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思來想去嬴政決定最后給昌平君一個機會。 之前的時候一切都是未知,現在他可是有上天降下的神跡(指光幕)幫他,六國結局恐怕早已成定居,這種情況下但凡腦子清醒也不會在想要叛秦投楚,論跡不論心,從現在開始不管昌平君想些什么,都可以不去在意,只要以后乖乖的就可以了。 不過片刻嬴政就打定了主意,同時做好了規劃,光自己知道可不行,得找個時間跟昌平君推心置腹的聊一聊,讓昌平君知道自己大度,不計較等美好特質,也只有凡事都讓他明白,才能讓他更好的感激,哦不是,才能更好的全身心為大秦服務! 想明白這些將來為秦國發光發熱的人,嬴政便將心思放到了重中之重,也是最令他介懷的,他尚未出世的孩子身上。 扶蘇。 一個聽起來非常好聽的名字,無論釋義為高大的樹木還是大盾,都代表著老父親對于孩子的美好的期望。 哪怕此刻嬴政知道在另一個世界中,扶蘇跟自己的關系不是太好,甚至于很差,嬴政都不想放棄這個名字。 無他,實在是太好聽了。 咳咳,名字不是關鍵,關鍵是孩子的教育問題。 光幕中曾非常樂觀的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依照父子整日相處的模式就可以讓扶蘇的思想向法家靠近。 嬴政從夢境中脫離出來以后,卻沒有那么樂觀。 首先一個人能夠接受的何種觀點,更取決與于這人物的性格,萬一是一個聽到老父親說話就不耐煩的性格,就算陪在他身邊效果也不會太好。 第二點個問題就是,法家是什么1? 嬴政聽說過儒家墨家陰陽家,唯獨沒有聽說過法家,想來也是后世歸納總結,或許就是取自變法之意,畢竟這其中還涉及到郡縣制與分封制問題,怎么看都像是跟變法相關。 再聯系到‘諸臣皆以為便’,只有李斯支持自己,那么可不可以認為李斯也屬于法家? 在者前一個故事里面提到的韓非,嬴政曾經讀過韓非寫的書,歸納總結跟李斯應該同屬于法家,沒有記錯的話他們的老師荀子,一個雖然與其他儒生關系都不是很好的大噴子,但是當世大儒。 那么他是不是可以這么理解,若是他找來荀子當自己未來孩子的老師,一部分跟荀子關系不好的儒生總不會想著來攛掇扶蘇做什么了,另外按照他的教學思路,再培養出一個類似李斯、韓非之類的學生也不是不可能。 皆是再給自己的崽崽安排王翦等等自己的老師同步教導,想來效果應該更好了吧? 想著,嬴政頓時精神抖擻,天剛蒙蒙亮,就命人傳李斯入宮覲見。 “臣李斯,見過大王?!?/br> “通古坐,你我君臣何須如此客氣?!?/br> 李斯剛一來,就見大王臉上滿是親切的笑意,十分親昵得叫著自己的表字,讓本來就覺得大王是不是因為天幕要重用他的李斯愈發輕飄飄了。 大王不愧是大王,說話都這么悅耳動聽。 頂著暈乎乎的腦袋剛一坐下,李斯便聽到大王用著更和煦溫柔的聲音問道,“通古啊,不知荀子近日來身體如何???” 作者有話說: 1冷知識,春秋戰國的時候木有法hela家 春秋戰國時期從未有組織或學派稱作“法家”,而只是在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將一派命名為“法家”?!稘h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法家成熟很晚,但淵源很早,其思想源頭可上追溯于夏商理官。春秋戰國時期管仲、李悝、子產、吳起、商鞅、慎子、申子、樂毅、劇辛等人予以發展,遂成為一學派,于戰國末期由韓非集其大成。漢代時對其學說加以總結、綜合,其思想則成治理國家的基礎。 第40章 奮斗吧!陛下?。?) ◎?!淖孀谝焉暇€!◎ “大王, 你,是問臣的老師,荀子嗎?” 李斯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 表情有一瞬的僵硬,但隨即就反應過來,緊接著道,“老師身體還算硬朗,前些時日通過書信, 似乎還不錯?!?/br> “若是寡人沒有記錯, 荀子先生是趙人, 現在居于楚國蘭陵?” “大王沒記錯?!?/br> 李斯點點頭,點頭的瞬間突然福至心靈,意識到大王不會無緣無故問老師如何, 又點了一下是趙人。 這一點就非常微妙,重點點明了老師作為趙人不在楚國。 是不是暗示著什么? 可像是這樣的儒生游歷各國實在是窸窣平常, 老師在去蘭陵之前還在齊國稷下學宮呢,雖然待得并不是很愉快。 唔,確切的說老師在哪國待得都不是很愉快,沒到一個地方剛有了新的工作, 總是被同僚排擠。 丟官復起都好幾回了。 也有可能是老師那張嘴巴不饒人,無形中得罪許多人也可想而知。 可大王不會無緣無故提到這件事,哪國人,在外國從事,唔,難道大王是特指出六國客? 想到這李斯特地注意了一下陛下的表情, 單單是六國客的話大王斷然不會親切的叫自己通古, 更有可能是一邊說著欣賞自己, 一邊表示時局艱難,舊貴族和客卿之間矛盾重重,他這個做大王的也不好做,從而讓自己主動提出來配合陛下演戲,假裝逐客然后在請回來,還能刷一波好名聲。 沈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