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美其名曰, 年老體弱,受不得傷,需要靜養。 可江州正全面進入高速發展期, 到處需要視察跑腿,便是全衙署的胥吏官員放出去, 每個人都恨不能長八條腿。 說出去是真真沒人信, 白日里的衙署靜悄悄,除了戶房和承發房里有人,其余各工房, 連獄差都給調了一半走, 幫著衙差分擔各門街道巷弄的巡查工作, 只到了晚上,各辦公房里才開始陸續有人, 點燈熬油的開始處理堆積的案頭工作。 那班加的人生無可戀,衣裳臟了都沒時間回去換,還得家里人帶了干凈衣裳來,這邊脫那邊遞了搶時間換一換,吃的倒無所謂,那商超內里就有賣小食的, 到點了就差人去拿藍子裝回衙里吃, 整個衙署轉的跟陀螺似的。 以前遇到個同僚,還能停腳說上兩句話, 現在遇見了,這邊頭剛點完招呼聲還沒出口, 那邊頂面相撞的兩人,就已經錯身而過,互相給對方留個背影,只余聲音飄在各自的背后,代表著剛剛有的交集。 就忙,非常忙,忙的如廁的時間,都得點根香的計算時間,生怕蹲久了耽誤事兒。 當然,也不止就衙署這一個地方點燈熬油,那整個江州府和各縣鎮上,都忙,每個縣上都領了挖掘地下墓城的任務,這會兒就不允許百姓們,私底下在自家院里瞎挖亂鑿了,得按著夏信然他們提供的進出入口,安排了人往里工作,為防坍塌埋人,那年久有漏水發霉的地方,還得安排人砍了木頭來加固,回頭再用青磚來將甬道徹底改建一下。 曾經只用來躲藏,并不會特意為了舒適,而做的非常簡陋的地下生活區,這會兒也得翻整,那坑坑洼洼該填的填,該改成地下蓄水池的,也得找了懂行的工匠進行實地勘察。 空曠的地底,曾經憋悶壓抑的環境,叫進來修繕改建的喧鬧百姓,給烘托的猶如鬧市,那被挑選進來引路,作為曾經異常熟悉此片地底的遺族子們,本來心情沉重,恨不能逃離此處的恐懼心理,在這些熱情笑鬧聲里,漸漸對回歸地面生活,被地面百姓接納歸攏為自己人,有了實質感受。 這里不再是禁錮他們的牢籠,而是可以成為地面百姓一條另類的掙錢途徑,每個積極報名參加地下城挖掘工作的百姓,日酬足有一吊錢,一家子進來三五口,能掙以往一年還多,就算有些地方窄的需要爬,或佝僂著腰鉆過去,可看在錢的份上,誰也不會抱怨。 因為來這里工作的百姓,都凈得的工錢回家,期間的吃喝,都由官署承包,到點就有人抬著飯桶菜盆進來發,熱水熱茶管夠,覺得地底呼吸不暢了,打個報告,就能有一柱香的時間,上地面喘口氣,而最最重要的是,發錢的時候,不會再有蛇頭抽例子錢的事發生了,有差人盯著,再膽肥的蛇頭都不敢伸手,能讓下工歸家的百姓,將一日所得盡數拿回家。 如此待遇,便是日夜不休,三班倒的連軸轉,那也有的是人干,且這只是地底工事,地面蓋樓修老房子,重新對百姓生活區進行規劃,都是同時進行的,這么大的工作量,男女老幼齊上陣,但能幫著撿一塊磚的,都不舍得躺家里白喘氣,要不是官署堅決不收八歲以下的,信不信?那三歲會和尿泥的,都敢往煤球坊里帶。 當時招工條例出來時,崔閭是定的十二歲以下不招,結果,沒兩日,就叫個抱著弟妹的小子攔了馬,那怯生生又鼓起勇氣來求告的小男孩,家里大人只剩了個下不了床的祖父,他整好十二歲,可小身板看著像十歲般,瘦的皮包骨,兩只大眼睛哀求的看著崔閭,說他能干活,歲數只卡著招工月份小一點,問能不能容情許他個工做,不然家里弟妹和祖父就都沒了活路。 這么一樁事發出來后,崔閭立即找人調查了一番,發現類似這孩子的例子還真不少,基本都是早年被壓迫的灶戶,家里失了勞力,孩子又未長成,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捱日子。 如此,這用工年齡,便被調整到了八歲上,并下令叮囑各縣鎮上的官員,對于此類上下不濟的家庭戶,給予低保接濟,至于這個賬,自然走的是衙署這邊的總賬,每月匯一次,并著名冊一起提上來報銷。 能有自食其力的心,是值得鼓勵的,崔閭沒有為做功績,大包大攬,以他現在的財力,這部分人的吃用,便是匯一起,他都能負擔的起,但是,當周圍人都風風火火為生活忙碌奔波時,那被養起來的困難戶,就真的能任他們躺著不動了?那長此以往,這些人的心性,遲早會被養成個心安理得的墮懶心,于這個家的前景而言,是廢掉的,接濟只能接濟一時,他不能讓他們產生可以被接濟一輩子的心態。 努力向上,是他為這些過早承擔起了家庭重任的孩子,提供的一條進取之路,可以憑借自己的雙手,掙得家里人的口糧,亦會成為這部分孩子的成就,等到來日長成后,他們會感謝如今努力生活的自己。 沒有放棄,并對未來充滿信心。 之后叫太上皇知道了,結果,他一張嘴,崔閭就知道他想說啥。 這位對于教育普及的重視程度,簡直跟魔怔了一般,北境那邊人人識字,不說科考能出來多少,就跑堂的小哥張嘴都能來一串算學快板,餐費酒費那算的叫一個又快又準。 現在他知道了,原來這位本身的來處,就是個教育普及之地,全國億萬人口,人人都有書讀,這是怎樣的文化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