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歷史直播] 第97節
書迷正在閱讀:魅魔的樂章、侯門外室她恃美行兇、此地良宵、[歷史同人] 我有一個哥哥、[綜] 歷練記、直播:我的后山成了動物園、[日韓同人] 今晚月色真美、[HP同人] 和救世主協議結婚了、[HP] 關于前任、[HP] 攻略上司的一百零八式
“倒是有幾分華夏風骨?!?/br> 這卻是在說如楚棠一般的所有后代了。能做到這樣的毫不畏懼、同仇敵愾,既是身為華夏兒郎的骨氣,又可見鼎盛之國力。唯有強大而風骨卓絕的王朝才會孕育出同樣風骨卓絕的人物,而那樣的風骨,長在每一個后世人心中。 他忽然覺得滿意。不,甚至是驕傲。 未央宮。 劉徹拍手大笑:“這性子朕喜歡!什么神社佛貍祠,朕要到匈奴建一座武帝祠!” 眾臣:…… 剛想說什么,一個清朗的少年音響起,話里滿是躍躍欲試:“陛下說得對!去病愿為陛下前驅,在狼居胥山為陛下建武帝祠!” 劉徹龍顏大悅,朗聲長笑:“好!朕等著,未來的冠軍侯!” 衛青以及殿中的一眾大臣:…… 聽起來,似乎也,有那么點……不錯? 【為什么我們會這樣,是因為我們清楚地知曉那是侵略者建立的,是罪惡的象征,我們受到的歷史教育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百年前這個民族所經受的苦難。 可是舊時的百姓不知道,宋朝的百姓也不知道,時間會沖淡許多的東西,他們不記得前朝的歷史,久而久之可能也會漠然于當下的處境,這如何不令辛棄疾感到擔憂?】 “唉!”白居易嘆了一口氣,“民眾無知,自古亦然?!?/br> 元稹幾不可察地搖搖頭:“若說無知,那后世百姓,卻知靖國神社之恥?!?/br> 同為遭異族滅國之災,兩相對比,實在是太過相形見絀。 太極宮。 李世民眉頭微斂:“如楚棠所言,日軍侵華距她近百年,他們卻人人知其史,這便是她所說的歷史教育么?” 孔穎達難掩激動:“鑒往事,知來者。臣想,后世所習之史,不止百年?!?/br> 是啊。 眾人沉默了,當然不止百年,楚棠講解之時,常常會加一句“我們知道”,這不是套話,而是許多東西于后人就是常識。 魏征微一躬身:“居安思危,知恥后勇。前事不忘,后事之師?!?/br> 南宋。 趙眘怔愣良久,忽然神色一凜,大聲道:“來人!快,快去召辛卿入宮!” 他的心怦怦直跳,若朝中還有一拳拳之人能助他,助大宋脫離于既定之敗局,那么一定是辛棄疾! 【最后一個典故,廉頗忠勇被棄?!?/br> “唉——” 眾人又是一聲嘆息。趙將廉頗是戰國時人,他的故事無人不曉,此時一聽這話就明白了辛棄疾的意思,有些感情充沛的人當場就紅了眼眶。 “嗚嗚嗚怎么忠良總是沒有好結局!” “又是一個壯志難酬的文人,我的心好痛,這些人怎么這么慘?” “攤上宋朝,有幾個結局好的?唉,我的稼軒??!”宋以后的文人百姓哀哀切切,紛紛為辛棄疾感到悲傷。 【我們看注釋。廉頗是趙將,他被免職之后跑到魏國,后來趙王想要重新起用他,就派人去詢問他的身體狀況。廉頗當著使者的面吃下一斗飯和十斤rou,以示自己老當益壯,仍能為國效力。 辛棄疾廉頗的典故,便是以之自比,表示自己雖則年老,但只要朝廷有召,他必將披肝瀝膽奮勇殺敵。 另一方面,他也是頗為憂慮的。廉頗最終敗于使者讒言,雖有為國效力之心,但再未被復起,他擔心自己重蹈覆轍,不被朝廷重用,或是用而不信。 他的擔憂是對的,如前面所說,韓侂胄等人不采納他的建議,在北伐前夕將他貶官調離,有志難伸,不外如是?!?/br> 南宋。 辛棄疾的手輕輕一顫:“非是我……” 他的語氣竟含有幾分哽咽,聽得陳亮的心中悲憤不已。 陳亮當然懂好友的意思:非是我一身之榮辱、壯志難酬,而是大宋的北伐,再一次遙遙無期;中原父老,再一次看不到王師列陣而來! “幼安兄,為時尚早,尚有……尚有機會?!?/br> 他安慰著,也忍不住紅了眼眶。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他們的心,分明俱是一樣。 江西。 陸游中宵獨立,眉眼間結著難解的悵然。他想起當年的隆興舊事,他曾修書至當時的伐金將領張浚,為北伐獻策。而北伐竟敗,隆興和議。 后來,他亦因“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被罷官,賦閑山陰。其后宦海浮沉,他亦如廉頗老當益壯,可又有誰來見問? “豈無豪俊士,憤氣塞穹壤。我欲友斯人,悲詫寄遐想?!?/br> 他低聲吟著詩,望向水鏡里虎嘯龍吟而又滿篇沉郁悲憤的詞句,仿佛看到了如他一般感激悵恨的靈魂。陸游心中忽然一震,疾步走向書房,揮毫間,一首潑墨淋漓的《次韻幼安<永遇樂>詞并呈足下》躍然紙上。 此等人杰,他當結識之! 秦朝。 嬴政劍眉微凝,作為秦君,他對當年與秦作對的趙國自然沒有好臉色,對廉頗這樣的趙將亦然。但他同樣承認廉頗的將才,對如廉頗一般遭遇的辛棄疾,到底是多了幾分嘆息。 “這般磋磨人才?!?/br> 蒙毅心直口快,還想著“廉頗老矣”的事,張口就道:“趙王昏庸,那宋朝皇帝也昏庸,擱我們陛下哪會有這種事!” 好家伙! 蒙恬臉色一變,連忙拽了一下他的衣袖,用眼神罵他:閉嘴!個糟心弟弟! 嬴政眉心動了動,微一擺手:“無妨?!?/br> 他面上不顯,心中卻覺得蒙毅說得對。若是那廉頗、辛棄疾諸人在他麾下,怎會壯志難酬有志難伸?那些個國君帝王,簡直是浪費人才??! 第85章 永遇樂、聲聲慢6 【綜上可見,這首詞中典故雖多,但每一處都是極為妥帖。它借歷史上的舊事,一表胸中塊壘,寄托拳拳感憤。但是這首詞里全是典故嗎?寫詞人自己的句子有沒有?】 嗯? 眾人反應很快,他們雖然沒有課本,但許多人早在一開始就將原文抄錄了下來,熟讀成誦,此時領略一思索便搶答道: “是‘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話音剛落,水鏡里展示出詞句。 楚棠繼續提問:【請大家結合注釋,看一看這“四十三年”具體指哪四十三年?】 前代人苦于不知后事,直接開擺;后朝詞人卻如同開卷考試:“應該是指辛棄疾南歸至今,一共四十三年吧!” 南宋,揚州。 詞人姜夔正流徙于此。他仕途不順,四次歸鄉參加科舉,俱是名落孫山,只好四處流寓漂泊。揚州山水靈秀,他早有向往,故而在此駐足??纱藭r的揚州城到底沒有往日繁華。他想著《永遇樂》中的詞句,嘆了一口氣: “四野蕭條,寒水自碧。揚州城,哪堪當年烽火啊……” 【不錯,課本注釋說了,辛棄疾于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南歸,到寫這首詞時正好四十三年。他登高攬勝,除了歷代興亡入眼,還想起了自己的曾經,想起揚州路上的抗金烽火。這里涉及到辛棄疾的生平,我們簡單說一下。 辛棄疾出生在北方的淪陷區,紹興三十一年的時候,金主完顏亮南侵,中原地區的百姓不堪驅使,紛紛起義。辛棄疾也趁機拉起兩千人的隊伍,去投奔義軍首領耿京。他才華橫溢,見識卓越,很快在其中嶄露頭角,被任命為掌書記,主要負責的是起草書檄文告,參與機要?!?/br> “這辛棄疾還會打仗?怪倒是文武雙全了?!?/br> 眾位帝王感興趣地挑挑眉。李世民順便嘖了一聲:“那宋朝朝廷懦弱,百姓卻是有血性?!?/br> 這么說著,倒有些為萬民不值了。 【辛棄疾審時度勢,建議耿京歸順朝廷,接受南宋的統一領導。耿京首肯,并派辛棄疾等人奉表南歸?!?/br> 眾位帝王愈發贊賞了:“赤膽忠心,眼光敏銳,實在是良臣!” 汴京城里的趙匡胤臉色好上幾分,總算聽到條正常的消息了。一旁的趙光義覷著他的臉色討巧:“若不出意外,朝廷與義軍聯合,形勢必會翻然一變吧!” 趙匡胤點頭,還來不及高興,便聽水鏡里說: 【然而,正當辛棄疾在這邊一切談妥,高高興興回城的時候,義軍那邊出亂子了。一個叫張安國的叛徒伙同其他人殺了耿京,投降金國?!?/br> “這這這……這不是添亂嗎!” 人家才和朝廷談好,這邊就投降叛國,讓皇帝怎么想?!大家很是為辛棄疾捏一把汗。 南宋。 陳亮卻是笑了起來:“幼安兄當年神勇,每每提起,我便會神往兄當年的馬上英姿?!?/br> 辛棄疾淡笑擺手:“謬贊了?!?/br> 【消息傳來,辛棄疾當場惱怒,隨即率五十人馳向金軍大營,出其不意抓獲還在和金將宴飲的張安國,帶著他一路疾馳,生生甩開五萬金兵,將張安國活捉,獻俘朝廷?!炕?! 劉徹當場不淡定了:“深入敵營活捉叛徒,視五萬金兵如無物,這是天生將才!” 底下的大臣也不淡定了,尤其是衛青和霍去病,他們一個是將領,一個是少年英豪,自然深知活捉叛徒是最好的做法,也知曉這么做的難度,可辛棄疾竟然做到了!霍去病雙眼放光: “義士驍勇,真想同他一見!” 劉徹聞言表示贊同,他望著水鏡里楚棠放出的圖片,眼中真是又羨慕又嫉妒,這種人才怎么不生在他武帝朝呢! 咸陽。 嬴政問一旁的蒙恬:“蒙將軍,深入敵營,活捉叛徒,全身而退,若是你,有幾成把握?” 蒙恬掩下眸中火熱,謹慎道:“臣不敢托大?!?/br> 卻是沒有回答。 嬴政也不怪罪,他看向水鏡,眼里閃過一道精光:“這辛棄疾,豈止是文武雙全?!?/br> 分明說保守了。 唐朝。 有過戎馬經歷的李世民對辛棄疾就更加贊賞了:“此子若在大唐,當是一員猛將!” 忠臣點頭,深以為然。這樣的人才,不封將軍,等著落灰嗎?明珠蒙塵,不僅是皇上的恥辱,更是他們滿朝文武的恥辱! 帝王個個眼饞,文人們也不淡定。本以為大家在同一個賽道,結果辛棄疾竟然文體兩開花? 李白率先一擲袍袖:“英才豪俊,馬上鋒芒迅疾如電,驍勇不下霍嫖姚也!” 那話怎么說來著,辛棄疾,真是文人里的霍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