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節
后面的將士甚至并聽不清前面的話,但見前方船上的人皆跪下行禮,便也立即照做。 他們也無需去聽清什么,他們能活下來,并見證這場大勝,這一跪,便再無需其它因由了。 海風拂過之處,如同某種召引,百艘戰船,數萬將士,皆自發行禮,他們口中或歡呼著,或高喝著什么,雜亂無序,卻譜成了可通天地萬物的凱歌。 至此,七戰七捷,抗倭之戰,全面大捷。 此一戰,因對倭軍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便注定意義非凡,它所帶來的威懾,絕不只在于倭國之間。 不遠的東羅士兵,看著呼喝大捷的盛軍,心中生出無聲敬畏。 余下的倭軍,無需盛軍出手,自有他們出手收尾控制局面。 頑抗者皆被誅殺,亦有許多倭軍選擇投海自盡,最終僅余下千名俘虜。 何武虎帶人上船收繳倭軍物資時,忽然從船艙里沖出來,一陣劇烈嘔吐,邊嘔邊勸說緊跟而來的薺菜:“薺菜大姐,嘔,快別進去了……嘔!” 本來不想進去的薺菜聽得此言,反倒非要進去瞧瞧。 片刻后,她跑出來,也扶著船艙門干嘔起來。 戰場上到處都是尸體殘肢,尋常血腥畫面已沖擊不到她,但……船艙里堆著好幾桶人rou,鍋里還有煮熟過的……這玩意兒和殺敵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薺菜很快將此事稟于常歲寧,同樣的東西,她們在別的船艙里也發現了不少。 常歲寧臉上沒什么表情變化,只下令將那些船只焚燒。 這時,東羅的船只已經駛來,年輕的新任東羅王,被請上了常歲寧的戰船。 看著那抬手向自己施禮的青年,常歲寧朝他微微一笑:“許久未見了?!?/br> 昔致遠,不,應當改稱金承遠了—— “是,許久未見了?!苯鸪羞h眉間泛起淡淡笑意,面對常歲寧時,他周身的隨和氣態,看起來和昔日在國子監時并無變化。 旋即,他一雙微上揚的鳳眼中現出真誠的歉意:“抱歉,當初未曾向常娘子如實說明身份,還有玉柏和崔六郎他們,我亦多有隱瞞之處?!?/br> 常歲寧并不介意:“無妨,誰人沒有苦衷與秘密,何況你并不曾試圖加害或利用過我們?!?/br> 她也了解了東羅王室的一些家事,金承遠生母出身卑微,曾遭先東羅王后加害,總之天下王室爭權奪利之事屢見不鮮,其中也并無太多新意,金承遠年少遠走,隱瞞身份去往大盛學習,是蟄伏,也是自保。 此中緣由不必多述,常歲寧更想問的是:“如何,我們大盛文化,是不是博大精深,于人助益良多?” 她問話間,提及自家之物,眼底有著顯而易見的自信和愉悅。 金承遠一怔之后,笑了一下,向她點頭:“是,這些年我在國子監內,著實受益良多?!?/br> 有良師,有摯友,亦有如她這般的……貴人。 金承遠在心中暫時這樣稱呼常歲寧。 他再次向她施了一禮,以表謝意:“若無常娘子相助,我與東羅,必將重禍纏身?!?/br> “你也幫了我,準確來說,是你我做了一場互利的交易?!背q寧坦誠道:“若非如此,大盛與東羅必起戰事,兩面夾擊之下,我亦難以順利剿滅倭賊?!?/br> “大盛與東羅免戰,真正受益的仍是東羅?!苯鸪羞h面上有慚愧之色:“東羅免于鑄成大錯,但王兄此前勾結倭國,意圖背叛與大盛盟友,卻也是不爭事實——該承擔的后果,東羅不會逃避?!?/br> 常歲寧看著他,忽而道:“你和先東羅王很像?!?/br> 金承遠意外地看著他:“常娘子應當不曾見過先父吧?” “聽過一些事跡,知曉先東羅王對我們大盛文化極為推崇,便覺得你們父子行事作風有相通之處——”常歲寧眼中有欣賞之色:“你們都很明智,在一國大是大非之上,皆是一位合格的君主?!?/br> 他們知道誰才是真正值得依靠學習的強者。 對于這些小國而言,立場的選擇,有時會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存亡。 金承遠再次笑了,她還是如此,并不曾為他的身份改變而言辭謙微,收斂她原本氣勢,昔日在京中,很多人便認為她蠻橫自負,但他從不這樣覺得。 她凡行事,必有其底氣。 從前如此,現如今她為江都刺史,今又立下如此威震四海的功勛,這樣的人,世間也僅有一個而已。 她身上有大國的禮儀,亦有大國的驕傲。 她有足夠的資格來評判他們,他應當為她的欣賞而心生慶幸。 金承遠微垂眸,抬手深深施禮:“金憲英勾結倭國,已然自盡謝罪。我為東羅新主,愿代表東羅,向貴國上表永世臣服之心?!?/br> 常歲寧向他頷首:“好,我會向京師轉達貴國誠意,并陳明一切前因后果?!?/br> 此刻大盛內外憂患交加,這份臣服,是有足夠的誠意與信任在的。 鑒于這份明智的誠意,常歲寧允諾道:“如今局勢動蕩,兩國之間能夠免戰,此乃大盛與東羅百姓之幸,今后我在江都一日,亦會保證貴國與耽羅島,再不受倭國滋擾脅迫?!?/br> 得此允諾,金承遠再次向面前的少女道謝。 之后,他出言邀請她去往東羅休整,順便可以前去觀看他的登位大典。 國不可一日無君,他于動蕩中雖已得東羅大臣改口稱為新王,但登位大典禮節繁瑣,亦還須昭告宗主國,故而尚未來得及cao辦。 常歲寧聞言不假思索地道:“日子定下了嗎?若不著急的話,我先去一趟倭國?!?/br> 她語氣很隨意,好似要去親戚家串個門。 金承遠卻不敢輕視她話中分量,正色問:“常娘子要去倭國?” 這是要親自登門問罪了? 見常歲寧點頭,金承遠思量一刻,道:“我愿與常娘子同行前往?!?/br> 常歲寧轉頭看向他,他便解釋道:“大典尚未擇定吉日,可讓各處先籌備著,待此事了結之后,再商定日期不遲?!?/br> 金承遠身邊的護衛猶豫了一下,到底沒多說什么。 日子其實已經大致定下了,但新王既然想與大盛主帥同往,顯然自有用意,延后幾日也無不可。 常歲寧從善如流地點頭:“好,那今日便動身?!?/br> 讓金承遠一同前往,對兩國邦交形象更有助益,東羅想要表示將功折罪之心,她自也沒道理拒絕。 且東羅率軍同行,也能再替她壯一壯聲勢,何樂不為呢。 常歲寧率軍離開此處之前,耽羅星主也親自前來拜見,并又送上柑橘百筐,無絕見之狂喜,又以“給常大將軍帶些回去,養傷的人愛吃酸口”為由,單獨昧下兩筐。 大軍收繳罷倭軍的物資,休整補充體力之后,便立即向倭國的方向進發。 去往倭國的路上,常歲寧獨自呆在船艙里時,時常翻看傷亡冊上的將士姓名。 有些名字,一看到,眼前便會浮現一張清晰的面龐,因為多是在練兵時見到他們,故而在常歲寧的印象中,他們或年少,或正當壯年,但無不目光炯炯,身形筆挺堅定。 這其中,有常家的老兵部曲,有何武虎從五虎山帶出來的弟兄,亦有薺菜手下的娘子軍,更多的是她不熟悉的,但尋回的尸身上卻掛著紅繩銅板的兵卒。 她總說【功在諸位,罪責在我】,并非虛偽客套之辭,而是她一直這樣認為。 這些士兵在戰場上,無條件遵從她的戰略部署,她將他們帶到戰場上,卻沒能將他們安然無恙地帶回去,便是她的過失。 此次七捷,她挫殺倭軍近七萬之眾,而盛軍將士傷亡人數,亦有接近八千。 這八千人中,有五千出自她親手cao練出來的那三萬水師。余下三千,是江都及沿海各州原本的防御水師。 八千人,相較倭軍的七萬,似乎是“無足輕重”的,但冊子上的每個人名,對常歲寧而言,都沉重無比。 昨日,她偶然聽到兩名士兵坐在船尾處,嘆著氣說:【聽說太湖水師穿上玄策軍的兵服,便能打退四萬倭軍……你說,若是朝廷肯將京師那三萬玄策軍增派給咱們,那咱們是不是就不用死這么多兄弟了……】 說到最后,聲音低慢下來,似有些自棄。 片刻后,常歲寧出現,告訴他們:【倭軍固然懼怕玄策軍舊日威名,但若長久對戰下來,這些年來并不常涉水戰的玄策軍,卻未必比你們更加出色?!?/br> 【玄策軍當年,也曾在這片海域上拼命廝殺,以鮮血性命換來這片海域十余年的安定。而今時此戰之后,你們將會給這片海域贏來更長久的安定,你們帶給倭軍的震懾,注定會比玄策軍更加長遠?!?/br> 那兩名年少的士兵的眼睛這才被逐漸燃亮。 這并不是假話。 但此中也不乏安慰用意,她不能讓她的士兵,在經歷了如此大的犧牲之后,卻仍覺得自己是無用的。 她身為主帥,必須要告訴他們,一切犧牲都是值得的。 可是,她近日偶爾也會想,若是那三萬玄策水師果真能夠來江都,她手中的冊子,或許要輕上很多。 但是,圣冊帝不會同意這么做。 帝王認為京師更需要玄策軍的駐守,更何況,在江都的人是她。 一則,那位帝王不敢輕易將玄策軍交給她,其次,對方相信她能贏,哪怕會贏得很艱難,但最終能贏即可,代價幾何,不在帝王的考量之內。 常歲寧出神間,忽然想到了崔璟,崔璟也相信她能贏,因為知道她贏得艱難,所以便試著讓她不那么難。 船艙中靜默,片刻后,常歲寧將那些冊子放到一只匣子里,認真的合上鎖扣。 又一日,前方已接近倭國所在。 巡邏的倭兵驚慌失措,被盛軍截下,押到了常歲寧面前。 “讓他回去報信?!背q寧道:“告訴倭國天皇,大盛江都常歲寧,前來討教?!?/br> 第413章 剪除一切不安分的爪牙 送到倭國明孝天皇面前的,另還有藤原麻呂死不瞑目的首級。 明孝天皇及倭國眾官員貴族,無不驚惶。 敗訊固然早已傳回,但他們此前也并未想到,那常歲寧,竟然會帶著盛軍,就這樣來到了他們的國門之外! 討教? 這分明是討命而來! 但戰敗的事實已經擺在眼前,東羅又已倒戈大盛…… 此前他們為了攻入大盛,幾乎集結了全部能夠利用的兵力,出兵十余萬,卻幾近全軍覆沒…… 這場從籌備,到戰敗,為時一年有余的龐大戰事,財力物力上的付出自然也是前所未有的驚人。 但這一切付出,并未能收取絲毫“回報”,反而以一敗涂地收場。 此刻,面對來勢洶洶的盛軍,他們除了賠罪,還有第二種選擇嗎? 但據說那常歲寧,嗜殺殘暴,只恐未必會理會他們的賠罪之舉…… 無論如何,也已耽擱猶豫不得,戰戰兢兢的明孝天皇,帶著官員與貴族大名,親自前去迎候常歲寧登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