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變美后,我躺贏了 第197節
真正惹出“禍端”的,是霍氏武館。 當年韓嬌嬌離開,西側的房子換了鄰居,就是霍家。 霍家的老爺子是個退役的老兵漢,除了一身殺人的功夫,再無其他的特長。 所以,他就開了個武館做營生。 顧傾城將賣藥鋪所得的五百兩銀子,全部入股霍氏武館。 縣城上下都說顧娘子被騙了,那五百兩銀子肯定要打水漂。 眾人的話,又說風涼話的嫌疑,卻也有一定的預見性。 武館的生意確實不太好。 偌大的武館,除了趙青松以及趙家、顧家的幾個男丁,根本就沒有其他的學生。 那時,顧傾城傻乎乎的建議,“要不,再干點兒別的?” 干點兒別的? 一群舞刀弄槍的人,能干啥? 巧得很,就在顧傾城剛說完這句并沒有什么建設性的話語后,市井又有了新聞—— 雙頭山的山賊,又把隔壁縣某個為富不仁的jian商給綁了。 霍老頭兒是個火爆脾氣,在軍中待了二十多年,聽到這等惡事,第一個反應就是剿了這群山匪。 趙青松卻說,“咱們武館的人,可以當鏢師??!” 趙青松本來是想當個大富商的。 被親娘哄著,學了武。 而親娘當初哄他的理由就是:出去做生意,很容易被打劫。 城外有雙頭山,總能上演血淋淋的例子,趙青松愈發信服親娘的話。 這次,聽到別的富商被綁了票,趙青松就想到了母親幾天前的建議——增加副業,當鏢師! 霍老爺子這才想到,自己已經不是朝廷官兵,而是一個退役的老漢兒。 他有些意興闌珊,揮揮手,讓一眾小輩去做。 霍家的兩個孫子霍七郎和霍十二郎,一個十七歲,一個十四歲,都是熱血的年紀。 他們跟十二歲的趙青松一拍即合—— 這三只小的,不但增開了走鏢的業務,還暗搓搓的自己跑去走鏢。 沒有任何意外的,十四歲的霍十二郎走鏢時,被雙頭山的悍匪給劫了! 人沒事兒,貨丟了。 沒有賺到銀子,反而要賠人家一大筆錢。 霍老爺子再也不能忍了,一大早就帶著一群孔武有力的半大小子,殺去了雙頭山。 然后,雙頭山就成為了歷史。 偌大的山寨,近百號悍匪,死的死、逃的逃,被抓的抓。 趙青松等幾個少年,意氣風發的拉著被捆成一串兒的悍匪,進入城門,招搖過市,整個縣城都被轟動了。 新知縣險些“喜極而泣”啊。 踏娘的,自己到任的第二天,就收到了雙頭山的孝敬啊。 一年上千兩銀子,就、就踏娘的這么沒了。 關鍵他還不能生氣,他還要大加贊賞這些“小英雄”。 霍氏武館一戰成名,趙青松也沖破了他妖孽大哥的陰影,成了人人稱贊的英雄少年。 而剿匪成功的趙青松,在交戰的時候,一馬當先、勇勐殺賊。 第一個沖入了山寨! 那種酣暢淋漓,那種快意殺戮的感覺,真切的刺激到了趙青松。 “阿娘,我不要當大富商了,我要當大將軍!” 趙青松少年勃發,明亮的大眼睛里,滿都是熱血與激情! 顧傾城故作驚訝,心里卻滿意的笑了。 而在她的手心,捏著一張信紙。 信紙的內容只有一句話:“顧娘子,十兩銀子的救命之恩,某報答了!” 誰能想到,當年的賣刀壯漢,竟會落草為寇。 更沒有人想到,幾年后的今天,他為了報答恩情,暗中保護趙青松,讓他一戰成名! 霍老爺子雖然“退役”了,但他在軍中還有許多袍澤。 于是,趙青松,以及霍家的兩個孫子,全都在他的安排下去當兵。 顧傾城讓趙青松去了趟趙家莊和顧家村。 十二歲的趙青松,不再是一個躲在兄長光環下的透明人。 他開始在趙家莊的族人面前展露鋒芒。 這年頭,確實講究“好男不打兵”。 但,也要分情況。 趙青松明顯是有“靠山”的人,他去當兵,跟被官府強征徭役兵役是不一樣的。 趙家莊里,總有兒子比較多的,總有想讓兒子掙個前程的。 所以,當趙青松離開趙家莊的時候,他身后跟了十來個族兄弟。 至于顧家,就更沒有什么二話了。 顧家上下都是五大三粗的漢子,顧傾城雖然給弄了劁豬的手藝,可也不能每個兒孫都能學啊。 顧屠夫六個兒子,十幾個孫子,重孫們也開始如雨后春筍般躥出來。 還有n多個外孫兒。 顧屠夫相信趙青云,連帶著對趙青松也有了一定的信任。 于是,他大手一揮,顧家也出了十個人。 再加上霍家的一些“親戚”。 三個少年,竟拉起了三十人的小隊,直接奔去了西北。 顧傾城哭唧唧的送走了小兒子,可憐的“寡母”,只剩下了自己,以及n個伺候自己的侄女兒。 西側的霍家,偌大的院子,也顯得空蕩起來。 “十五歲的舉人,十二歲的小英雄!這趙家的兩個兒子,一文一武,將來定能興旺起來?!?/br> “……再等三年吧,若趙青云能夠考中進士,倒也是個不錯的備選!” 本該寂寥的霍老爺子,卻并沒有孫兒離開的落寞。 他坐在廊下,望著東側的方向,低聲對妻子說道。 “到底還是淺薄。不過,小主子的身體——” 楊娘子多少有些不甘。 但一想到某些“現實”,她又不得不低低的嘆了口氣。 …… 一晃又是三年。 成了親的鄭晚君,又是斗極品,又是開鋪子,又是生孩子,忙得風風火火。 季克己呢,也沒有急著參加春闈。 他自己心里清楚,他讀書太晚,能夠考中秀才和舉人,已經是奇跡了。 冥冥之中,似乎有那么一股神奇的力量。 讓他在考場上,總能超常發揮。 考試結束,他自己重新去看自己寫的文章,都有種“驚艷”的感覺—— 這、是我做出來的文章? 鬼使神差的,他按照同樣的命題,試著再破題,再寫作,寫出來的文章,跟考場上的文章,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季克己知道,這,應該才是他的真實水平。 而考場上的他,更像是被某個光環庇護住了,這才一路順遂! 至于那道光環—— 季克己下意識的去看向趙青云家的方向。 是的,不是隔壁。 與鄭晚君成親后,季克己便搬出了鄭家。 靠著自己在印書鋪子的分紅,以及中舉后,有些人家的“禮金”,季克己在書院前街置辦了一個兩進的小宅院。 他不是贅婿,更不是靠著妻子嫁妝的無能男子。 他感激先生兼岳父的照拂,也敬愛能干的妻子,但他始終記著,自己姓季,不姓鄭! 成了親,搬了家,季克己卻還是繼續跟著鄭先生讀書。 他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便愈發刻苦。 他拿出了當年在書鋪時,一邊做工,一邊讀書的勁頭兒,將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了學習當中。 一天十二時辰,只睡兩個時辰。 每天就是自家、書院和鄭家,三點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