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節
早朝之后不久,女帝另召了重臣去往甘露殿議事。 單憑洛陽與汴州的兵力,不足以抵抗徐氏亂軍。 洛陽附近其它各州,她亦不放心。 所以,她需要另派兵力前去增援洛陽。 “……洛陽不同于別處,定不能有任何差池,既要派兵前往,必選精銳之師?!敝袝铖R行舟道:“陛下,如今京中,尚有七萬精銳可用?!?/br> 眾人皆知,他口中的“七萬精銳”指的是什么。 那是大盛最為精銳之師,由先太子殿下創立,名喚玄策軍。 玄策府下,如今統共有十五萬玄策大軍,此前崔璟趕赴北境,帶走了八萬,現余七萬留守京師玄策營中。 此刻便有官員遲疑道:“令公……這七萬玄策軍,肩負守衛京畿要任,怎能輕易調離?” 守著京師的自然不止這七萬玄策軍,但這七萬玄策軍在此,便豎起了一道牢固的屏障,如此才能讓京師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安定。 換作尋常時,倒也不必這般畏首畏尾,可現如今四處都在起事…… 馬行舟豈會不知這些,但也只是嘆道:“當務之急,是要守住洛陽?!?/br> 也有官員跟著嘆氣。 事無兩全策,利弊都擺在眼前,便需要帝王來做出最后的抉擇了。 圣冊帝也陷入了猶豫當中,她另召了兵部官員與幾名武官前來,事無巨細地將局面剖析了一遍,反復確認了京師的處境。 最終,她還是做了決定:“傳朕之令,令七萬玄策軍前去護衛洛陽,命玄策府上下,即刻籌備發兵之事!” 無論如何,她不能放棄洛陽! 今日若失洛陽于徐正業之手,便失君威,君威無存,江山易主不過也是須臾之事! 圣冊帝令喻增親自前去玄策府傳旨。 喻增應下,即刻帶人退出了甘露殿。 出了內宮,喻增上了轎子,一行內侍跟在旁側,疾步而行。 喻增坐于轎內,手中托著圣諭,狹長的鳳目垂下,掩去了其內之色。 喻增帶著一行內侍匆匆過尚書省,經六部前街之際,褚太傅正領著一行禮部官員走出來,身側有帶刀的禁軍隨行。 明日即要開始春闈頭場,他們要押送科舉試題去往試院,沿途會清道,不允許任何人靠近。 氣氛莊嚴緊繃之下,不耽誤褚太傅口吐不滿之言,他瞥了眼匆匆遠去的喻增等人:“火急火燎的,成什么樣子……” “……”其他官員眼觀鼻鼻觀心,不敢搭腔,甚至想上前捂住太傅的嘴。 他們可不敢隨便說話,萬一哪個字被人拿來做文章,治一個暗中泄露試題的罪名,那可是要殺頭的大罪。 其他人大多步行,年邁的褚太傅頂著特例坐進了轎中,舒適地喟嘆一聲,端起轎中備好的養生茶水,悠哉哉呷了一口。 徐正業改道洛陽的消息,他自然也已經知曉,但老太傅半點不慌。 有他學生在呢,這些人瞎愁什么呢? 關于他學生的事,這些時日,據他暗中觀察分析,他琢磨著,女帝大約也是知道些什么的…… 既是知曉,卻也這般著急應對……便是信不過了? 好一會兒,褚太傅握著茶盞,發出一聲不敢茍同的嗤笑。 這有些人啊,站得越高,怕得越多,能看明白的則越少。 “怪?!瘪姨嫡f不上是諷刺還是嘆息般低語:“怪可悲,怪可憐的?!?/br> 但最可憐的,還是他的倒霉蛋學生啊。 他的學生,第一次出現在他面前時,便是作為一顆小棋子的模樣。 起初,那小棋子傻乎乎的,還以為自己瞞過了龍椅上的那位,以為自己是撒謊的那個,殊不知…… 想到此處,褚太傅“嘭”地一聲將茶盞放在梨花木小幾上。 “都不是什么好東西?!?/br> 所以,他才會從一開始,就格外留意那個小棋子,想看看到底是個什么又笨又倒霉的小東西。 后來他發現,咦,這小棋子居然不笨。 再后來,小棋子長大,變成了大棋子。 這次要機靈些,不要再被人抓到做棋子了。 褚太傅在心中低語。 不然別再說是他學生,丟人。 …… 圣冊帝定下了令玄策軍出兵之事后,即開始商議領兵的人選。 領兵的人選很重要,再好的刀,一旦交給無能之人,便與破刀沒有什么區別了。 況且…… 有官員道:“玄策軍向來獨樹一幟……如若選人不當,怕是會激起逆反之心?!?/br> 其言畢,自己似也覺得有些失言,遂趕忙斂容。 魏叔易幾不可察地皺了下眉。 此言是在暗指玄策軍輕易不服管教嗎? 他開口,適時道:“玄策軍承先太子之志,忠于大盛江山,治軍向來嚴苛,正因有此獨樹一幟的傲然士氣,才能逢敵而不敗,護衛疆土之志不改?!?/br> “如若一軍之中皆是人云亦云之輩,一旦遇得李逸此等主帥,便會成為反賊手中之刀?!蔽菏逡椎溃骸拔耗掣艺f,如若當初李逸所領乃是玄策軍,軍中絕不可能上下皆由其蒙蔽,險鑄大錯?!?/br> 那官員忙道:“正是此理,魏侍郎所言極是?!?/br> 魏叔易與他一笑:“但方大人的顧慮也不無道理,要想擅用玄策軍,必須要有一位能真正配得上這把好刀的將軍?!?/br> 說著,面向圣冊帝,揖手道:“臣以為,如此關頭還當由崔大都督領兵,方為真正萬無一失之選?!?/br> 第274章 不被承認的朋友 有官員下意識地即道:“可崔大都督如今尚在北境……” 魏叔易道:“洛陽地處中原,崔大都督由安北都護府動身,直接趕赴洛陽,同徐正業等人自揚州發兵去往洛陽的距離并未相差許多?!?/br> 揚州在南,安北都護府在北,洛陽所處的位置即在二者中間。 此一點,同時也證明了洛陽的位置便決定了它有著非同尋常的戰略意義,這也是女帝不敢待此戰存有分毫僥幸之心的緣故所在。 此刻,聽著魏叔易的提議,女帝垂眸看著面前展開的輿圖:“而徐正業已過徐州……” “但汴州尚可阻攔?!蔽菏逡椎溃骸皶r間上應當趕得及?!?/br> “可北境尚需嚴守……”一名官員道:“若玄策軍撤離北境,北狄怕是要聞風趁虛而入!” “玄策軍何須撤離?”馬行舟看向魏叔易:“想來魏侍郎之意,是讓崔大都督只身趕往洛陽,在洛陽同京師派去的七萬玄策軍會合——” “正是如此?!蔽菏逡椎溃骸氨本巢荒苡薪z毫松懈,八萬玄策軍依舊留守北境,繼續整頓修筑邊防之事?!?/br> 他們此時需要的,只是一位能夠統領玄策軍的將軍。 “臣附議?!币幻蟪嫉溃骸坝芯熎呷f玄策軍,若再加上崔大都督,定可保洛陽安然無恙!” 這不是盲目的信任推崇,而是這些年來一場場勝仗累積下來的威望。 大臣們以此開始推算大軍趕路的時間,以及崔璟自北境趕往洛陽的路線。 最終得出推測:“崔大都督若率輕騎趕路,自河東道南下……必能及時與七萬大軍接應會合!” 從路程上來說,自是京師距洛陽更近,但大軍趕路更加耗時,崔璟若率輕騎上路,則可一路快馬加鞭。 所以,魏叔易此法,從時間上來說,是可行的。 見圣冊帝仍未松口,思索之間似在猶豫著什么,馬行舟道:“陛下,臣以為,若能由崔大都督指揮此戰,非但可保洛陽無恙——” “屆時,崔大都督率玄策軍于洛陽,而肖將軍與常大將軍在后夾擊,兩軍如能配合行事,徐正業前路與退路皆被阻斷,徐氏亂軍或可一舉盡滅,就此一勞永逸,更能威懾各處?!?/br> 圣冊帝目光微動,慢慢從輿圖上移開。 這一勞永逸之法,的確令人心動。 如能就此滅除徐正業一黨,自是再好不過。 能領兵者自然不止崔璟一人,但正如這些大臣們所說,真正能將此一仗的勝算拔到最高的,卻只有崔璟。 最好的大軍,當配最好的將領,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反之則截然不同。 徐正業起兵之初,她固然震怒,卻遠遠稱不上驚慌不安,直到李逸一敗再敗,江寧失守…… 再到眼下,這亂臣賊子懷此狼子野心,竟覬覦起了洛陽之地! 她不能有絲毫大意,為保萬無一失,她理當讓崔璟前往。 可若由崔璟率玄策軍指揮洛陽之戰,她卻又不免心存其它顧慮。 一個是玄策軍此時的統領。 一個是玄策軍真正的舊主。 更不巧的是,前者曾于去年芙蓉花宴之上,當眾表明過非卿不娶的決心…… 再有自長孫家之事后,蠢蠢欲動的崔氏族人…… 這每一樁每一件,在女帝心底,皆如同不安分的暗刺隱患,隨時都有可能破土而出,成為一把威脅皇權的利劍。 面對眾臣提議,女帝再三權衡之后,視線再次落在輿圖正中的洛陽城上方,最終道:“諸位愛卿言之有理,此一戰指揮之職,唯獨崔卿可以勝任?!?/br> “然崔卿既是輕騎趕赴洛陽,為其安危起見,事先便不宜暴露消息行蹤?!笔缘鄣溃骸八?,崔卿只能奉密旨前往,而不可驚動各處?!?/br> 馬行舟等人皆應聲附和:“圣人思慮縝密,理應如此?!?/br> 圣冊帝:“如此,為了不令各處起疑,明面上便還需另設一位主帥,率七萬玄策軍由京師動身,朕會事先與之說明其中利害關系,待到洛陽,見到崔卿之后,由其再行移交兵權與崔卿?!?/br> 大臣們思索著交談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