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歷史直播] 第174節
書迷正在閱讀:魅魔的樂章、侯門外室她恃美行兇、此地良宵、[歷史同人] 我有一個哥哥、[綜] 歷練記、直播:我的后山成了動物園、[日韓同人] 今晚月色真美、[HP同人] 和救世主協議結婚了、[HP] 關于前任、[HP] 攻略上司的一百零八式
李白豪情磊落一揚手:“固所愿爾!” 與此同時,元白劉柳歐蘇并李清照辛棄疾等一眾文人名家在深思熟慮后也做出了如李杜一般無二的選擇。 北宋時期二程兄弟與朱熹亦在震驚之后,義無反顧地點下一個“是”字,他們想看看,自己窮極一生建構的理學,到底怎么一步步變成了人人喊打的存在;后世又是為何,膽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割裂傳統。 鄉野。 張小娘子等醫者將挖出的草藥裝進背筐,從容地點了“是”,無論如何,是水鏡讓她們看到了屠呦呦那樣優秀的女子,讓她們有了新的方向。 守著女兒的邵氏夫婦抹了一把眼角的淚水,毅然決然地選擇繼續觀看。魯迅說的沒錯,禮教綱常就是在吃人!他們的女兒差點就被活生生地吃掉!留著這面水鏡,他們只盼女兒有朝一日能聽從勸告,早日清醒過來。 水鏡上的圖標不斷閃爍,所有人都能看到大家做的選擇,“是”“否”兩鍵交替閃爍,快得幾l乎讓人眼花繚亂,有些百姓回過味來倒也開始尋思: “其實仔細想想,楚姑娘心里還是想著咱們的?!?/br> “是啊,有誰為咱們泥腿子說過話??!” “楚姑娘還說只有人民才能評說功過呢!” 他們感嘆著,還有人反思起了先前的講解內容,猶猶豫豫地說道:“祥林嫂其實真的怪可憐的,說白了她也跟咱們一樣都是苦命人,魯鎮的人是有些過分,也難怪楚姑娘要罵?!?/br> “但她和魯迅說什么‘吃人’的,難道咱們也在吃人嗎?連朱圣人都被她給罵了,這不是大逆不道嗎?看村頭那私塾的老夫子,聽說都氣得背過去了?!?/br> 那老夫子平日就古直嚴肅,滿口之乎者也,去年還把自己死了丈夫的親生女兒給逼死了呢! 一個素來不喜那老夫子為人的年輕人聽見這話鄙夷地一笑:“楚姑娘連秦皇漢武都罵得,何況程朱?況且那系統也說了,楚姑娘講授的內容并未違規,依我看,這是仙人暗示我等要繼續看下去?!?/br> 這番話果然很有用,這些百姓雖然沒什么文化,但水鏡先前的變化大家都看在眼里。本以為是駭人的言論犯了眾怒,引得上天也不得不順應“民意”,哪知不消片刻局面迅速逆轉,不僅要繼續播放,還把那些反對的人給禁言了!他們就算再無法理解后世的話,也不得不在心里犯嘀咕。 還是那句話,楚棠雖然是普通人,但水鏡背后cao縱的,難保不是神仙。 想到這里,有些人不由得開始動搖了:“神仙的話,那還是得聽的吧!” “神仙說沒錯,那就準沒錯。再說,楚姑娘有時候講的還怪有意思的?!?/br> 還有那些戲啊曲子的,他們哪見過聽過這等東西?就說這水鏡還是夜間照亮的好玩意兒呢!他們越想越覺出水鏡的好來。 正在這時,先前說話的那個年輕人率先抬手點了一個“是”,緊接著,不遠處一個粗衣婦人也點了下去,接著是莊稼漢、樵夫、新婦,連村中老婦也嘗試著顫顫巍巍伸手…… 有人帶動,越來越多的人跟著作出了自己的選擇,水鏡上的選項不斷發生變化,似乎有對應的光柱此消彼長,那些被禁言的反對者頑固派眼看著“是”那一側的光柱不斷攀升,自己又怎么也無法參與阻止,紛紛氣得捶胸頓足,想喊喊不出,想罵罵不得,臉上一陣紅一陣白,有些干脆情緒激動當場栽倒。 無人在意少數派的人仰馬翻,隨著一只只手的抬起又放下,在眾人的注視中,沉寂去的水鏡閃爍幾l下,又恢復了熟悉的澄明之光……! 第137章 番外之真正的結局(上) 話說那日水鏡將最后的選擇交予諸天萬朝,在禁言者默認繼續觀看的規則下,除了某些朝代反對意見過于強烈,不少時空的贊同派都以或多或少的優勢取勝,得以保留水鏡的播放。 這些時日來,諸天萬朝可謂是熱鬧非凡,王公貴族、文人學士、販夫走卒不知為魯迅的文章與楚棠的觀點爆發了多少次論辯,儒生學者更是日日論道,反復爭說。 那些被禁言的人在限制解開后則是每日一罵,當然他們也不敢罵太狠,因為擔心不知何時天上的仙人又會給他們禁言。 帝王們內心復雜,這些日子為了處理水鏡惹下的麻煩,他們幾l乎日日不眠不休,密切關注全國動向,就怕生出亂子來。 雖然不少帝王決定繼續觀看,可水鏡的存在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得了便利又隨時都有可能被劃傷。是以旬月來,遲遲沒看到水鏡的他們心里半是松口氣,半又覺得空落不郁。 太極宮。 李世民忍不住向長孫皇后抱怨:“幾l番權衡留下水鏡,楚棠別不是不再授課了?!?/br> 他覺得有幾l分憋悶,那日中樞夜談,他與房玄齡等人與朕商議,諸人發現一個現象:交去的作業上雖然不能直接向楚棠提問,但觀前情,似乎只要與作業內容相關,便不會被水鏡抹去。先前的馮夢龍、杜牧都是如此。 確定這一發現后,貞觀君臣一致決定由孔穎達執筆草擬,在作業中相機對那段“吃人”的結論提出疑問,最后由李世民提交。 最終的結果證明大家的猜測是正確的,提問的內容并未被抹除。因著這層原因,李世民對水鏡的再現更添了幾l分期待。結果許久過去了,楚棠遲遲未來,那他們的一番苦心不就全白費了么? 帝后二人伉儷情深、知無不言,長孫皇后當然知曉丈夫擔憂所為何事,她婉聲安慰: “二哥勿急,楚姑娘每次所授內容繁多,想來籌備亦要費些時日。水鏡未去,總不至于便成了一面空鏡?!?/br> “希望如此吧,朕如今也是吃不準了?!?/br> 李世民輕拍長孫皇后的手背,語氣有幾l分喟然。帝王御極天下、控懾四海,可這水鏡,還有水鏡中人的言說偏偏是他所無法掌控的,這種體驗可真不算好。 就在李世民感嘆后的第二日,申酉交替十分,消失旬月的水鏡終于出現,楚棠的聲音還是一如既往地輕快。 【各位同學許久不見,終于從考試堆里爬出來了,本以為研究生就沒有期末周,我太天真?!?/br> 略顯懊惱的語氣含了些吐苦水的意思,成功惹得不少人忍俊不禁。 北宋。 正和弟弟一同在窗下溫書的蘇軾挑挑眉,有些意外道:“期末周、考試,楚姑娘此時原來仍是學子?” 蘇轍也有些許驚訝,這般開壇設講他們還以為楚棠在后世該是塾師一類人物。蘇轍在心中好笑,那邊蘇軾已經放下書卷,摸著下巴疑惑道: “不過楚姑娘的語氣怎么這般,考試應該不是多難之事吧?” 明朝。 朱樉偷摸地戳了戳一旁的朱標:“大哥,這是您說的師者傳道受業解惑?” 根本還不是師嘛!朱樉覺得自己被耍了。朱標關愛地看了弟弟一眼覺得父皇有些話說得的確沒錯,二弟的確該多念些書。 清朝。 蒲松齡訝然之后倒是開始贊賞起來:“以考登階自古當然,楚姑娘亦為學子,又兼女子之身,卻可談論古今,不乏令人耳目一新之說,比之時下空讀道德文章,卻連蘇東坡都不知的儒生,不知強勝多少!后世之科考,比如今八股取士當真是高明太多!” 【看了一下大家在后臺提交的作業,寫得都很不錯。不過這次不少同學在作業中都提到了一個問題,就是魯迅的抨擊是否太過偏激,所謂“吃人”是否有割裂傳統之嫌?!?/br> 楚棠將幾l分有代表性的作業貼在了公屏上,李世民一眼便看到了自己的那份。果然,他們的猜測是對的,只有以與作業相關的內容進行提問,才有可能被楚棠看到。 只不過……他看著其他幾l份作業,看來也不只他們發現了其中的規律。 北宋。 二程和朱熹等人同樣緊張地盯著水鏡,他們未必發現了規則的“漏洞”,不過是思緒無解又不吐不快,在寫作業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提出了質疑性的觀點,萬幸不曾被楚棠忽略過去。 明朝。 李贄迅速將其他幾l份作業的內容掃了一眼,和耿定理一同鋪好紙筆,只待作記。 【這個問題其實在新文化時期及此后的學界都產生過討論,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學者林毓生的《中國意識的危機》。在書中,他認為五四運動是在徹底、全盤的反傳統,而這種轟轟烈烈的反傳統運動就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斷裂,并由此帶來中國意識的危機,有點類似否定歷史造成的歷史虛無主義?】 漢朝。 劉徹似笑非笑:“他們倒也知道被指責數典忘祖?” 南宋。 朱熹神情一肅,眼中閃過一道精光:“歷史虛無主義!正是如此!儒學治世數千年一聲‘吃人’逆反,斷然否定百代傳承,豈能不墮入虛無之境?!” 他覺得后世這個詞用得極好。 另有一批本就對魯迅觀點不忿的人摸著胡須表示贊同:“可不就是文化斷裂嗎?我早便說,魯迅的提法有失偏頗!” “后世到底有清醒之人?!?/br> 唐朝。 杜甫頗感興趣的對李白說道:“看來魯迅一派也并非完全勢大,質疑之說倒亦合情合理?!?/br> 水鏡上展示的作業,也有一份出自他的手筆。雖則率先選擇繼續觀看水鏡,但世敦儒業的杜子美仍想一探究竟。 李白到底是磊落散淡之人,這些時日并未糾結許多,聞言便笑道:“學道論辯本便是你來我往,不過依楚姑娘的習慣,欲揚先抑、欲抑先揚,怕是又有一番令你我耳目一新之言論?!?/br> 杜甫一聽,想到楚棠先前講授的風格也覺有理,跟著笑了起來:“太白兄說的是,我等且聽便是?!?/br> 【這樣的說法也得到了一些擁躉,但且不說五四學人并未真正全盤反對傳統,魯迅及當時學者批儒批孔的初衷其實本就不是為了反對的反對?!?/br> 【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在《祝?!分姓劦秸l殺死了祥林嫂、誰又能救她的問題。文中最有可能救祥林嫂的是“我”,“我”是一個啟蒙主義的知識分子,對祥林嫂的經歷滿懷同情與不安,是小說中唯一一個不那么麻木的人?!?/br> 【但是,在祥林嫂向我詢問靈魂有無的時候,我仍然是“說不清”,只給出了模棱兩可的回答?!?/br> 【祥林嫂的詢問并非出自偶然,是絕境中人對命運的最后一絲微弱反抗,若有靈魂與地獄,她便會被鋸成兩半;若無靈魂,她則可以免于死后懲罰,但卻又見不到兒子阿毛。此時的祥林嫂其實處于深深地糾結與恐懼里,那么她向我問詢,其實便是在向我……】 “求救?!?/br> 李清照眉目憂慮地吐出和楚棠相同的字句,只是……她設身處地的思考一番,也覺得有些躊躇:“祥林嫂到底是希望有,還是希望無呢?” 她想干脆告訴對方所謂寡婦不許改嫁是無稽之談,鬼神是虛無縹緲之事,但若祥林嫂當真期盼與其子團聚,那豈非亦是悔她希望? 【“我”的心理活動其實很好品,在面對問詢時,“我”最開始想的是,“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惱,為她起見,不如說有罷?!边@是一個難得為祥林嫂考慮的人?!?/br> 【但這個人卻經不住祥林嫂的進一步詢問,在她接著追問“那么,也就有地獄了”“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時,“我”的反應卻是“吞吞吐吐”“支梧”“膽怯”“匆匆的逃回”,“我”祥林嫂,但對她的困境無能為力。 對民眾提出的生死、靈魂等精神性、超越性的問題,“我”是缺乏關切與思考的?!?/br>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知識分子在面對民眾實質性問題時的窘迫與捉襟見肘?!拔摇钡男蜗?,照見了知識人靈魂深處的淺陋與荒蕪。 大家顯然發現了一點,啟蒙知識分子和民眾之間是有距離的,被啟蒙的民眾其實是無助的?!?/br> 北宋。 歐陽修心里有些感觸:“為學一途,兼善天下。吾輩學人當與民同樂,亦當與民同憂,民有困而難解,其與民終隔一層?!?/br> 亭林。 顧炎武若有所思:“我常道學問當經世致用,魯迅書中之‘我’一見實事則倉皇無措,雖有救民之心,而經世致用卻已成為空談?!?/br> 他沒來由生出些許驚醒,自己所談的經世致用,若無法解決百信實際問難,無法正真真正于時有補,那豈不是與那幫道學家之空談心性淪為一途?! 這么想著,顧炎武覺得后背頓生涼意。 【這樣的悖反在魯迅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在《藥》中,革命者夏瑜為民眾犧牲,民眾卻并不理解他的行為,反而將她的血當作所謂救命的藥;《阿q正傳》中,阿q則認為革命只是搶了地主老爺的東西,自己做地主。啟蒙者與被啟蒙者,始終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br> 北宋。 王安石聞言到時心有戚戚,處在變革的中心,他偶爾也會有世莫知我的無奈。但是,難道因為變革不被民眾理解便要放棄了嗎?顯然不能。他微不可察的一嘆。 唐朝。 柳宗元輕輕擰眉:“雖然楚姑娘強調勿將書中之‘我’與魯迅本人混為一談,然究其深意,所謂‘知識分子’,未嘗不有魯迅本人之反思?!?/br> 劉禹錫懂得好友的意思:“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魯迅的鋒芒不僅向著庸眾,也向著自己?!彼麄兌嗌僖彩强疵靼琢?,魯迅其人,不僅罵別人狠,罵起自己亦是毫不留情。 “只是……”柳宗元不解,“到底是何使得魯迅如此痛切?” 【作品的表達實際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前面我們說了,《祝?!烦筛逯畷r,辛亥革命已經完成,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但制度易變,思想難去,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所謂頭上的辮子剪了,心里的辮子卻還留著。于是后來又有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革命果實被迅速竊取,中國陷入更深的混亂?!?/br> 【在這種情況下,魯迅自然開始了對革命的反思與對舊思想的猛烈抨擊。他們終于發現,學技術、學制度都是次要的,思想,必須要改變思想,其他的一切才有生存下去的土壤?!?/br> 水鏡上先出現一段文字材料,眾人一字一句讀過去,滿心滿口都是“傳統封建禮教與舊道德嚴重束縛民眾的思想與行為”“傳統教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與近現代國家的需要”“傳統觀念阻礙社會公平限制個人發展”“傳統思想無法應對國家危亡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