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書迷正在閱讀:替嫁沖喜小夫郎、直播不易,貓貓嘆氣、論如何制服易感期的Alpha、快穿:祖宗輕點作、刑警本色[九零刑偵]/jiejie破案好兇[九零刑偵]、皮膚饑渴癥大佬矜持一點、毛茸茸的他、窈娘、我的對象非人類[星際]、撿的小可愛是超危級
		
		    梅堯臣點頭表示同意,隨即又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這賦都要說完了,楚姑娘怎的不強調錯字了?”    他覺得按后世的情況,余下幾節中的易錯字明顯更多??!    話音剛落,梅、歐就看到水鏡里出現了一排字”    第77章 念奴嬌14    【我們先強調一下這一課里的易錯字。這一頁ppt上全是總結出來的大家的易錯點,尤其要注意的是“馮”,這是一個通假字;    “舉匏樽以相屬”的“匏”,這個字比較少見,但不難寫,大家要仔細;還有后面的“樽”,這里它又有木字旁了,一定要和詞里的“一尊還酹江月”區分開。    另外還有蜉蝣,蜉蝣是一種朝生暮死的小蟲,是古詩詞里的一個典型意象,用來比如人生短促,比如說“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边@一點大家也需要留意,做個積累。    “惟江上之清風”的“惟”,“只有”的意思,豎心旁,不能寫成“唯一”的“唯”;“杯盤狼籍”,竹字頭的“籍”;“枕藉”,草字頭的“藉”,要區分清楚?!?/br>    好家伙。    “這易錯字也太過多了吧!”    預判了錯字但沒有預判到錯字量的梅堯臣詫異不已,一旁的歐陽修忍俊不禁地搖搖頭:“楚姑娘教授的莫非是稚童?”    聽講解的內容也不像??!這樣蘊含至理的文章能學,但字詞之上卻可以稱得上艱難,只能歸結于去古甚遠語言頗有差隔了。    學霸兼一代文宗六一居士如此開解自己。    唐朝。    同樣得到過易錯字提醒待遇的白居易哈哈大笑:“蘇軾這可比我的多多了!”    這位“三科及第”的考試專家難得看起了熱鬧:“如此說來,還是我的《琵琶行》更受歡迎??!”    字句多么淺顯,好背好寫!    北宋。    被滿屏易錯字糊一臉的蘇軾面無表情地動了動嘴角:“我的詩文,有那么難默寫嗎?”    一向非常自信的東坡居士開始懷疑自己了,他先前明明自忖自己的詩文中沒什么易錯字??!怎么現在成最多的了?!    接到自家兄長求助一般眼神的蘇轍別開了臉,唇角抽動,不行,不能笑,兄長已經很受打擊了。    “咳咳……”蘇洵出來打破尷尬,“百代殊隔,不熟悉是難免的,后人敏哲,只要細心記默,總能寫對,楚姑娘不過是理性提醒罷了?!?/br>    “話雖如此……”蘇軾望天,在心里默默補上了后半句,“我這樣,不會招人罵吧!”    非常具有危機意識的東坡居士想了片刻,終究還是不愿犧牲字句表情達意的準確性,改是不可能改的,要不在詩文后附上一些僻字的記憶方法吧!    后世考證發現,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不少詩文結尾都會另附些許字形、字義的講解,是北宋古文字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當然,更多需要背誦默寫的學生則含淚表示,這樣通俗易懂看一次就不會忘的講解一定是蘇大文豪心疼他們送下的福利。    ——東坡居士真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好人!    【回到正文。前面我們說,蘇軾有儒家士子的底色,又融合了佛道兩家的精神氣質,這三家思想共同構筑了他的精神高地。這一特性在《赤壁賦》里表現得尤為明顯。但是細究下來,《赤壁賦》的窮通之理中,似乎也有一個漏洞?!?/br>    前面才夸完蘇軾的歐陽修不高興了:“哪有漏洞?”    其他人也是倏然一愣:“難道有什么遺漏的嗎?”只有身在輞川的王維執起一盞茶,眸中似是驚異,又似是期待。    【根據佛家的道理,六根隨緣生滅。所謂六根,指的是耳、目、鼻、舌、身、意,六根隨因緣法則而生滅,有始有終。    蘇軾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边@固然不錯,但是無禁的清風明月畢竟要用耳、目去感受,一旦身滅,耳目不存,清風明月的好景自然也不存在了。    蘇軾雖然將生命苦短的境界推向了宇宙的無窮,但在耳、目之間,生命仍難逃寂滅,無窮到底還是變成了有限?!叭松鐗簟钡母袊@,或許也可能在此?!?/br>    輞川。    王維放下杯盞,眉眼低垂,水鏡能解出另一層道理,他心里該是欣喜的??墒莿倓偛砰_解了蘇軾的“無窮”變成了“有限”,那個困局黃州的士子,又該如何突圍?    “夢幻泡影,妄執無明……”    他有些物傷其類了。    中唐。    柳宗元仰頭飲下一口酒,想到未來那個或許在永州的自己。人生苦短,功業難成,連蘇軾那樣筑起三家精神高地的人都無法破局,誰又能真正得道?    另一邊。    本就傷神的李賀別開眼,弓起腰幾乎將心肺咳出來。    文人各自物傷其類,穿越時空的感慨連帝王都不禁動容。    咸陽宮中,嬴政按著劍柄的手微微用力;未央宮里,劉徹凝眸不語。兩位求長生的帝王在那一刻忽然有了共鳴。    宇宙之無窮自需無限之耳目才能聽得盡、看得盡,功業的理想與追求也需要長久的命途來跋涉,如此,他們怎能不去“羨長江之無窮”?    或許這樣的氣氛太過沉悶,連最開始認定蘇軾就此消沉了的梅堯臣也不忍了:“難道這悟道就白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