?!?/br> 趙院長點點頭。 電池技術有許多維度,民用主要考量方便、成本,而太空上顯然這并不是最重要的指標,成熟技術能適用就行了。 這位劉院士洋洋灑灑,引經據典,都快半小時了還沒結束,周瑞心說這位是逮著自己學校搞活動,過過癮是么? 開題之后,就是幾個相對大佬的報告,有的是講學術成果的,有的是安利一下自己成果轉換公司的,周瑞沒有太關注過學術圈,只有一個黑人周瑞對其名字有點印象,刷經驗的時候看過對方的論文。 會議到了中場休息的時間,周瑞左右看了看,準備起身出去透口氣。 不遠處坐了個尼哥哥,身上的香水能把他掀飛出去,常態運轉的“金息”都給他硬控成閉氣了。 和趙院長說了一下,兩人準備結伴準備出去走走。 結果剛站起來,一個有著強者發型的地中海老專家,笑容滿面的湊了過來。 “周總,久仰啊,沒想到您會來參加這種學術會議,趙院士,您也是久仰久仰?!?/br> 臉上的褶子比頭頂的頭發都多,就這造型,你甭管強不強,肯定是學術界里的資深人士了。 不遠處幾個專家也想來這套近乎的,此時紛紛暗自懊悔。 抬臀慢了一步,被人搶先了。 果然身體才是科研的本錢??! 周瑞說道:“怎么稱呼?” “我叫范祖松,來自膠東大學,專攻電池方向,久仰您的大名.”這老專家背后還帶了幾個人,似乎是學生,周瑞瞄了一眼,不就是剛才的幾個疑似“妲己”么。 高矮胖瘦的,不能說質量多高,只能說品種齊全. 以學術界男多女少的狀況而言,背后帶著純女性團隊,很難不讓人多想。 這家伙估計不是什么正經學術人雖然這些“妲己”質量也不高就是了,也許叫“學術韃靼”合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