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那時候江州城里男人都得了怪病的說法,沒有一個準確說詞,他在滙渠也聽不到有用的消息,只知道突然就有很多男子急著娶妻生子,但統統無所獲,然后城里就開始大批量的休妻另娶,好幾年的亂象,更攪亂了各種說辭,現在想來,肯定有一段時間里,蠱咒的消息被封鎖了。 畢衡很快匆匆跑來了,他身后跟著他的護衛,崔閭顧不上跟他寒暄,半撐起身體拽著他,低聲道,“讓你的人把紀百靈挾持了,收好李雁的身體,她只要沒斷氣,就暫時死不了,畢衡,你聽我的,把紀百靈交給我,我能把她從李雁身上偷的東西逼出來?!?/br> 我不知道什么婦協工作,什么婦協權益,我只知道江州不能變成女兒國,不是因為我是男子,而是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貿然讓女子直面殘酷的生存環境,那是種有悖圣人教養和道德的一件事,女子的獨立和個性覺醒,如果能盡量避開鮮血淋漓的洗禮,那我作為一個男子,一個父親,一個爺爺,一個家族的大家長,也是不容置疑的責任。 崔閭眼前閃過后世那些與男子受過同等教育的女孩子,在生活和職場上閃現出的自信的耀眼光芒,再次感嘆家里那些孫女們的生不逢時,那多姿多彩的世界,她們此生都不可能見證。 自由平等之路,有太上皇這個開了卦的優秀領導者帶著,還走了那么多彎路,就現在目前的江州,根本沒有那個土壤來孕育這樣的理念和思想,紀百靈根本從一開始就沒好好的想過怎么開展工作。 崔閭眼中閃著寒芒,紀百靈可能以為,只要將江州的男人弄絕了,朝廷就能夠輕而易舉的收回江州整個控制權,那太上皇即便知道她干的壞事,也會看在江州歸回了朝廷管轄后,輕饒了她,可她大概萬萬沒料到,會引出江州一系列的不可控的悲劇,造成萬千百姓,尤其是女子的悲劇。 抄沒家族是不涉及外嫁姑娘的,崔閭自己清楚自己,如果真逃不了被抄家的命運,他肯定會在之前,就將年齡夠了的姑娘們全部嫁出去,而不是像夢里那般,整整齊齊一個沒落跑。 如果這樣算,那紀百靈就該是他家的頭一號仇人。 如果不考慮李雁的死活,和后續可能的補救方法,他真想看著紀百靈被蠱崽子吸干了精血,一夜衰老的樣子??! 她肯定會瘋的吧! 第025章 第二十五章 畢衡此時是真一個頭兩個大, 他用李雁釣嚴修的時候,就疑惑過紀百靈的用意。 婦協部工作指導考察團,與他的奉察保江兩府巡按儀仗隊, 本是兩條不同的路線,他領旨出京畿走的西云茳州官道,為了避開沿路可能有的江州眼線, 他還特意繞著走了一趟北曲長廊,從兆縣的小路直入保川府, 比預期到達的時間點還遲了三五日, 然后將招人眼的儀仗隊,比如官牌、旌旗、響鑼等宣告地位官職的東西,全丟在了離保川府十里外的驛站里。 按常規腳程來講, 紀百靈帶領的隊伍是不可能走到他前頭來的, 可他帶隊進入驛站的時候, 紀百靈等人就已經在驛站里了,等雙方寒暄過后, 畢衡才知道,紀百靈沿路根本沒停下做工作,她是領著人一路急趕,目標明確的就沖著江州來的。 畢衡記著自己當時還勸過她,說江州目前局勢復雜,不適宜你普及婦協部的理念, 很不如在周圍縣區先搞一波宣傳試點, 尤其曾被太上皇親自帶兵光顧過的兆縣,那里當能有效的實現婦協部理念的推行, 雖然地處偏僻了點,也不大富裕, 可但凡工作能展開,都是她此次出京考察的一大功績。 紀百靈年二十有六,擱一般地區早成親生娃了,可她生在北境,北境那地方有明確規定,女子不到二十不許說親,也不許不顧女子意愿的強行配婚,早在北境還未起兵之前,就廢止了朝廷對于不婚或晚婚女子收取的單身人頭稅,很是解決了許多百姓人家大齡女子不婚,帶來的家庭額外支出稅的負擔,也讓年齡到后焦慮婚姻的女子少了胡亂嫁人的念頭,又有男女同工同酬工作制度的改善,到大寧建國期,整個北境女子的平均婚配年齡,已經拉到了二十二三,所以,紀百靈的年齡,在北境以外的地方是個扎眼的存在,在北境里面真不是異類。 可即便如此,畢衡也本著一個長輩,和久經官場老油條的經驗,告訴她工作當怎么開展,遇到別人質疑她年老色衰不嫁人的不善言詞時,該怎么應對,官場里的默認潛規,以及與地方官打交道時應當把握的分寸感。 本著同僚情分,以及與自家孫女年紀相仿的愛護,他是真的有把紀百靈當做晚輩引領,和諄諄教導的。 崔閭熟悉的那個性烈如火,遇事剛直不阿,做什么都橫沖直撞,以飛蛾撲火之姿,不達目地誓不罷休的清正官員畢衡,早在后二十幾年的官場浸yin里,變的圓滑,變的會審時度勢,變的知道從眾,從善如流。 也就心里還有一桿子為民奔忙的信念在,讓他堅持住了為官的底線,沒有與貪污受賄為伍,雖仍會受到一部分官員小團體的彈劾,但在當今和太上皇心里,畢衡仍是朝廷中,外放官員里不可多得的清正好官,遇事也是真敢上的可靠人,所以,當畢衡遞了秘折,說想要主持這一年的保江課稅巡視時,他就能被抽簽的司監準確的抽中。 紀百靈的提議,正是他憂愁怎么不打人眼的入江時起的,當時他就覺得這姑娘可能有別樣心思,更多的只往無傷大雅的小矛盾上想,女孩子么,偶爾鬧個別扭也是常事,她想以長官的手腕治一治手下人,這在官場上是用來收報手下的常見手段,齷齪是齷齪了點,但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