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書迷正在閱讀:替嫁沖喜小夫郎、直播不易,貓貓嘆氣、論如何制服易感期的Alpha、快穿:祖宗輕點作、刑警本色[九零刑偵]/jiejie破案好兇[九零刑偵]、皮膚饑渴癥大佬矜持一點、毛茸茸的他、窈娘、我的對象非人類[星際]、撿的小可愛是超危級
【我們可以聯系李煜的《相見歡》來理解?!盁o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br> 這里,李煜借夜月和梧桐構成一幅凄清之境,而在李清照筆下,梧桐又逢上了細雨,梧桐葉寬大,細細密密的雨珠在梧桐葉上一點點匯集,再一滴滴滑落下來,由此才有“點點滴滴”的效果。 而前面的“到黃昏”則暗示雨一直下個不停,“無邊絲雨細如愁”,這細細密密的雨也便織成一片愁網,籠罩在詞人心頭。于是,細雨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哀傷愁思的象征?!?/br> “愁苦難捱,又逢上秋雨霏霏,怎會不傷懷?”李煜喃喃著,相較來看,竟覺此時光景是分外眷顧他了。 唐朝。 長孫皇后第一次見這樣清麗婉約的詞,又兼作者是個疑似被負的多情才女,天然便生出幾分同情,不由得心疼道: “苦了這姑娘,點點滴滴,聽得這樣分明,怕不是數著時辰過?!?/br> 一滴滴,一聲聲,仿佛將時間都拉長了,當真是度日如年。 一旁的李世民接著袍袖握住自家皇后的手,輕輕拍了拍。他也覺得這李清照令人同情,但相思之苦、兒女情長注定不會成為他關注的重點,這首相思怨詞,怎么就和辛詞選在一起了呢?他想起《永遇樂》的悲憤沉痛,這思想價值,似乎不太夠得上??! 【所以總結一下,李清照這首詞主要運用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兩種手法,先以一組疊字折射出自身的凄涼孤寂,再以一系列典型意象渲染悲涼的氣氛,達到不言愁而字字是愁的效果,最后的結句直接發出半生孤寂的慨嘆,而此情此景,又遠遠不是一個“愁”字能簡單概括的。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李清照會這樣愁呢,她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為什么?因為趙明誠那個負心漢唄!” 眾人一下子炸開了鍋,結合前面的介紹以及現在的一通分析,他們已經很確定李清照是被丈夫拋棄,才在詞中抒發自己的幽怨,并腦補了一出多情才女癡戀薄幸郎,薄幸郎三心一意冷落發妻、引得妻子在深閨自憐、終日以淚洗面的故事,紛紛罵起趙明誠不識好歹。 李府。 連李格非都陷入了和大家一樣的想法,沉著臉思考怎么才能出這口惡氣,縱然事情還沒發生,但詞里寫的還是自己的女兒??!他這個做爹的看著心疼。 “女兒啊,你放心,實在不行爹讓人套麻袋把那負心漢打一頓!” 正因為詞中透露出來的凄慘境遇心中有些酸澀的李清照:??? 爹您原來……這么莽的嗎? 一轉眼,自家母親眼中竟隱有贊同之意。 李清照:…… 爹娘真好,她哭死。 【前面提到李煜,詞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后兩位的人生經歷,其實有些像?!?/br> 不是,唐前諸人一愣,李煜也就算了,反正沒聽說過,這寫詞怎么也有李白的是? “李白不是詩仙嗎?” 咋又詞家三李了,也沒說他是詞仙??! 當事人李白頂著好友杜甫半是驚嘆半是意外的目光一攤手,表示自己也很懵。 北宋。 正在生悶氣并將水鏡里的講解當做背景音的趙匡胤心里一個激靈,瞳孔猛然放大。李煜他熟??! 南唐養尊處優的風雅皇子,好寫些風流詞作,一朝登基為帝不嫻政事,被他攻破國都淪為階下囚,風流小詞寫不了了,竟是些愁啊怨的,李清照和他的的人生經歷相似…… “李清照經歷了亡國之痛?!” 趙匡胤倒吸一口涼氣,那就是,大宋……他眼前一陣發黑,一把打開趙光義攙扶的手,厲聲喝道: “給朕記,把水鏡里接下來說的話一字不漏地記清楚!” 他倒要看看,后代那些不肖子孫到底做了什么孽,把大宋嚯嚯成兩半。 不止趙匡胤,諸位有識之士誰不知道李煜的經歷,李清照的經歷和他相似,那不是說北宋也亡了嗎?!眾人的眼色一時都非常難看。 汴京城里,李煜唇角露出一抹苦澀地微笑:“原來如此……” 他以為的知交心會,原是源于一般苦難。 李府之中,李清照再次與父母面面相覷,楚姑娘說的,是她想的那個意思嗎? 【我們知道,李煜是南唐后主,他生性風雅,出身矜貴,陰差陽錯做了皇帝,在亂世中偏安江南一隅,卻無治國之才,最后落得個國破被俘的下場。他的詞中本是男歡女愛脂粉柔腸,卻因亡國之痛轉而浸滿血淚,變得深沉闊大。論家有言,作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br> “嘁~” 劉徹冷嗤一聲,說得再好聽,不還是個亡國之君?雄視天下的帝王對于無才之君向來是看不上的。 咸陽宮中的嬴政同樣冷著臉,作為皇帝,他同情不了這樣的“同行”。 倒是太極宮里安坐的李世民忽然心里一緊:“南唐,和大唐什么關系,不會又是那些不肖子孫干的好事吧?!” 天可憐見,被李隆基搞得,太宗陛下已經有些ptsd了。 北宋。 宋徽宗趙佶一邊收拾著自己桌案上的書畫一邊同蔡京閑言,其實收拾桌子這種事自有太監宮女代勞,但這桌案上鋪滿了他的新作,收拾是假,重要的是他能順便欣賞自己的佳作。這種狀態,俗稱自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