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說著嘆息一聲,“就大人們看到的這些,還是前不久從幾大家庫里繳獲的,我這也假公濟私了一回,求畢總督先緊著我這邊用了,其他幾個縣里都沒有,且數量也不夠,回頭還要請幾位大人給崔某帶個奏表上去,我們整個江州所缺農用鐵器制具,可能要很大量,朝廷可千萬不要有疑心呀!” 就算朝廷放開了農用鐵器的管制,可大量購入仍是會被糾察暗訪的,崔閭這也是提前打了個招呼,告訴幾人,回頭自己這邊是會往北境那邊大量進貨的。 幾人了然的點點頭,北境那邊的百姓,在耕田勞作時,都基本人手一把小鐵鏟子,干活效率不僅大大提高,而且再也不會那么累人了,雖說鐵器仍受朝廷管控,可農用這塊上,已經沒有那么嚴格了,江州這邊確實在這塊上吃了虧,報朝廷補足也是應有之義。 于是,崔閭便趁機說了,要將幼子派去北境,專門成立一個江州貨物采購中心的事。 有這么個話匣子,一行人的氣氛是越聊越投契,不說呂木綽本身就是北境人,就李湖庭和林楓二人,也都去北境進修過,很知道北境那地方有不少好物,別的州府或許已經進完了貨,一些相對新鮮的事物也都有涉獵,只江州這片空白地,是真真切切的需要從頭了解。 呂木綽一下子就熱切了許多,跟崔閭聊的興起,對北境風物侃侃而談,“崔大人盡可派了小公子前往,那邊不只農用鐵具改良的好,還有許多便民設施,比如那鐵皮煤火爐子,寒冬冒雪的,可省了出門打柴的辛苦,還有玻璃窗子,聽說你們正在修建族學?那可得將學生上課的地方都裝上,雖說價錢確實貴了些,可只要日光充足,一年到頭省下來的燭火費,也盡夠抵了這項開支,另外就是豆制品加工這塊,也可派人去學了來,那邊不禁技術外流,每家每戶都有人教,隨便找個人滿排長隊的鋪子,交些銀錢當學資,人家呀,指定不禁你學,屆時你們江州這地面上,多出的小食攤子,是能養活不少人家的,本小利也行,活個一家三五口人是沒問題的,若是還肯費些功夫和銀子,就去北境官辦司衙門,辦個精工藝連鎖專賣招牌,指個自家的可靠人,去學了制鐵工藝來,在你們江州地界上也開一個,如此,之后就再不必隔江隔水的來回折騰了,你們自己就可以在本地自給自足?!?/br> 崔閭聽的興起,也與之聊的興致非常,“哦?呂大人,您可別誆我,那什么精工藝連鎖專賣招牌怎么辦?需要多少銀錢打點?或有什么具體要求?若真能一舉辦成,那回頭我可得好好酬謝酬謝您吶!” 呂木綽笑的一臉褶子,撫著下頷處的少量胡須,道,“回頭我給崔大人寫封保薦信,您準備上三到十萬兩左右的入資費,再將您的官印蓋上,使個衙門的辦事員去就行,朝廷對各州府主理的這個招牌卡的不緊,嚴格來說,一州管一家,按規模大小收費,三萬的是間小鋪,五萬的是間中鋪,十萬左右的是大鋪,你這府里有銀錢,僅可往大里投,每年只要往北境總鐵器司交一成的利就行,至于一般普通商賈想要開,那限制可比各州府開的多了,陛下體恤百姓,允許放開民間鐵制器使用,但也不是說一點不加管制的,只再不會草木皆兵到讓百姓使都不敢使,用都不敢用的地步了?!?/br> 李湖庭和林楓在旁邊聽聽頭直點,崔閭也笑著拱手道謝,“那行,回頭先派了下官的幼子去采購一批回來用著,等店鋪專賣招牌下來后,我江州地界就能有自己的精工鐵藝鋪了,屆時由總司供貨,倒能省了許多麻煩事,甚好甚好??!” 至于豆制品和鐵皮煤火爐,還有玻璃窗臺之類的,都登陸過江州,只依然沒發展起來,豆制品還好些,畢竟方子不保密,有些人家仿出來只自己家做來嘗嘗,并沒形成一條產業鏈。 主要還是油價沒打下來,不如隔江保川府那樣低廉,崔閭眼神閃爍,笑的一臉欣慰,兩江通后的第一件事,應當是百姓人家在吃油上,不再受限了,聽說那豆油廉價的很。 對此,李湖庭給了肯定回答,“崔大人倒無需自建油坊,如今川南油廠產量盡夠三州百姓食用,再加上北境南郊的小油廠,您這一地的百姓吃油問題,很可以靠著那邊一起定計劃量,只半年匯一次錢款就行,就相當于之前松油一半的價錢,官府只要不加價的厲害,普通百姓是絕對吃得起的,且朝廷在這項上有抵扣政策,年用量超過多少,官府負擔超出的部分,將從年稅里兌比,不會叫衙門這邊貼錢的?!?/br> 油鹽這塊,因為是百姓日常必須品,朝廷為施行平價化,一直就給了稅補政策,豆油的出現,大大縮減了松油的買賣率,各地州府在這種薄利面前,倒沒有太壓制或阻礙朝廷施恩,只鹽價一直久久不下,始終掌握在世家勛貴們手里,但隨著江州的回歸,這鹽價不日也要進入平價階段,幾人其實都預料到了接下來的不太平,因此,對著崔閭這個新任州府之主,倒極進拉攏交好,算知無不言了。 崔閭也是被他們的坦誠給驚到了,真無一點保留的告訴他,怎么從北境淘貨,走近渠道盡快治理江州,□□局面,算是非常貼心肺腑了。 江州潮濕,那鐵皮煤火爐子其實是個好東西,奈何那爐子當中的煤球需要不時更換,是個損耗物,幾大家家中女眷尊貴,嫌那煤球爐子煙熏眼睛,用了幾次便棄了,可普通百姓是不懼那點煙熏的,唯一發愁的就是煤球供應鏈上,過一道江,價翻一倍,沒點家底的人家,是真用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