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節
周瑞試圖教給小花灑許多農業道理。 農神數據庫里的東西,是以“標準”的形式儲存的,但其中的道理和邏輯,周瑞覺得口述教給小花灑更好一些。 “所謂水是肥的腿,澆水是為了讓其滲透,尤其是長期不耕種的土地,這一過程可能要持續好幾遍,種地不能心急,要給自然一點時間,你之前那個角落就是太著急了?!?/br> 他蹲下抓了一把土壤,說道:“目前濕度還不夠,這片破地需要調理的東西還很多?!?/br> “你每天按照一平米3升的量先澆著,我會時不時回來看看,時間很充足,油菜花和風信子都是九、十月種植,不著急?!?/br> 這兩個是周瑞給小花灑挑選的作物。 小花灑:“好!” 周瑞拍拍手,朝廠區方向走去。 小花灑不存在“分心多用”的概念,即便遠離了這片區域,也不影響它控制這些無人機,集裝箱改造的屋子上有一個簡易的信號中繼站。 回到廠區,周瑞在更衣室換掉了沾染羊糞味道的外衣,拐進了二號廠房。 數十位工程師正在有條不紊的忙碌中,無數智能設備在飛行,在調動。 此時的二號基地,已經分區域停放著大量白色火箭部件。 這臺尚未有名字的火箭,是外界不曾見到過的型號,也是太一天工的第一枚火箭。 為了快速落地,周瑞參考了航天局尚未公開的“長征五號”技術指標,然后進行了優化、定制化得來的。 最大直徑5.5米,最大高度63米。 比將嫦娥三號送去月球的“長征三號”,要更強,更粗,更長。 這么說吧,它的助推器都比“長二丙”要粗。 設計指標里,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是33噸,是長三乙的接近三倍。 少部分部件,是囫圇個運來的,比如車乾跟車送達的“助推器”,其他大部分部件,需要他們自己組裝。 火箭部件,尤其是外殼,有著和戰斗機很類似制作工藝,那就是“框架” “蒙皮” “鉚接”。 恰巧,這不但是周瑞的強項,參加過“云房”的工程師也都不陌生,在這個火箭上,太一天工將驗證多個獨家技術。 根據計劃,原始部件被運到這里,進行安裝、改造、驗證、然后拉去西昌基地發射。 自己的發射基地還沒弄好,只能以這種比較麻煩的方式。周瑞不在的這兩天里,由單春元和車乾帶隊,已經開始了前期工作。 見到周瑞到來,單春元打了個招呼:“進度比預計還快,智能廠房帶來了質的飛躍!” 每個設備都如臂使指,調度迅捷有序,工程師們可以說一個頂過去五個。 原計劃的工期是28天,現在看來十幾天就能弄完。 當然之后還有一些測試工作要在萬戶基地做,一些測試還得拉去西昌做 周瑞環顧了一圈:“車乾呢?” 單春元指了指遠處:“我倆一個管火箭主體,一個管智能配件,他帶隊在那邊?!?/br> 周瑞找到車乾的時候,他正在帶隊組裝“智能姿態調節器”,新火箭的調節器要更大,更強勁,不過車乾已經是熟手了。 最早的“二餅”回收器件就是他做的,周瑞走后在他西昌基地又做了好幾套。 車乾揮揮手:“老板你來了?” 說完鼻子不自覺嗅了嗅:“您身上怎么有股奇怪的味道?” 好像是羊糞? 周瑞面無表情:“那應該是你豐厚薪水的香氣,香么?” “香真香!” “那什么!老板,有個東西想讓你看一看!” 車乾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興沖沖的帶著周瑞去了角落里。 這里擺放著一副特殊的無動力外骨骼。 原本這種東西只有一些支架,挺單薄的,但眼前這個被車乾改版后,在部分區域加裝了“硬質網面”包附結構。 上面已經排布了數千智能單元,使得整體看上去.像是一副不完整的金屬盔甲! 這就是車乾的最近打兩份工的成果,無動力外骨骼和智能單元的結合。 平時有正事干正事,沒正事就在這獨自加班,把自己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周瑞摸了摸硬質網面:“pp材料?倒是便宜輕便?!?/br> 車乾解釋道:“外骨骼成功解決了負重問題,也增強了智能單元自己的支撐性,而且我結合人體工程學優化了結構.背后還能帶個電池?!?/br> 周瑞發現這個“不完整盔甲”正面胸口處,還鑲嵌了一個圓球,好像是車乾以前那個特制“球球”。 使得原本科技感十足的造型,變得有些兒戲化 人家是胸口帶雙球,美觀又大方,你這胸口帶一個球,啥玩意?奧特曼??? “你這個球球還留著?” 車乾撓了撓后腦勺:“實在舍不得,這是我用心改了十幾遍的東西,像是個寵物一樣?!?/br> 周瑞撇撇嘴:“思路挺不錯的,就是造型有點幼稚?!?/br> 車乾看著自家老板“肩頭扛炮”的模樣,動了動嘴皮子,最終沒敢說話。 周瑞對車乾的審美不敢恭維,但對其思路給予了肯定,有了無動力外骨骼支撐,普通工程師也能使用智能單元輔助工作,效率會再度提升。 車乾距離完成還差不少,這并不當前首要的工作,兩人討論了一下,就離開干正事去了。 周瑞觀察了半日,發現兩人沒有任何問題,車乾已經歷練出來了,單春元更是十年老手,無論火箭本身,還是“可回收改造”,二人都足夠應付。 而一號廠房那邊,由王濤帶領的“榫卯量產工作組”,也在穩步推進。 兩邊同步進行,都有大將帶領,周瑞則更改工作模式,以協調支持為主。 隨著手下精兵強將越來越多,周瑞漸漸不再需要帶隊每一個項目,也只有這樣才能支持起一個大型企業,完成大型工程。 多余出來的精力,偶爾管管花田,偶爾研究小花灑 就這樣,在周瑞的指揮調動中,太一天工開發的第一枚火箭,以及第一次發射任務,越來越近了。 (無動力外骨骼,并不是很復雜的結構) 第826章 “敬天一號” 以框架,奠定基礎。 以動力系統,填充血rou。 以蒙皮,鋪設外膚。 以鉚接,連接筋骨。 二號廠房內,火箭的外形越來越完整,日漸豐滿。 一號廠房內,“榫卯”平臺的數量,也達到了四臺,距離周瑞的目標八臺越來越近。 得益于量產優化和工藝迭代,速度還會越來越快。 十一假期的時候,周瑞給大家放了假,不過為了三倍工資.啊不是,是為了公司的進度,大部分人員都留了下來,小部分人員則通過調休,只休了兩三天。 今年的國慶,雖然不是逢五逢十,但依舊節日氣息濃郁,迎來了一個消費高峰,當然也是堵車高峰,擁擠高峰,與其去各景區排隊上廁所,還不如在基地干活舒心。 畢竟是新成立的公司,大家干勁都很足,也想表現一番。 十月三日這一天,萬戶基地迎來了幾個客人。 “周總,我來您這學習學習?!?/br> “孫局長說笑了,歡迎來指導工作?!?/br> 基地門口,周瑞接上了航天局的參觀小隊,帶隊的正是航天局孫局長,還有系統工程司司長李長平。 作為航天局的深度合作伙伴,也作為民營航天的目前唯一一塊陣地,太一天工和航天局,目前屬于是中國航天左右腿的關系。 左腿更靈活,右腿更粗壯。 兩邊的合作和內容可以說非常密切,太一天工逐漸上了正軌,自然要過來瞧一瞧,順便也看看有沒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地方。 說起來有些遺憾,周瑞進軍航天業,并沒有激活出來大量“民營企業”的參與者,反而讓外界有點望而生畏的意思。 周教主和開明智能水平太牛逼了,在看明白這位大佬怎么搞之前,貿然入局撞車了,可就搞笑了。 觀望情緒濃重。 孫局長打量著基地,極遠處有不少工地,最顯眼的應該是一個高聳鋼結構,在工業區極為少見。 “那個就是智能塔吧,比資料上還要大氣?!?/br> 周瑞說道:“比智能小鎮那個要大,屆時會用于調配所有室外非生產型智能設備,維護園區情況?!?/br> 外界環境還好說,但當孫局長進入二號廠房內的時候,撲面而來的未來感,讓他目接不暇。 雖然已經有了足夠的心理預期,但依舊有一種被時代的灼熱洪流,沖擊扁桃體的錯覺。 周瑞沿途介紹了全智能化廠房的各種配置,功能,甚至介紹了尚未完成,但樣子很不錯的“工程用外骨骼” 讓這位局長一看一個不吱聲。 嫦娥三之后,他算是快功成身退了,該拿的榮譽,基本到明年陸續拿完,差不多也就該退休了。 忍不住感慨:還好我退的早,不然得被周總卷死! 不過想到兩邊關系這么緊密,大家可以互通有無嘛! 孫局長說道:“周總,這個智能化火箭廠房,你們對外出售么?我們全國有許多基地,都可以改造一下嘛?!?/br> 周瑞笑了笑道:“出售啊,怎么不出售,原本就是開明智能的業務范圍,我們幫助蓉飛和航發602所都做過升級,只不過眼前這個是集大成者,最好等我們技術細節敲定后再開始?!?/br> 孫局長搓著手:“那感情好,這事兒可以好好商量商量.不過這種改造,估計很貴吧?” 航天局是家大業大,但與許多國家單位一樣,每一分錢都有自己規定的用處,不是說想怎么花怎么花的。 “可以相互抵扣嘛,在琉球發射基地建成前,我們會有密集的發射需求,到時候希望孫局長優先安排一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