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節
書迷正在閱讀:邪神竟是我自己、美強慘反派重生以后、糟糕!和死對頭互穿了、分手前,男友從無限流回來了、穿越后我被陰鷙帝王標記了、農家小夫郎重生招贅婿、一封梔子花香味的來信、距離公式、就算是深淵也要養老婆、色情主播不想干了(NPH)
大義說盡,道理說盡,情感說盡。 但還是沒有用,依舊滿漢對立。 于是,不得不拆分,旗人歸旗人,漢人歸漢人。 折騰了半年,一萬四五千人,死得就剩下九千人。 現在,終于重新融合了。 血淋淋的代價。 何苦來由,何苦來由。 但不經歷這一劫,就沒有真正的融合。 從今以后,誰敢再談復辟八旗軍?就連僧格林沁自己都不贊成了。 眼前這幸存下來的九千名旗人精銳,你讓他們再談八旗復辟? …… 京城,鐘粹宮內。 慈安太后眼圈都哭紅了。 都是在騙我,把我當成三歲小孩哄。 下旨讓你榮祿去救僧格林沁部,你雷厲風行地出發了,但是在半路上卻拖延了這么許久。 又是山洪爆發,又是暴雨傾盆,橋梁毀壞。 總之,開封戰場就是趕不到。 景壽的守備師,速度就更慢。 葉赫那拉氏你當初答應我那么爽快,我還說真是好姐妹。 結果,你就是這樣糊弄我? 后來,六百里加急一條接著一條。 蘇曳出兵北上,擊敗了十幾萬叛軍,拯救了僧格林沁部。 剎那間,給人感覺是荒謬的。 榮祿和景壽軍隊距離得這么近,卻遲遲趕不到開封戰場。 蘇曳軍隊在南方,距離得這么遠,整整幾萬大軍,卻趕到了。 拯救了僧格林沁部。 這些旗人精銳完全是你蘇曳的絆腳石啊,你應該坐視他們滅亡的??? 他們死光了,你應該高興才是。 結果,最不該出手人的出手了。 而后,又一條條奏報進宮。 傅奇被殺了。 勝保被殺了。 旗人精銳新軍一千名軍官,被斬首。 尤其勝保被殺,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可是兵部侍郎,欽差大臣,你說殺就殺了。 但是,僧格林沁也跟著上奏。 傅奇,死有余辜。 勝保,違抗軍令,驕奢狂妄,辜負君恩。 這一千名旗人軍官,是他僧格林沁擬定名單,這群人被斬,完全是罪有應得。 這又是如同巨石砸入池塘一般,引發朝堂震驚。 僧格林沁,竟然贊同蘇曳? 僧王,你可是僧王啊。 大清的擎天玉柱,威武不能屈的啊。 但不管如何,這一切都發生了。 而后,蘇曳和僧格林沁聯名上奏,山東、河南匪患已經全部消滅,南方發逆也已經徹底平息。 兩名主帥,請求回師。 兩宮太后回復,蘇曳和僧王勞苦功高,為大清的江山社稷立下了不世之功。 京城已經準備了盛大的凱旋大典,迎接兩位主帥回京。 …… 而后! 蘇曳和僧格林沁,率領帝國第二師,第四師,第五師,第六師返回天津。 王天揚率領第一師,返回九江。 馬新貽,袁甲三,王有齡部,率領近兩萬軍隊,返回駐地。 太平天國整個班子投降了蘇曳,這一次蘇曳帶領李秀成、陳玉成、林啟榮三人作為代表進京。 這個態度,當然是蠻橫的。 就是要讓朝廷全盤接受,讓三人作為代表出現在朝堂上,接受兩宮太后的冊封。 不管你們愿不愿意接受,這些人都會同朝為官。 幾日之后! 第四,第五,第六三個師,進入天津兵站。 繼續之前的訓練。 原本就只訓練了半年多,而且還進行了一次分裂。 尤其是九千多旗人新軍,荒廢了那么久。 這一次,要徹底訓練出效果,全部達標后,再正式成軍。 在天津,蘇曳上奏,請求第二師全體進京,鎮守京師。 僧格林沁在這份奏章上進行聯名。 原本蘇曳的新軍,大概有四千人在京城,剩下就是張國梁和馮子材的一萬六千人。 而現在滿編的第二師,整整有一萬四千人了。 如果全部進京的話,那蘇曳對京城的控制就更深了。 但是,兩宮太后很快就有了回復。 照準! 請第二師全體官兵,參加凱旋大典。 …… 兩日后,蘇曳率領第二師一萬四千人,浩浩蕩蕩離開天津,前往京城。 而此時! 京城已經準備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凱旋大典。 永定門外,已經搭建了前所未有的高臺。 京城的所有勛貴,全部到場。 小皇帝帶領著的文武百官全部到場。 之前蘇曳屢次大捷,咸豐皇帝興奮的時候就曾經說過,有朝一日你徹底剿滅了發逆之后,朕要親自來迎接你,親自為你舉行凱旋大典。 如今咸豐皇帝死了。 太平天國也覆滅了,蘇曳也算是享受到了應有待遇。 此時盛夏,天氣很熱。 天空晴朗,萬里無云。 涼棚里面,小皇帝不斷揮汗,旁邊的太監不斷揮著扇子,給小皇帝扇風。 小皇帝道:“還沒有來嗎?” 旁邊的老師倭仁道:“皇上!” 頓時,小皇帝趕緊閉口。 一旁的惠親王綿愉道:“皇上,莫急,快了,快了?!?/br> 皇帝和幾十個頂級勛貴,還能在涼棚里面,而文武百官就只能站在烈日驕陽之下,揮汗如雨了,實在是難熬。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太陽升到高空,很快就要到一天最熱的時候了。 上午十點四十五分。 一隊快馬飛馳而至,大聲高呼道:“啟稟皇上,來了,來了?!?/br> “蘇曳大帥,率領大軍凱旋了,就在十里之外?!?/br> 頓時,大太監增祿大聲高呼道:“奏樂!” 幾百人的樂隊,奏響了恢宏的樂曲。 小皇帝看著外面的日頭,咬了咬牙,走了出來。 他帶著文武百官,就站在大道之上,迎接蘇曳大軍的到來。 正午十二點。 蘇曳的大軍出現在所有人的視野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