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書迷正在閱讀:逃出緬北、娛樂圈的吃瓜影帝、今晚天黑再見面、大理寺斷案實錄、從大夏開始:開國之君陸續降臨、從嬴政開始:歷代皇帝陸續降臨、重生中獎前,目標,桃李滿天下!、開局躺平,截胡五星女帝老婆、重生09:合成系男神、黑化強制愛短篇集
一團一團的迷霧在心頭縈繞,明明她已經是知道秦王許多不可告人的事,但依然看不清楚這個人的安排和謀劃。 議和,前方的將士們自然不會有什么好臉色,李知珉出面宴請,宴席上大家卻都殊無歡顏,不過是個場面話,宴會上秦王和新上任的行軍司馬說話也十分客氣,看起來并不像是十分熟識的樣子,散宴之后,也全無私下來往,仿佛都是公事公辦。 第84章 投石 和談選在了突厥與大乾之間的昌隆鎮,為確保和平,兩邊的軍隊都已提前進駐,將昌隆鎮一分為二,嚴陣以待。 李知珉作為主帥,在后方鎮守,并未參加,然而和談情況依然有人每日送來。 公孫鍔似乎并不著急,突厥那邊雖然急于求和,卻也仍是提出了許多匪夷所思的條件,甚至明明戰勝的是大乾,他們依然恬不知恥地以奉乾朝為“天可汗”的前提下,要求大乾賜下更多的牛羊、絲綢、金銀、土地。 而公孫鍔則不慌不忙,提出了納貢、割地、可汗兒子進京為質、賠銀等等條件,兩邊各自漫天要價,一條一條條款的摳……兩邊議和的使臣書辦小吏則互相爭執謾罵,兩國議和,活生生鬧得猶如一場鬧劇。 “公孫先生究竟是何用意?”宋霑看著議和每日的節略,也頗有些不解:“突厥人狡詐多端,如今求和不過是為了喘息,怕是未必真心要降。公孫鍔,到底是不是真的是為了公主來辦事?!?/br> 往日這個時候李知珉都會和宋霑聊一聊,然而這一日他卻有些神不守舍的樣子,拿著一本書在翻著,淡淡道:“管他們呢?!?/br> 秋風已起,眼看就要天寒,宋霑分析道:“突厥人應該比我們更著急,這一仗死了這么多青壯年,冬天不好過,再拖下去,難道還真能得逞?!?/br> 書房里全無響應,仿佛只有宋霑一個人關心這場和談,他看了眼慢悠悠翻書的李知珉,一身便袍閑適無比,又看了一眼在一旁煮茶卻明顯已經神游天外的趙樸真,有些無奈,輕咳了聲引起這對心不在焉的主仆的注意:“丫頭在想什么呢?和談結束我們就可以回京了?!?/br> 趙樸真回過神,看了眼李知珉,他仍然在垂眸看書,顯然對他們聊什么都不在意,便大膽問宋霑道:“我在想,前些天聽到上官公子說,說他母親是因為遇山匪而亡的?” 宋霑一怔,回憶了下道:“不錯,是有這事,上官夫人當年可是世族高姓盧氏嫡女,才名遠揚,后來下嫁上官家,到了京城才知道她容貌也如天人一般,十分不同凡響。當年她似乎是帶著襁褓中的女兒回河西娘家休養,沒想到遇上八王之亂,路上流匪眾多,她雖帶著家丁護衛,仍是被一股山匪給劫了,緊急之時她為保護女兒,令乳母將自己女兒帶走,她引開匪徒,又為了避免受辱,縱身躍入山崖,尸骨無存,消息傳回,上官家和盧家都十分悲痛,聯合上表,為她請貞節旌表。也是適逢其會,那時候圣后一朝才過,女子拋頭露面讀書、干政之風日盛,朝廷大概是擔心再出來個亂政的女子,便大力倡導女德,拿了她做為賢妻良母的義烈典型,大肆旌表,賜了貞節牌坊,賞下封田,還給上官家和盧家都給了封賞,每邊都多給了幾個蔭封的名額,還給上官夫人親生的一子一女都給了爵位,小小年紀就已有朝廷俸祿了,朝廷那會兒借機把賢惠貞烈的女德給大肆宣揚了一番,后來我記得又一口氣封了好些個貞潔婦人,還出了本《貞女傳》,上官夫人盧氏就是打頭的第一個,這會兒應該還能找到……” 趙樸真呆呆道:“尸骨無存?那就是,其實并沒有確認她滾下山崖是真的死了?那她如果沒死怎么辦?” 宋霑笑道:“那種時局,你不知道,到處亂得很,她一個柔弱夫人,滾下山崖,就算不死也要受了重傷,又或者落入山匪手里,又或者流落在山野荒郊,哪有生理?” 趙樸真道:“那假設……假設有人偏偏將她救了回來,還好好地護送她回了京呢?朝廷的旌表……能撤回嗎?” 宋霑一笑:“史書上咱們也讀過,朝廷重臣重病,天子一般不探病,若是親探,那就是問身后事了,不死……也得死了。更何況是一個婦人?旌表已下,還是你上官家和盧家聯合上報請的旌表,你現在說人沒死,沒確認人死,你們為什么請封?這豈不是欺君之罪?盧家和上官家那都是不是小家了,自然知趣,就算還活著,也多半是改換名姓,遠遠送莊子上養著了。不過這也是隨口一說,那會兒戰亂,一個世家養尊處優的婦人,還生得美貌,可以說是必無生理?!?/br> 趙樸真卻腦海猶如閃電掃過,通明無比,原來如此!那天想不通的地方這樣就說得通了!為什么盧家和上官家都不肯接納自己大難不死的親人,因為他們怕擔上欺君之罪!他們已經享受了她死去的莫大好處,必然已舍不得吐出來!應夫人含恨離開子女,孤身遠走,嫁給了應欽,卻對自己年幼的兒女內疚難安,默默關懷。難怪上官家襄助太子,應欽也投靠太子,而一旦上官小姐沒有封上太子妃,應夫人立刻帶了應無咎上京提親,她一定是想要將女兒納回自己的羽翼之下!試問這天下還會有哪個婆婆能比自己的親生母親更包容更好相處?若是不問別的,上官小姐嫁給應無咎,定是圓滿平順的一生!難怪應夫人那么關注上官公子的戰事,甚至愿意出手助秦王,只是象征性地提了個可有可無的條件,她明明就是為了保護她自己的親兒子??!無論當時他們出使不出使,想必應節度使都會出兵襄助秦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