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女配的極品閨蜜 第131節
現在還是七十年代末,市面上更多的是科普類的雜志,比如植物百科,航空航天,數學物理,地理環境…… 七十年代中期,最流行航空知識科普專欄,秦瑤看過不少航空知識雜志,也有航海類的雜志,但沒有航空熱門。 二零年后很多人都想讀什么計算機金融專業,亦或是當網紅,而七十年代中期,大家最向往航空航天,以及當科學家。 七七年恢復高考,航空航天屬于當時熱門專業。 很多大院的孩子,哪怕學習成績不好,平日里航空知識雜志可沒少買,這些航空雜志,實際上也可以說是軍事雜志,封面上有很多戰斗機的圖片,這對普通孩子們可是巨大的吸引。 這些航空科普雜志內容并不枯燥,上面介紹了很多戰斗機發展由來,以及各種機型的競爭…… 秦瑤翻過一些,但說著迷還真說不上,上面的機型太多了,她還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她老公倒是如數家珍。 科普類的雜志多,諸如故事會,情感故事,青年文摘一類的雜志少,跟寫作文相關的雜志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這會兒很多學生寫作文水平都很差,哪怕想抄個范文都沒地方抄,因為沒有作文書啊,更沒有高考滿分作文。 這個話題扯遠了,根本不用去分析,八十年代的雜志市場太廣闊了,哪怕不做之前秦瑤所想的生活娛樂雜志,換成知音情感、故事會、古今傳奇小說、電影……這些類型的雜志都可以做成爆款。 只不過現在還沒到八十年代,情感和武俠小說都不能搬到臺面上來,還得再等個幾年,而秦瑤已經等不及了。 辦生活娛樂類的雜志,在這個時候最不容易踩線,也基本沒什么問題,這是秦瑤仔細考量過的。 她自己出資一萬來成立編輯部,陸陸續續招來了十個人左右,加上她一共十二個,組成了編輯部,各有分工。 其中有好幾個人都是她的書迷,看過她寫的書,以及小說翻拍而成的電影。 張峰這個二十歲出頭的青年男人就是秦瑤的書迷,他十二歲就在少年期刊上發表過詩歌,是作家協會的會員,才下鄉沒一年,又回到了城里,去年沒考上大學,在一所師范學校當助理。 秦瑤跟他通信了幾次,張峰知道她要辦期刊,很是積極響應,更是毛遂自薦,說自己曾辦過校園報刊,如果秦瑤不嫌棄,愿意過來“無償干活”。 秦瑤見到他信上所寫的“無償干活”,一口老血都要吐出來,心想七八十年代的文藝青年,還真是視錢財為糞土,大寫的服氣。 見了面,張峰跟她道:“還缺人嗎?我還認識很多對文學感興趣的年輕人,他們現在都沒有工作,也沒有考上大學,這邊若是能收人……” 很多文藝青年都是語文成績好,數理化成績一塌糊涂,能考上大學的少之又少……這會兒返城知青又多,在城里根本找不著工作,在農村又吃不了那個苦,很多人甚至只能擺地攤賣涼茶冰粉,聊以度日。 “也不要工資,能包吃就行了,大家都對這個感興趣?!?/br> 秦瑤聽了這些話,心想我的媽呀,什么叫做人口紅利,這才叫做人口紅利,無所事事的青年人太多了,聽聽這話,資本家聽了都要落淚,主動說不要工資,來當牛馬。 “那你幫我找幾個合適的人選,最好是有才藝的,比如懂拍照,會攝影的,還有可以找有個性的,比如那種私底下燙頭發,穿奇裝異服的?!?/br> 很多人以為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人都穿得灰撲撲的,很老實,其實不盡然,每個年代都有不少風sao人物,就比如說男女風氣嚴謹,稍微挨近點就會被說成耍流氓,但照樣很多青年男女在公園里拉拉扯扯,被發現了,跑得比兔子還快…… 又比如不能燙頭發化妝,很多人私底下自己偷偷用鐵鉗子燒熱燙頭發,還用鞋油或是芝麻油抹在頭上,充當頭油。 只有以后的人想不到的,沒有這時候的人做不出的。 張峰有點傻眼:“奇裝異服,燙頭發?” 張峰這個樸素的好同志也沒想到秦瑤竟然需要這種標準的“青年”,當然,他也不是不認識,正相反,愛搞文學的,還真就是這類的“奇奇怪怪”,男的留著奇怪的長頭發,也有女的剃光頭,偷偷燙頭發的男青年……他認識好幾個。 對,這時候私底下燙頭發的以男青年居多,女性少一些,因為男青年燙了頭發不太明顯,頭發短嘛,賴皮說自己“自然卷”,天生就長這樣。 女的就不能這么賴皮了,除非也跟男的一樣,時鮮留一頭鳥窩似的蓬松亂發。 “對,要有個性,有生命力一點的人,我們期刊新創辦,就得需要有冒險精神的人,不要那種保守的,如果你找到合適的人選,帶到我面前來讓我面試?!?/br> 張峰點頭:“好?!?/br> 張峰很快找來了一群人,秦瑤從中挑選了幾個,又聽從這邊作協的建議,選了幾個人,湊夠了十來個,分配好工作,小小的潦草編輯部開始運行。 秦瑤作為海島文化館所屬之下《南方生活期刊》的創辦人,同時也是總經理,兼總編輯,各種名頭加諸其身。 她作為總經理,也就是最大的官,相當于是“分廠廠長”,自己帶著人出來打江山。 也是這時候管理混亂,效率低下,一切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才給了秦瑤這樣的機會,同時,國內也有大大小小像秦瑤這樣的人,正在前后開啟自己的創業之路。 “我們生活雜志創刊,我打算先定這十二個主題欄目,前面三頁規劃為‘國內外新聞速覽’,挑選最近的國內外趣聞,不是詳細報道,而是三兩句話概括的簡要新聞,目的是讓讀者不用看報紙,也能知道新鮮詞和新鮮事?!?/br> “第二個欄目是‘生活點滴’,采訪特定人員,撰寫相關文章,主旨是生活中的碎片記錄,不需要寫成美文散文的形式,普通分享即可,要有生活氣息,將來也可以收讀者來信,讓讀者分享生活?!?/br> “第三個欄目叫‘美麗人生’,分享一些變美的訣竅,教授類似怎么穿衣搭配,修理眉毛,編辮子一類的生活方法?!?/br> “第四個欄目是‘百貨好物’介紹,介紹一些百貨商店商品的使用體驗,包括優點和缺點,要‘真實’,為讀者購買物品提供經驗幫助,比如讀者想買收音機啊,我們就收集一些世面上常見收音機的使用體驗……” “第五個欄目是知音生活,用來解答一些讀者的生活情感問題求助,同時還附帶情感分享文章……” “第六個欄目是我們的生活專題內容,我已經想好了,咱們創刊號第一個生活主題,定為‘長途火車記憶故事’,在火車站采訪各種長途火車旅客,了解形形色色的人搭乘長途火車的故事,一個人采訪,一個人主筆寫作,大概采訪個七八篇,組成一個專題集合?!?/br> “第七個欄目是好書分享,第八是寓言漫畫,第九是電影分享介紹,之后再附帶三個短篇故事,一個中篇,以及一篇連載小說?!?/br> …… 張峰皺了皺眉:“這會不會內容太雜亂了,好像什么都有,就我們這些人,能行嗎?” 他心頭十分猶豫,如果是散文美文或者是文摘,還會有不少讀者,但這么多雜亂的內容,真的會有人買嗎?張峰不確信。 “肯定能行?!鼻噩幮判臐M滿道,她相信這樣的雜志肯定能做出來,目前還只是試水,但只要做出來,她們就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率先打響名聲。 除此之外,秦瑤另有絕招:“雜志每一頁頁碼下面,留兩三行行字的空間,單數頁底下登載幽默笑話,雙數頁底下登載筆友交流信息?!?/br> 張峰疑惑道:“筆友交流?” “對啊,你不覺得這時候找筆友太難了?很多人想要跟陌生的筆友打交道,只能在郵局墻上粘貼自己的地址信息,還不安全……我們雜志就提供一個平臺,筆友交流平臺,大家可以留下地址,以及自己的交友宣言,來方便大家交筆友?!?/br> 無論是什么年代的人,都渴望和陌生的人聊天交流,認識新鮮的人,了解新鮮的事,跟以后網絡媒體發達的年代不一樣,不像是有微博、企鵝……以及各類交友軟件app,大家已經習慣了跟陌生網友插科打諢,網友見面面基以及同城線上找搭子更是再普通不過的事。 而六七十年代想要交陌生的筆友,就要靠巧合和意外,很多人主動在郵局貼上自己的信息,以供某天有人巧合給自己寄信……這種純屬緣分,其他的則是朋友介紹,或者是寄錯信。 在郵政局貼自己的信息并不保險,每隔一段時間,郵局的人就會撕下這些交筆友信息,也有很多人貼在火車站一類的地方,大家交朋友的心是熱切的。 秦瑤提出的在雜志底下刊登交友信息,也是八十年代伴隨著期刊雜志發展而衍生出來的辦法,她現在是搶先吃第一只螃蟹的人。 這種方式在以后遍地開花,而現在還很新鮮,什么交友宣言啊,留下詳細的聯系方式啊,包括到了零幾年,也十分流行,雜志和漫畫書底下都是各種交友信息,有留下真實地址的,也有留電子郵箱的。 等到以后社交軟件發達后,現實寄信交筆友徹底消失了,全都變成了線上聊天。 “交友宣言?這個新鮮,確實,如果有這個,的確會有很多人愿意購買我們的雜志?!?/br> 一份雜志就算是八毛錢,大部分青年學生都能負擔得起,上面還有各種交筆友的信息……還真會有很多人心動,哪怕不看雜志內容,光是交友信息,就足以讓人心臟火熱。 認識天南地北的陌生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簡單的幾句話,就能引人遐想。 “可我們的創刊號,沒有讀者來信,也沒有筆友信息?!?/br> 秦瑤:“沒有就去找唄,大不了先留自己我們自己的,多留幾個不一樣的地址,寄信過來,咱們做統一寫信回復,主打一個情感支持?!?/br> 張峰愣?。骸鞍??” 秦瑤:“咱們還留個屬于雜志的知心jiejie郵箱地址,只要讀者有困難,都能寄信過來做情感傾訴?!?/br> “這倒也好,可留我們的地址,那不是造假嗎?” 秦瑤:“我們也是人,我們也可以當筆友,怎么就是造假了?” 秦瑤想著,創業艱難,這種事情是很正常的,哪怕以后什么聊天室,什么社交軟件,都會有官方的托兒。 哪怕是大老板,創業開局也要在聊天室里假裝女號陪網友聊天。 現在重要的是先把平臺搭建起來炒熱度,平臺起來了,自然能健康有序的運營下去。 雜志第一本創刊號定在六月發行,時間上很緊張,所有人開始加班加點的運作起來,因為這本雜志很有新鮮感,大家參與度積極性都很高。 張峰更是帶著人去郵局還有火車站,當眾詢問有沒有人想要交筆友留下信息的,也順便在火車站采訪各種路人游客。 有個東北的大哥,特別能侃大山,分享欲旺盛,抓著張峰說了兩小時,說上頭了,甚至還錯過了火車,他一點也不計較,還打算留一兩天,拉著張峰細說。 “是要寫跟我有關的文章是不是?我這么多年坐長途火車的經歷,沒有一百也有八十,我還有次碰上了特務,真的……都可以說是冒險記了?!?/br> “還有一次,臥鋪的晚上,路過——” …… “等你們的期刊發行了,我一定會買,每一期都訂閱!” …… 采訪的過程中,像這位東北大哥一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十分驚喜自己這么一個普通的小人物被采訪,還能分享自己坐長途火車的經歷,甚至還能刊登在雜志上,個個恨不得講一大籮筐。 跟在張峰身邊做記錄的毛麗娜感慨道:“我感覺這份工作真有意義?!?/br> 報紙上,總是見慣了采訪各種名人領導的報道,毛麗娜還從來沒想到采訪小人物能聽見這么多有趣的故事,好像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平凡而又不平凡。 張峰道:“還是我們的總經理有想法,眼光高深啊?!?/br> 他口中的總經理就是秦瑤,現在編輯部的大伙兒都喊她秦經理,其實叫主編也行,然而叫經理更有范兒,屬于編輯部的頭兒,領最高的工資。 秦瑤看著那一份份的厚重的采訪材料,也是十分感慨,跟以后微博朋友圈盛行時候不同,大家都可以“隨時隨地”的用手機分享新鮮事,分享和傾訴的渠道眾多。 而這時候提供給普通人傾訴分享的渠道太少了,是人就會有傾訴欲,有分享欲,渴望自己“被看見”、“被發現”、“被人關注”。 生命渴望被看見并不可恥,渺小之中見偉大。 秦瑤最開始辦雜志,沒想那么多大道理,主要是為了體驗創業的滋味,為了打廣告賺錢,可看著這么多采訪材料,她自己也去采訪了兩位旅客,親筆寫下了兩篇文章,越寫越覺得感慨,也感到所做的事情更加有意義了起來。 整個編輯部的人都變得有信心了起來,他們相信這雜志一旦發行,肯定會驚艷世人! 第128章 二合一 秦瑤忙著創刊號的發行,整個五月忙得腳不沾地,她是總經理又是總編輯,樣樣都需要她來過目,雖然張峰是個好總管,可他也是頭一回創業,沒有經驗,拿不定主意的事情都要找秦瑤。 秦瑤累得腿抽筋,心想這種大總管的活兒,將來還得推給別人,而她當個總舵手就行,用來掌握方向,具體的事情,要交給下面的人來辦。 奈何現在樣樣都缺,人員也缺,一個人當三個人來使……忙得暈頭轉向。 顧呈眼見自家媳婦兒瘦了,心疼又嘆息道:“你們這人事管理太混亂了,效率低下?!?/br> “我知道,這不也是沒辦法嗎?大家都沒有經驗,整個編輯部就跟篩子一樣,哪哪都漏,補了這里,那里又出問題……等以后大家有經驗了,多來幾次,就沒這么多問題?!?/br> 顧呈看不過眼,還是幫她整理規劃了一下人事變動,又喊了兩個文書幫忙培訓員工,秦瑤身上的擔子才輕了些,一切走上正規。 如果不出意外,她們的期刊如期發行。 工作上的事才忙過一會兒,秦瑤找了個空檔給自己放假,她還要在家里寫一部跟知青考大學相關的連載小說,沒辦法,她們這名不見經傳的小雜志,約稿約不上大作家,只能自己上。 連載小說吊人胃口,也能增加雜志銷量,秦瑤不信任別人,只能自己上。 秦瑤在家里寫書,外面張世紅就跟嗅到了腥味的蒼蠅一樣,立刻跑來敲門:“小秦,可算是逮住你了,找了你好幾次,總是不見個人影,你在忙什么呢?難不成還能比我這個大忙人還要忙?” “自從當上了樓長,哎呦喂,我可就成了個大管家,超級大忙人,東家長西家短的事我都要管,各種擔子都壓在我身上,但我從不叫苦喊累,一切都是為了家屬們方便舒服,我再累再苦都值得?!?/br> 張世紅一手撐著腰,一手裝模作樣擦擦額頭上的汗,嘴里總是口口聲聲說為了整個樓的家屬,心甘情愿為大家做貢獻,不怕苦不怕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