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書迷正在閱讀:替嫁沖喜小夫郎、直播不易,貓貓嘆氣、論如何制服易感期的Alpha、快穿:祖宗輕點作、刑警本色[九零刑偵]/jiejie破案好兇[九零刑偵]、皮膚饑渴癥大佬矜持一點、毛茸茸的他、窈娘、我的對象非人類[星際]、撿的小可愛是超危級
他有些糾結,深沉的目光不著痕跡掃過群臣,但見眾人面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暢快之意,心中更是復雜。 平心而論,這一節他看著也覺得解氣。林沖分明有嬌妻美眷,只因一個紈绔子弟的貪戀,惹上一場官司不說,還差點被害命喪。天理昭然救得善人義士,林沖也不再忍讓手刃仇敵,一番結果可以說大快人心。 然而他是皇帝,林沖戴罪之身,又連傷三人性命,招招嫻熟狠辣,他不得不存了猶疑。秦時多有游俠之風,漢初不禁,那朱家、郭解的聲名,可是連他都聽說過! “陸謙和富安便殺了,怎的連差撥也殺了?!?/br> 劉徹顧左右而言他般嘀咕一句,一側的衛青聽得分明,心中亦是嘆息。差撥為營官,林沖本為刺配,又殺了監管,其行與賊無異。滄州,他怕是待不下去了。 太極宮。 李世民似乎并不意外林沖的行為,只道:“身在草廳即葬身火海,逃得性命也有玩忽職守、損失軍需的死罪,報得大仇,即是害人性命、謀殺官差,當真是百無遺漏的好算計?!?/br> 一干臣子沒有說話,理智與情感的糾結不僅李世民有,他們也深陷其中。堂下的魏征咂摸著君上的話,又抬頭看水鏡中的文字,不知為何腦中浮現了一句話——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梁山,原是這么上的。 北宋。 趙匡胤的反應也不慢,當下便看懂了其中關竅,他痛快于林沖大仇得報一吐心中濁氣,亦驚心于其挾怨懷怒下展現出的危險一面,瞇著眼又急又怒:“該殺!高衙內和高俅都該殺!” 若非他們步步緊逼,林沖怎會走到這一步? 仁宗朝。 蘇軾輕點桌案:“無甚冤仇、自幼相交、殺人可恕,情理難容,林沖此為雖處法理之后,卻在道義之先?!?/br> 唐朝。 寫下《霍小玉傳》的蔣防在快意之后,始有恍然大悟之感:“原來那老軍知會林沖草料場投東三二里便有市井,不僅是念在人情純樸,更是為了后面這許多關節!” 另一邊,寫下《柳毅傳》的李朝威同樣神色激動:“朔風搖振草廳,便伏大雪壓塌草料場之事;撥石掩門,才有賊人無法得進、檐下說謀,林沖隔門恰聽。真是處處有關竅,筆筆無虛言。施耐庵,大才也!” 長安。 白居易看得新奇:“先時只說林沖挺著花槍出去,末了手里那刀卻是哪里來的?” 他話音剛落,卻見旁邊坐著的白行簡噌的一聲站起來。 白居易:? “解腕尖刀!兄長,解腕尖刀!” “什么解……解腕尖刀?!”白居易瞿然改容,“他竟是一直帶在身側?” 這下連元稹都有些震動:“先時林沖聽得李小二描述,買刀尋仇,文中只道‘尋了三五日不見消耗’“心下也自慢了”,原來他一直不曾將尖刀解下來?!” “是極!”白行簡兩眼湛然,神情相當興奮:“本以為一節斷尾,原來竟伏在后面,可知文士之心,落一處便想及三處,雖從容徐來,然筆筆玄機,俱在成文之先。以此等高才援筆雜說,何愁作不來一篇才子書?施耐庵便是神仙中人!” 他宣布,從今日起,施耐庵就是他白行簡單方面的神交知己了! 一旁的白居易看著自家弟弟興奮的樣子微不可察地嘆了口氣,文士匠心固令他可喜可佩,然而文中的林沖如此謹慎而至心下沉算之深、之恨,又令他可懼。 端看這一把解腕尖刀留存之久,便足以讓人背上汗出。 【根據以上情節,我們可以看出林沖小心謹慎,仍有得過且過,隨遇而安之心,沽酒途中在山神廟頂禮說的“神明庇佑!改日再來燒紙錢?!敝愒捳Z,也體現了他幻想求安的心理?!?/br> 【但聽清陸謙等人的陰謀之后,林沖又當場破口大罵,挺身手刃仇敵,這又能見出他性子里的英勇果敢、剛烈暴躁、奮起抗爭?!?/br> 【綜上,我們可以將林沖的人物形象做一個總結?!?/br> 楚棠將先前出現的人物形象概括在一起。 【在塑造林沖時,作者綜合運用了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及側面描寫等一系列描寫方式。大家高中寫記敘文較少,但這個知識點在閱讀題里考得較多,一定要注意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聽其言、觀其行、探其心、聽其評?!?/br> 水鏡上出現了一個考點小貼士,眾人明了這應該是后世考試的重要內容,倒還當真陪上幾分認真。 白駒場里。 施耐庵將那些個描寫手法一一看過,只覺后世在這“教授”一門上做得倒是極為精細。他寫筆下人物,雖則筆筆盡心,但到底是不曾有意識、有目的考慮要用如何如何描寫之法,俱是從胸中自然流出一般,可后世這樣的總結,于初學文章者,在讀在寫都有一二助益。 想到這里,施耐庵笑了:“后人的閱讀理解做得好??!” 不唯施耐庵,不少小說家還當真拿筆記了起來,尤其六朝雜說之家,他們還沒有“有意作小說”的意識,書中人事皆粗,此時有佳作在前,又有現成的總結,無論最終是否用得上先抄作業總是不錯的。 蘇州。 金圣嘆心中忽然也是一動:“先時楚姑娘曾言古代詩詞品評一類書冊只記殘叢小語、一點靈光,不成體系,是以不見信于外邦。小說話本本為末流,在后世才聲譽日隆,品評批點自然更不如詩文,然后世卻以小說為貴,那小說文章的品評豈非也后于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