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變美后,我躺贏了 第430節
即便做了,也是事在人為。 霍大將軍如此想法,霍祖母和霍五娘等,也都是存著積極的態度。 所以,九皇子想去邊城摻沙子,那就去,霍家不但不攔著,還會稍稍推一把。 只是,霍五娘沒想到的是,“您、您讓我來統領?” 她可是霍家人啊,還是個女人! 九皇子就一點兒都不顧忌? “對??!” 顧傾城仿佛沒有看到霍五娘那一臉的不可置信,她用一種理所應當的口吻:“我連騎馬都費勁,如何領兵?” “五娘你就不一樣了!你可是將門虎女呢!” “更不用說,你還是我的未婚妻!夫妻一體!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會是我的,對嗎?” 說這話的時候,顧傾城看著霍五娘的眼睛,專注而誠摯。 霍五娘定定的回望著“她”—— 不管未來他們這對夫妻會是個什么結局,但在此時此刻,他們是彼此信賴、休戚與共的。 “對!” 夫妻一體,不分你我! 霍五娘默默地在心底說著,只看顧傾城這眼神,她也愿意賭一賭! 禍水:……好擔心哦,天后陛下這次的人品值真的超低。 而她與霍五娘的相遇,本身就是源自一場“算計”??! 第326章 虐戀情深你妹(三十二) 禍水的擔心,無人得知,也沒人在意。 顧傾城繼續馬不停蹄的忙碌著。 她把霍五娘拉來做了統領,把那五百兵卒交給了霍五娘。 然后,顧傾城開始按照名單,將那日在馬球場上的少男少女都拜訪了一個遍。 “李四,我要去西州了,想不想一起?” 顧傾城第一個拜訪的就是那天的始作俑者之一。 李四郎:…… 九皇子哎,您沒有搞錯吧。 我、我和韋九郎是一伙兒的呀。 啊呸! 不是,他跟韋九郎的私交也就一般。 之所以會跟他湊到一起,不過是兩人有著共同的目的——給九皇子找茬! 韋九郎不待見九皇子,是因為上輩子的恩怨。 李四郎呢,則是因為家族的利益。 他的姑姑可是賢妃,大皇子是他的表兄呢。 九皇子強勢崛起,大皇子自然受到了威脅。 兩者是命中注定的仇敵,作為大皇子的親戚,李四郎當仁不讓的成了馬前卒。 “馬球場之事,真相到底如何,你我心里都清楚?!?/br> “陛下圣明,不愿為了一愛子,而辜負了天下的諸多子民,所以罰我去西州?!?/br> “西州好啊,天高地闊,城外就是西戎?!?/br> “都是慶朝的好男兒,李四,你就不想建功立業?靠著自己的戰功,封妻蔭子?” 本身就是專業畫餅的政客,顧傾城此刻畫起大餅來,簡直不要太輕松。 她還不忘暗戳戳的提醒了李四一句,“你只是家中的四郎!” 不是長子,序齒都不靠前。 門蔭,家族的大部分資源,都不可能向他重點傾斜。 李四郎為什么會成為馬前卒,還不是因為他的“可有可無”。 但,都是李家的兒郎,李四也是從小練習騎射。 他的胸中已有遠大抱負。 身為錚錚男兒,李四也有著“馬上封侯”的夢想。 慶朝尚武,戰功最重要。 可,慶朝的地盤有限,不可能連年征戰。 慶朝的勛貴、世家卻那么多。 每個家族的嫡長子,都未必有機會去戰場,更何況似李四這樣的小兒子? 就算要輪,李四也要拍在第四位! 可現在,就有一個機會去西州。 九皇子身為天潢貴胃,或許會嫌棄西州苦寒,而似李四這種心心念念想要建功立業的世家子來說,卻是最好的秀場! 李四心動了。 至于李家與九皇子的敵對關系—— 哈! 你開什么玩笑。 李家不是只有一個賢妃。 世家之所以能夠傳承幾百年,靠的就是多方下注。 李四注定會成為旁支,讓個旁支去燒個冷灶,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cao作。 再者,九皇子也未必就是個冷灶! 顧傾城見李四神色變化不定,便知道他心動了。 她給出了最后一擊,“馬球場上,你我都是當事人!我堂堂皇子,都被陛下罰去西州。你呢?” 只是一個臣子,卻沒有任何懲處,像個無事人一般繼續在京城當個“紈绔”? 合適嗎? 你丫心里都不害怕嗎? 皇家從來都不是以德報怨的存在! 慶帝現在顧及不到,等將來他想收拾李家了,李四的過錯就是現成的把柄。 李四被驚出了一身的冷汗:臥槽!居然都沒有想到這一層! “殿下,李四愿與您同去西州!” 李四顧不得去擦額頭的冷汗,挺起腰桿,擲地有聲的說道。 …… 從李家出來,顧傾城又去了其他的幾個人家。 她連那些幫自己打球的小女郎都沒有放過。 什么? 女郎不好去外頭拋頭露面? 呵呵,都是慶朝的貴女,你們彪悍的時候,咋不記得規矩? 更不用說,還有霍五娘這個先驅站在那里—— “殿下,您真的讓霍五統領兵馬?” 某個同是武將之女的小貴女,手里握著鞭子,滿眼的向往。 “當然!五娘可是將門虎女,騎射精湛,武藝超群?!?/br> 顧傾城一臉的理所應當,她還絲毫沒有顧忌的提起自己的弱點,“我就不成了。騎馬、領兵,樣樣稀松?!?/br> “專業的事兒,就該交給專業的人?!?/br> 小貴女卻似忽然想到了什么,眼底的光芒有些暗澹,“可、可霍五是女子??!” “女子又怎么了?巾幗不讓須眉!” 顧傾城仿佛化身“婦女之友”,“不說前朝了,就是我慶朝便有一位戰功彪炳、威名遠揚的鎮國長公主?!?/br> 顧傾城不是無腦亂吹。 慶氏皇族,還真有這么一位牛逼人物。 她是太、祖的嫡長女,當年太、祖起兵,鎮國長公主率領自己招募的私兵,又是幫忙開疆擴土,又是在太、祖被圍城的時候千里馳援。 毫不夸張的說,當年太、祖都生出了冊立皇太女的心思,足見這位長公主的優秀。 還是長公主顧念姐弟感情,又為了慶朝的安定,主動做了退讓。 但,這位長公主還是在慶朝,甚至是三國都留下了非常響亮的名聲。 幾十年過去了,依然有人會想到那位勇勐善戰的傳奇女子。 “鎮國長公主?” 小貴女張大了嘴巴,眼睛里再次閃爍出灼灼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