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節
今年某個國內收藏界大拿,也是得到了內部消息,說商皿方罍會出現在明年初的佳士得拍賣會上,正在和國內湘省博物館積極聯系,準備合力拿下,結果一眨眼,已經被買走了,目前滿世界找買家。 在哈立德眼里,這份青銅器背后代表的民族情感和歷史故事,也是禮物的分量之一,若是入境過程被他一手cao辦完了,多少有些煞風景。 所以特意手續只辦了一半手續,剩下的部分都留給周瑞自行決定。 周瑞還沒顧上處理,但這個人情他記下了。 老小子,你路走寬了! 又過了一會,昨日見證了發射過程,今天來站臺的系統工程司司長李長平,也走了進來。 進門就充滿歉意的小聲說道: “抱歉了周總,昨晚一不小心喝多了” 昨晚幾個航天局出身的工程師,以前似乎和李司長很熟稔,勾肩搭背的。 老同志沒把持住,把自己放翻了。 此番,才算是人全到齊了,清潔太空聯盟的所有初代成員都在此了。 周瑞當仁不讓坐在首座,李長平坐在左側,右側則是哈立德。 倒不是他有錢就特殊照顧,主要是他人多,長桌整整半邊,都是他的人。 周瑞左右看了看,朗聲道: “各位上午好,先說明一下,本次會議將采用中文?!?/br> 周瑞本身就是想構建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新國際航天組織,根子上不能歪。 一些獨創的技術名稱,周瑞沒心情專門翻譯對應的英文名。 如果理解有困難,就去努力學,就去找翻譯。 這就和你去美國參加會議一樣,不會英語是你自己的問題,不是美國的問題。 在場的大部分人都沒有異議,琉球就不說了,哈立德也是中文通,他帶來的隨從也都精通中文,會翻譯給自家的航天專家與宇航員。 巴鐵航天局也是和這邊往來密切,甚至許多人就是這邊留學回去的。 蒙古航天局:我感覺你們在針對我 實際上他們本就是發射前臨時申請加入的,周瑞也沒想到這幫人自己來中國,自己不帶翻譯,不知道是個什么心態. 昨天接待的人使用英文,但今天聯盟第一次會議,調子不能亂。 都是湊數的,裝什么貴賓??? 蒙古航天局一方,其中一人心里冷汗直流。 昨晚接到電話,上面有人要這次會議的內容,我他媽訂金都收了 不講英文?中國人不講武德! 周瑞口中說道:“‘清潔太空聯盟’,初創,許多東西都在逐漸完善,我這次準備了‘聯盟手冊’給大家,上面有許多基礎介紹” 他拍拍手,自有人捧著一摞資料開始分發,都是些早就準備好的東西,上面也沒什么要緊信息。 手冊上,是“清潔太空聯盟”的標志。 一個類似火箭的平面圖案,腰部環繞著代表清潔軌道的綠色線條。 底部還有一道反弧線,似乎代表著地球。 沒有英文字母縮寫,只有一個“清潔太空聯盟”的中文名字在最底部。 第844章 清潔太空聯盟! 會議室里,眾人翻看著“聯盟”的第一版資料,里面的信息雖然不會涉及技術,但也很重要,會透露出聯盟的主旋律和調性。 清潔太空聯盟,意在維護軌道清潔,號召有責任心的各國、各航天企業,能夠有序的、環保的、符合科學與國際規則的開發外太空。 開篇闡述,衛星的平均壽命只有3年,但每年全球發射衛星近千顆,并且還在以極快的速度增長。 這些大大小小的衛星,在軌道以極快的速度移動,即便超過設計壽命失效了,依舊會在軌道上存在數十年乃至更久。 再加上“非回收火箭”,或多或少都會在軌道上留下垃圾。 以人類的發展速度,和對衛星技術的依賴性,要不了多久,軌道上就會“星滿為患”。 軌道垃圾無法觀測,無法控制,無法聯絡,并且運行軌跡是緩慢變化的,有極高的危險性。近年來,國際空間站已經多次觀測到軌道垃圾擦肩而過。 如果不加以規劃,也許未來人類還未走出地球搖籃,就要被自己制造的垃圾帶阻攔了去往星空的路。 我太一天工(向右上角拱手),擁有獨家“衛星回收/捕獲”能力,但我們大公無私,我們心系環保,決定打破成見,站出來與各國分享我們的能力,共同維護軌道清潔。 嗯.主旨是這樣的,這桿大旗舉得絕對夠高,環保、科技、人類未來,buff疊滿了屬于。 道德的高地,你不占領,留著燒紙么? 在這一主旨下,“清潔太空聯盟”就有了道義加持,不按照“規則”進行外太空開發者,就天然的站在了道德洼地上,可以被指責、質問。 周瑞說道:“第一個議題:目前中國航天局和我司,已經達成了合作,在未來五年內,設法清理本國至少20噸已經失效的衛星垃圾,為世界環保做出一份貢獻,并且承諾,再軌垃圾總量,永遠不超過100噸。 “我希望各位成員,能夠也加入這個計劃?!?/br>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巴鐵:你有衛星么? 琉球:我沒有??! 阿連酋:100噸是什么量級!我要有100噸太空垃圾我不得牛逼上天? 蒙古:他們在說什么?可惡聽不懂??! 顯然,這個計劃,針對的不是航天小國. 在后面搖旗吶喊,壯壯聲勢就夠了。 哈立德不由感覺,這個味兒太正了. 就像這幾年很火的,突然冒出來的概念“碳排放”,一個幾百年都沒出現過的概念,加持著環保的大旗肆意揮舞,指哪打哪。 各土豪國都被波及了,說他們是全球碳排放的萬惡之源卻沒人提美國石油消耗量世界第一,還有余力出口全球第二多的石油。 更沒人提“加”、“澳”這樣的地方,一場山火燒好個月,碳排放量就超過了全球所有欠發達國家總和。 最慘的是一些非洲國家,全民饑荒一年得餓死幾萬人,好不容易有點工業苗頭,被人上門指著鼻子說破壞環境。 哈立德不由想到,以后會不會“再軌垃圾噸數”,也能成為“碳排放量”一樣的全新概念? 他記得周先生是在被cia襲擊后,才成立的這個聯盟,果然很有針對性。 只是大家都是舉刀,有些人往上揮,有些人往下揮。 周先生顯然還是厚道了,沒有為難落后小國,而是直指發達國家。 簡單的表決后,第一個議題被全數通過了,全體初代成員都加入了這個協議,互相約束、互相監督。 包括沒聽懂的蒙古,舔著臉用英文去問旁邊的人,倒也明白了個大概。 反正這個限制值,距離他們不要太遙遠。 只要我夠矮,刀就砍不到我腦袋上。 周瑞笑了笑說道:“感謝大家的支持,那么第二個議題:為了更好的維護軌道環境,掌握軌道垃圾動態,聯盟需要大家主動申報每一次發射計劃,以及過往歷史發射信息,方便我們甄別?!?/br> 這一點聽上去有些苛刻,但反而是最無所謂的,因為目前的主流國際航天組織,都要求上報衛星發射信息,防止互相打架。 非民用衛星不在此列,包括軍用衛星、間諜衛星、偵查衛星. 算是一個所有航天組織的門檻項目,你都不和我申報,算什么加入? 在座的這些人也都沒有異議。 前兩個議題都是約束,也該給一些甜棗了。 有甜棗才能督促成員國認真遵守協議,并且才能勾引外界成員國。 “第三個議題:為了均衡航天業發展潛力,踐行聯盟互幫互助的原則,聯盟成員之間通過事先申請,可以獲得科研支持,包括但不限于遠程指導、人員調派、檢測協助、設計討論.” 這可以算是開創性的舉動了,因為其他國際航天組織,基本沒有互幫互助這一說。 即便有科研互助,那也是牌桌底下玩。 這就是為啥即便阿連酋這樣的經費戰士,這么多年也只是在航天門外漢,只準蹭不準進。 阿連酋航天局的專家眼睛一亮,舉手道:“包括太一天工么?!?/br> 周瑞攤攤手:“自然,我們也是聯盟的一份子,有空閑的時候,我本人也可以幫幫忙?!?/br> 這一條,其實主要是為中國航天局提的,自從《沃爾福法案》生效后,中國航天與外界的溝通斷崖式下降,西方基本都是步調一致的,各種項目均把中國排除在外。 科學終究是需要交流來打開思路的,雖然目前這些國家都很弱雞,但出去溜達溜達,也有助于自身成長。 而且這些成員國在前期工作時,是由中國航天指導的,那發射的時候自然也成為了首選。 太一天工也湊個熱鬧,左右不過派幾個人出出差,甚至不用出差,視頻指導也成。 他要是心情好,可能也會點撥一兩句。 聽聞周教主可能親自參與指導!哪怕是遠程指導,也是巨大的誘惑。 這不牛逼上天了? 光這一條,對于這些航天小國,就有致命的吸引力。之后周瑞拋出了第四個議題,依舊是一個重磅消息,或者說重磅甜棗。 “南天門未來,會以一個月一次左右的頻率,進行常態化發射,計劃一號平臺面積擴張至至少1000平米,然后開始構建二號平臺?!?/br> “二號平臺,暫定名‘錢學森軌道平臺’,將會以承載太空科研項目為主要目標,屆時會有‘科研項目目錄’披露,所有成員國可以申請加入,只需要遵守聯盟的其他公約,原則上不會被駁回?!?/br> 能夠以錢老的名字命名,是太一天工的榮幸,也是和組織上問詢過的,這個平臺將會成為半開放式的平臺,專門用于科研項目。 探索宇宙奧秘,卻又不涉及具體機密。 這也會是“清潔太空聯盟”的最重要吸引力之一,無論非成員國是真的想要參與科研,還是想要窺探南天門的技術,這都是很有誘惑力的。 想要登陸國際空間站很難,但想要使用“錢學森平臺”卻容易許多,即便出于政z考量一些國家不愿意加入,本國科學界也會形成一股不小的推動力。 之后,會議進入了快速模式,各成員國介紹了一下自家的航天情況,以及接下來有什么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