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節
就算真有什么侯爺公爺,既然被帶進了他們府中,什么時候能走,那也得大長公主說了算……接人?沒這回事!回家等著去罷! 看著這年紀雖大卻頗為蠻橫的老門人,金副將“嘿”了一聲,正要說明身份,忽見不遠處的側門內,閃出了一道拿披風裹得嚴實的身影。 “侯爺!”金副將忙出聲喊道:“屬下來接您了!” 那關門關到一門的老門人,聞聲忙跨出門檻,好奇地探看過去。 這一看不當緊,只見真有那么個人,且是一瘸一拐出來的…… 老門人輕“嘶”了一聲,心道,回頭必須要尋殿下身邊的搖金姑娘說道說道,殿下年紀也不小了,且得節制一些。 常闊昨晚醉得厲害,待醒來后,一手揮起床帳,只見李容坐在梳妝臺前,披著寬大的罩袍,正由著婢女梳發。 常闊一掀被子,見自己清白不保,發出一聲驚叫,而后在罵罵咧咧中胡亂穿上衣袍鞋靴,拿披風將自己裹住,連虎頭杖都沒來得及拿,就逃也似地走了。 出府的路上,常闊越想越來氣——這女人故技重施,竟叫他在同一個坎兒上栽了兩回! 他骨子里可是很保守的人,要想得到他的人,總得給齊了名分才行! 這不清不楚沒名沒分的,豈不顯得他是個便宜貨! 常闊自覺吃了個大虧,很覺沒臉見人,是以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打算避人耳目,從側門離開。 誰料一只腳剛踏出來,就聽到了下屬響亮的喊聲。 這座坊內居住著的多是宗室人家,此刻多見下人在大門外灑掃,許多人的被金副將的嗓音驚動,都紛紛看了過來。 常闊牙都要咬碎了,只想裝作不認得這不要臉面的憨貨,遂轉身朝相反的方向走去。 金副將拔腿狂追:“侯爺!車馬在那邊呢!” 于是招來更多注目。 偏這還不是最壞的局面,常闊欲甩脫金副將時,迎面撞見了一名閑散多年的老親王。 那老親王認得常闊,眼睛一亮,將人攔下。 他家中那兒子眼光不濟,先前錯信了李隱,如今局面改換,各處都在進行清算,他欲找門路而不得,昨日急躁地去求助道人,那道人告訴他,明日卯時出門,可遇貴人。 他都出去轉悠一整個時辰了,雙腿都打飄了,眼看卯時已過,這才罵罵咧咧地從外頭回來,誰成想竟迎面遇上了同樣罵罵咧咧的忠勇侯! 忠勇侯這層身份算不得什么,可人家是太女養父??! 老親王如見至親一般驚喜熱情,當眾喊破了常闊身份。 那些親眼瞧見常闊從大長公主府中而來的各府下人們,聞聽“忠勇侯”三字,無不大感驚訝。 聽得周圍的訝然之聲,老親王只覺心頭一派了然——瞧瞧人家如今這身份排面,所到之處眾人矚目,不是皇親更勝皇親,羨煞真正的皇親! 老親王熱情更甚,邀常闊去家中喝茶。 常闊被這老親王絆住了腳,眼見著越來越多的宗室子弟聞訊冒了出來,遂也顧不得許多,在局面徹底失控之前,匆匆留下一句“改日、改日”,便轉身帶上金副將,快步登上馬車,倉皇而去。 常闊走脫了,但流言卻徹底黏在身上了。 不過短短兩日,“忠勇侯夜宿大長公主府”的流言,便在京中官宦權貴間飛速傳開了,惹起一片又一片噫吁嚱,哎喲喂的感嘆聲。 這流言越傳越廣。 如今暫時在禮部做事,專負責自各處回京的官員權貴安置事宜的吳春白,難免也有耳聞。 宋顯暫時被分在刑部,和如今重新由姚翼主事的大理寺一同料理司法刑獄事項,審理李隱案,稽查李隱余黨,核定罪狀罪名。同時也把控著京中輿論風向,以防有心者生事的可能。 想到近日耳聞,思及忠勇侯和大長公主的身份特殊之處,宋顯便向吳春白詢問了一句她是何看法。 二人從六部下值,此時一同走在筆直的甬道上,一邊交談著。 二人曾在出使東羅的途中共歷生死,之后京畿遭逢大變,一個在洛陽,一個在相鄰的蒲州,私下常有書信來往。 此番又一同返回京中,見證大事發生,此刻得以在這百廢待興之中共事,相互間便待對方多了一份旁人比不得的相知與信任,談話間也往往沒有太多回避拘束。 宋顯早不似從前那般古板了,并無意指摘誰,他只是在想此事是否會帶來不好的影響,被有心人抓住做文章。 “宋大人太緊張了?!眳谴喊讌s笑著說:“也該放松一二了?!?/br> “依我看來,這也沒什么不好?!彼f:“有心思討論這些風流私事了,可見風氣和人心真正要安定下來了?!?/br> “正如流亡奔命時,誰又顧得上去留意誰家婚喪哪家嫁娶?!眳谴喊缀φf:“況且殿下并未曾示下什么,宋大人便也不必多心了?!?/br> 宋顯點了頭,卻莫名有些走神,他突然想到,譚離昨日便曾與他感嘆,如今見天下初定,譚家父母頭一句話竟是:【我的兒,這下總該娶妻了吧!】 這連年動亂,改變了太多人的人生軌跡。 譚離也不忘關照宋顯:【揚之,你我都該成家了?!?/br> 譚離笑著打趣,只說宋家的門檻想必很快就要被人踏破了。 宋顯乃狀元及第,年紀輕輕已幾經沉浮,人品德行皆被認可,此番更是得以隨同皇太女一同入京,來日前途是真正的不可限量,必然是無數人爭搶的佳婿人選。 但彼時聽著譚離的打趣之言,宋顯未曾有半分自得自喜,反而有些心不在焉,正如此時。 又走了十余步,宋顯轉過頭,看向身側著女史袍服之人:“吳娘子——” 他腳下不自覺微頓。 吳春白便也停下腳步,轉回頭看他。 女子眉眼端莊明朗,較之初識時多了一絲無聲的沉定,氣質仍是從容大方的,見他遲遲不語,才出聲問:“宋大人?” 宋顯目光一錯,落在她身后遠處的天幕:“今日夕陽……很好?!?/br> 吳春白便也轉頭望去,入目滿眼緋麗爛漫。 她看夕陽時,宋顯才敢看她。 但宋顯未敢多看,她微仰起的半張臉籠在霞光中,分外明艷好看,乃至讓他覺得自己的目光十分冒犯。 宋顯強迫自己收回視線,下一刻,只聽她說:“往后這樣好看的夕陽,還有很多?!?/br> 宋顯心間忽然盈滿難言的觸動。 是,這樣的夕陽還有很多。 他們會常常走在這條下值的路上,一同談論太平大小事,一同看很多次夕陽,春夏秋冬,來日方長。 那他就再等一等。 他知道,她此時的心思并不在婚嫁之事上。 夕光中,二人的身影慢慢消失在甬道盡頭。 春已盡,夏將立。 是夜,沐浴后的李歲寧披衣盤腿坐在窗邊的矮榻上,焚著龍涎香,借著皎潔月色,執筆書寫,落筆先見四個端正大字:《祭駱公文》。 兩世為人,這是李歲寧第一次這樣正式地寫祭文挽詞。 她曾說過,她的詩詞造詣不算上佳,幸而文章寫得尚可,只是與駱先生相比,自認還是云泥之別。 是以她書寫間,認真自語道:“班門弄斧,貽笑大方,還望先生不要嫌棄啊?!?/br> 被月色浸染的筆下,未見華麗詞藻,唯有平靜敘述。 駱觀臨的出殯之期,在駱家人入京后的第十日。 世人講求落葉歸根,李歲寧也曾詢問過駱家人是否要扶靈歸鄉,但金婆婆沒有遲疑地做出了決定,要將兒子葬在京師天子腳下。 【天下之大,凡為其主所領,即皆為故土,其心安處,方為歸根?!?/br> 【能伴在明君側,見太平繁華景象,便是他最大的福分造化了?!?/br> 金婆婆含淚叩謝,如是說道。 于是李歲寧便讓無絕和天鏡在京郊外為駱先生擇風水寶地,以澤及后代,造福來世。 而一應喪儀規制,同公侯之禮。 起先還有官員試圖勸阻,但見罷那一篇《祭駱公文》,便無人再敢多言了。 那篇祭文中,交代了駱觀臨的一生。 其上未曾刻意避開他曾跟隨徐正業起事的經歷,文中將此事稱之為:【于汲汲然救民之心中,茫茫然誤入歧途?!?/br> 并且言明了駱觀臨在江都的另一重身份——錢甚先生。 她告訴了世人,錢甚都做過哪些事,言其:【雖不多言,卻嘔心瀝血,從無藏私?!?/br> 又言:【常存思過心,不改救民意。獨往投豺狼,以身折己罪?!?/br> 末了,書:【今觀春滿京畿道,此為千古第一春?!?/br> 此末句見哀思,先生作千古,這是先生離開的第一個春季。 也見作此祭文者的雄心,這將是這塵埃落定的世間,開啟千古太平基業的第一春。 這一篇足近千字的祭文,用詞多平實淡然,未見半字哀呼,卻也足以使人淚下,并讓人看到了那位儲君對這位駱先生的肯定及看重程度。 含元殿駱觀臨之死,若無太女明言,沒人會擅自宣揚什么。 有官員便曾私下猜測,太女大抵不會正面認下駱觀臨所為,這沒有必要,也實無益處。 許多君王登基前,常會想方設法否認銷去一切有污點嫌疑、有可能引起后世是非爭議的過往。 不料,這位儲君親自作下這樣一篇祭文,明了了她曾救下罪人駱觀臨的內情,將駱觀臨原原本本的一生、連同錢甚這個身份,一并說與了眾人聽。坦坦蕩蕩,無懼無畏。 后世是毀是譽皆隨意,她要為她的謀臣正名。 她不單作下了這篇祭文,在駱觀臨出殯之日也親自到場。 這是李歲寧入京后第一次踏出宮門。 她入此宮門時,先生躺在含元殿中等她來。 今出此宮門去,送先生最后一程。 駱觀臨的棺木中,未曾有珠寶金銀玉器等陪葬之物。 這同樣是金婆婆的決定,她兒一心贖罪,在江都時的俸祿也悉數捐入善堂,既如此,她便讓他干干凈凈地去。 論起陪葬之物,僅此一物便勝過一切了——封棺前,金婆婆親手將一篇《祭駱公文》放入了棺中。 棺槨入墓,在眾人的目送下,慢慢被泥土掩埋。 有不少前來送行的官員權貴,將視線落在了那一雙披著喪服,無聲垂淚的駱家兒女身上。 且看儲君這般態度,來日追封駱公嘉賞駱家是勢在必行之事,駱家子女必得厚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