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他記不清當年班上總共有多少人了,此刻相聚也不過二十來號人,他走在其間,只以為自己走在一堆不相干的路人當中,只是大家恰好同路一段。 記憶里的海汀一中早已變了個樣,校門口的大榕樹變成了巨大的雕塑,cao場的跑道大了一圈,鋪了新的塑膠,食堂的桌椅大有不同,幾幢教學樓和宿舍樓也全都翻了新。原本的墻壁和瓷磚,一切都是灰蒙蒙的,沈洲對斑駁和青苔有種眷戀,現在那些全都不見了,一起都干凈得幾乎能反光,他低著頭往前,不敢停留太久,連同倒映里自己的那張臉也感到陌生。 那個叫劉明陽的語文課代表總在他身邊轉悠,不知為何要跟他湊近乎,揚著一張浮夸的笑臉過問他的近況,問他從事什么職業,過得怎么樣。 沈洲說自己是自由職業,以“還好”二字敷衍過一切。 同行的隊伍里有誰喊著:“聽說我們的語文課代表現在是個大作家了??!” 于是十幾張嘴跟著恭維起哄,劉明陽擺擺手哎呀一聲:“也就出了兩本冷門書,算不上作家,業余愛好而已,本職工作還是個公務員?!?/br> 在人群一聲聲“茍富貴,勿相忘”的玩笑話里,沈洲由衷地對他說:“恭喜你?!?/br> 沈洲想起當初,自己還羨慕過劉明陽周末能上作文輔導班,羨慕他能聽各種講座,羨慕他書桌上總是厚厚堆疊的名著。 劉明陽的家境富裕,成績也很好,各科都要拔尖。 宋祁給沈洲的作文分數一旦比他高,劉明陽就要抱著寫作大全的輔導書看一整個晚自習。 “我會向宋老師證明,我比你更好,”劉明陽曾對他說,睥睨的神色高高在上,“即使老師可憐你、偏心你?!?/br> 一直到十年以后的今天,宋祁的墓前,劉明陽獻上兩本書,鞠躬鄭重道:“宋老師,學生來看你了?!?/br> 沈洲站在人群外圍默默看著,明白了他的企圖,卻也只是望著墓碑上的“宋祁”二字怔怔出神。 其實從始至終,劉明陽的一切都比沈洲好,根本就不需要證明什么,他們二人本就是云泥之別。 劉明陽看過的書比沈洲豐富,寫過的練習比沈洲多,他對寫作閱讀是像興趣愛好一樣單純的喜歡,不像沈洲,有所企圖。 劉明陽的胎教說不定都是兒童寓言故事,可沈洲做過最早的閱讀理解,是小學三年級父母的離婚協議。 當時的沈洲連字都認不全,湊近“離婚”二字看了又看,無法從命題中體會出喜怒哀樂,也感悟不到高大上的中心思想。聽完大人對“離婚”二字的解讀,沈洲只覺得爸媽分開也挺好的,省得天天吵架打架,吵得他耳根子疼,打架還免不了遭殃。 九歲的沈洲被判給他爸,他媽再婚,他爸外出打工,他在鄉下老家跟爺爺沈良友過。 沈良友也不是什么好東西,父母每月給的撫養費都被他拿去抽煙喝酒打牌,飯要沈洲做,活要沈洲干,打牌輸了還對沈洲動手,沈洲也不是忍氣吞聲的主,罵還口,打還手,兩眼一瞪誰怕誰,一老一少誰都看不順眼誰,一碰面就雞飛狗跳。 沈良友唯一一點值得夸耀的,就是他早年曾當過村里的干部,是那個年代少有的念過高中的知識分子,家里有一大堆隊上下發的課外書,有名著有繪本有小說,大多上了點年份,全都堆在電視柜的下面。 沈洲談不上喜歡讀書,只是無聊,沒朋友也沒玩具,白天放學干活兒寫作業,晚上總算空閑下來,又不知道該干嘛,正是調皮的年紀,睡太早又睡不著,電視機被沈良友霸占放著闖關或相親,這些他都不喜歡,只能看那些書打發時間。 以前他只知道土里的莊稼幾時播種幾時采收,圈里的雞鴨一天要吃掉多少飼料,煮飯要煮幾把米供兩個人吃剛剛好,炒菜的時候板凳要放在灶臺的哪一方才不容易摔倒…… 后來從書里知道,原來世界很大很奇妙,人生不只是柴米油鹽和飼料……他覺得讀書還不錯,自己總算找到事兒做了。 升上初中在鎮上讀寄宿,那時差不多已經把感興趣的書翻了個遍,為了找點兒事做開始寫東西,寫日記或者編童話,沒人看沒人讀,買不起新的作業本就找舊教材,螞蟻小的字把紙張上空白的地方都占滿。 那時他把文字當朋友,因為沒有朋友。 高中去了縣里一中,那之后開始有人重視他寫的東西,名叫宋祁的語文老師給他的作文打最高分,拿到課堂上全班朗讀,把班上唯一的演講大賽參賽名額留給他。 他覺得文字能讓自己得到注視,像干涸的土地遭逢一場雨。 校園小道的林蔭遮天蔽日,他總是一個人走在那條連接著教室、食堂和宿舍的小路上,那條路漫長而彎曲,像蛇吐的信子一樣,將他卷裹入腹,令他喘不上氣。 沈洲并不排斥人際交往,他對自己的一切都很坦誠,父母離異、家境貧寒,在他看來像是得了一場經久不息的重感冒,稀松平常。但大家對他都過于小心翼翼或歇斯底里,憐憫和惡意都不是他想要的,也沒人愿意在奔波勞碌的高中時光耗費心思探究他的心理,大家都行色匆匆。 他習慣了一個人存在,也能自得其樂。即便肚子疼買藥吃成了藥物過敏,沈洲獨自在校外診所掛鹽水,也能笑自己身上的疹子像田里的癩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