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治大明 第397節
韓牛站在門口處,顯得小心翼翼地接過剛剛送來的茶盞。 現在他們統管京營的太監,每日都會前來西苑輪值,伺候著這一位給予他們榮華富貴的大明皇帝。 經過這些年的相處,他知曉自己是幸運的,遇到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而大明必定能重返明朝初期的榮光。 “著令山東巡撫巡視府倉,各府糧倉務必夯實!”朱祐樘仿佛進入忘我境界般,正在十分認真地處理手頭上的政務。 生活在這個時代,糧食安全才是重中之重,甚至直接關系到千千萬萬人的性命。 不僅是一個國家,哪怕是一個地區,其實都要保障糧食充足,不然很容易會造成一個地區的大動蕩。 很多農民起義并非是他們想要推翻封建王朝,而是當地的糧食嚴重不足,為了生存他們才不得不走上造反的道路。 即便是被大家所痛恨的北方游牧民族,有些時候選擇南下亦是迫不得已,特別遇上災情只有南下才能解決糧食的問題。 雖然山東現在是一片太平,并沒有相應的蝗蟲報告,但他的心里始終感到不踏實。按以前的經驗,一地的蝗災通常是連續性的。 作為一個有志于帶領華夏走向強盛的帝王,卻是不能等到出現蝗災再亡羊補牢,而是需要擁有未雨綢繆的智慧。 朱祐樘雖然沒有得到高產作物,但十分重視國家的糧食安全。 去年已經成功打通朝鮮的糧食貿易,雖然朝鮮北部的橋梁遭到破壞,但天津港成為連接朝鮮海港的紐帶。 東北府的糧食產量已經逐年走高,加上漕糧亦能通過京杭大運河按時運達通州糧倉,所以京城并不需要過度擔心糧食問題。 出于山東糧食安全考慮,亦是提前防范山東可能出現的蝗災,他決定夯實山東各府的糧倉以防突然出現的缺糧情況。 今年之所以鼓勵百姓養殖鴨子,正是希望通過民間的力量將蝗災扼殺在搖籃中,亦或者讓蝗災的規模變小。 至于鼓勵百姓種植棉花,同樣是為了防范蝗災。 雖然大面積種植棉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北方糧食的總產量,但如果山東蝗災真的來臨,那么種植棉花的百姓便可以避過蝗災,經濟損失會大大降低。 “陛下,請用茶!”韓牛端著茶盞過來,顯得小心翼翼地道。 朱祐樘看著出現在自己面前的年輕太監是越來越穩重,突然開口進行詢問:“韓牛,此次解運黃金船在海上可有不適?” 由于去年的黃金船遇劫,所以朱祐樘亦是將京營統領之一的韓牛派往呂宋負責押運,而今成功地將新一批黃金運回京城。 “回稟陛下,奴婢年幼被拐前,猶記是生活在船上。此行往返呂宋城,雖然耗時良多,但奴婢并無不適!”韓?;貞浻啄陼r期,便微笑著回答道。 朱祐樘若有所悟地打量著韓牛,像突然想起什么一般:“朕跟張永初見之時,他便說想要做像鄭和那樣的宦官,不知你可有此心思?” “陛下圣明如太宗,便需要奴婢下南洋往西海,奴婢愿為陛下之鄭和!”韓牛的眼睛十分坦然,當即認真地表態道。 朱祐樘知道航海對一些人確實存在著很大的魅力,便端起茶盞詢問道:“朕派工部侍郎劉璋前往南美洲尋找寶種,又遣新建伯之子王守仁南往澳洲,至今都沒有音訊,你難道不害怕嗎?” “陛下遣劉璋和王守仁于海上,志在給華夏萬民帶來長治久安。若陛下以為奴婢可堪一用,亦可將奴婢遣于海上,奴婢定效鄭和為陛下分憂!”韓牛亦是想要做實事的人,顯得沒有絲毫畏懼地道。 雖然劉璋遲遲沒有歸來,確實讓人不免有所擔憂。只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花費十三年,唐三藏取經花費十七年,劉璋前往新大陸尋找寶種難免有所波折。 不過一旦能夠帶回高產農作物,那么將是能夠名垂青史的華夏英雄,而自己亦是想要對華夏有所貢獻。 朱祐樘感受到韓牛想要做事的決定,似笑非笑地輕呷一口茶水道:“若朕現在便要將你派往西洋呢?” “奴婢義不容辭!”韓牛的心中大喜,當即跪下來道。 咦? 劉瑾剛剛進來,結果聽到朱祐樘竟然要將韓牛派到西洋,不免得暗自一驚。 朱祐樘心里有了決斷,其實派韓牛前往西洋,不過是印度洋罷了。 大明現在想要開展海上貿易,無疑需要開拓足夠大的消費市場,而消費能力跟人口有著很大的關系。 目前最佳的地點有兩個:一個是印度,另一個是法國。 自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后,兩國都走上統一民族道路,現在法國的人口已經達到一千二百萬左右。 由于葡萄牙僅僅發現好望角,雖然已經開啟大航海時代,但并沒有打開海上商貿的航線,亦沒有大規模牟取海上資源,所以這些海洋國家只能是潛力種子。 不過現在最重要還是印度的洛迪王朝,這是一個正處于沒落期的王朝,擁有大概一千五百萬的人口。 大明的棉布需要市場,所以洛迪王朝是一個不錯的選項。至于歐洲的法國,現在的距離還是太遠,所以還得慢慢進行圖謀。 朱祐樘決定啟動向西的計劃,便是決定賜姓道:“你本是無姓之人,朕便效仿太宗賜姓鄭和,你今后便改名鄭牛吧!” “奴婢鄭牛謝陛下賜名!”鄭牛心中當即大喜,便重重地叩頭道。 朱祐樘原本是想要慢慢發展自身實力,但石見銀礦的變數和江南地主階層的阻止,讓他不得不加快推進海上貿易的腳步,正式打開往西的航線。 好在,現在擁有足夠多的人才,亦擁有了明遠寶船的技術,財政上同樣不是問題,所以花費半年時間打造下西洋的船隊并不是什么難事。 鄭牛剛剛退下,劉瑾便將剛剛得到的軍情送上。 朱祐樘看到是竟然是王越送來的,只是看到王越遇刺的內容后,當即十分憤怒道:“這江南是龍潭虎xue不成?召集重臣商議,朕要——下江南!” 第四百二十七章 賊不在外,帝欲親征江南 堂堂的閣老在南直隸總督的身份下地方,只是誰能想到竟然遇刺,充分暴露出江南官紳集團問題的嚴重性。 雖然大明王朝借鑒前朝的經驗和教訓,尊孔而尚儒學,以江南的士大夫為王朝的根基,但并不能成為江南官紳持寵而驕的籌碼。 即便大明王朝將都城遷到北方,但那是王朝為了更好地抵擋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卻不能成為你們因山高皇帝遠而無視朝廷的理由。 偏偏地,現在江南的官紳集團不僅抵制朝廷的政令,而且還敢于在暗處對派下地方的閣老欽差下黑手。 “賊不在外,在江南也!” 朱祐樘一直以為華夏走向強盛的敵人在外部,只是現在才突然間發現,這江南階層才是大明的第一大毒瘤。 大明建國已經一百余年,自己這位皇帝在位亦是將近五年的時間,但誰能想到現在的江南官伸集團已經無君無父。 在借助地理優勢積攢了財富后,江南官紳集團便千方百計地壯大己身,不僅一起聯合逃稅漏稅,甚至完全不打算向朝廷納稅。 只是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有限,而朝廷的開支往往都是固定的。一旦從你這里討不到稅,只能從別人彌補回來,但往往會擠掉別人的生存空間。 在原來的歷史中,大明之所以最后走向滅亡,很多程度就是朝廷無法從富裕的江南官紳階層征到稅,結果導致全國因財政問題而徹底陷入混亂中。 正是如此,大明王朝原本不至于倒在北方鐵騎之下,但奈何江南官紳集團的自私自利害了整個民族。 時間撥回到現在,而今的江南官紳集團成為了目前最迫切解決的問題。 如果朝廷的廢銀令是因為侵害到他們切身利益,所以才會選擇抵抗,這或許還能夠讓人比較容易接受。 但當朝閣老以欽差的身份前往江南,結果差點在前往蘇州的路途中丟掉性命,這簡直就是一種對朝廷的一種赤裸裸的挑釁。 “陛下,請息怒,當心傷了龍體!”劉瑾看到處于盛怒中的朱祐樘,出自忠誠便認真地勸阻道。 朱祐樘端著茶盞送到嘴邊,卻發現已經涼了,便讓人安排新茶送過來,但亦是已經慢慢冷靜下來。 雖然江南官紳集團敢動王越讓他十分生氣,但知道光生氣解決不了問題,現在需要拿出可行的方案。 不久后,幾個太監紛紛前去六部傳召。 朱祐樘在召見少數重臣的時候,往往都會選擇在養心殿直接面見,亦是時不時介入他們的討論中。 內閣現在留京的閣老是首輔劉吉和次輔徐瓊,這兩位的值房安排在外面,所以只需要宣召一聲便能進來。 六部位于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得到傳召的時候,工部尚書賈俊、兵部尚書劉宣、刑部尚書劉忠和戶部尚書何琮第一時間前來。 “發生什么事了?” “不清楚,想必事情不會??!” “你們都別瞎猜了,咱們一起進去面圣吧!” …… 幾位重臣剛剛在外面碰面,便已經知曉必定是出了大事,否則皇帝不會將他們這幫重臣一起召見。 跟朱祐樘所宣傳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般,弘治做事素來都十分務實,從來都不會無緣無故將他們叫來。 劉吉整個人顯得越來越沉穩,面對正在猜測的兵部尚書劉宣等人,便領著大家一起前去拜見召見他們的弘治帝。 “王閣老遇刺?” “誰如此膽大包天?” “江南當真是無法無天了!” …… 在得知王越前往蘇州的路途遇刺,即便是劉吉震驚地瞪起眼睛,在場的六位重臣不由得憤怒起來。 雖然去年江南一些官員出現意外,但他們亦不好胡亂猜測,畢竟有可能這確確實實是一種意外事件。 王越此次以閣老的身份奉旨南下,且不說王越貴為內閣閣老,而且還是欽差般的身份,結果竟然遭到了暗箭。 至此,江南官紳集團的問題可以直接上升到幾個檔次,甚至成為他們大明朝廷最需要著手處理的問題。 “都說山東出刁民,我看這江南更是龍潭虎xue了!” 戶部尚書何琮在擔任山東總督期間,雖然亦遭到地方勢力的針對,但終究不敢暗自下絆子,卻是沒有想到江南竟然敢對堂堂的欽差閣老下毒殺,亦是矛頭指向江南官紳集團道。 朱祐樘現在已經慢慢冷靜下來,便是端起茶盞淡淡地詢問道:“都說一說,你們對此事怎么看?” “陛下,臣請領兵前去除賊!”兵部尚書劉宣對王越十分尊重,當即便直接表態道。 劉吉顯得老誠持重地瞥了一眼劉宣,卻是輕輕搖了搖頭:“這個辦法不妥!現在敵人都不知在哪,咱們這般勞師動眾得不償失!” “劉閣老言之在理!此次王閣老是遭到暗箭,但沒能擒下兇賊,即便領軍前去又能如何?”工部尚書賈俊站到劉吉這邊道。 朱祐樘默默地喝了一口,并不急于進行表態。 其實派兵下江南固然能夠對江南官紳集團施加壓力,但并不是上策。 首先如同劉吉所說的那般,此次連放暗箭的人都沒能找到,即便將遼東的鐵騎派到江南亦是無處發力。 其次江南官紳集團終究是一幫文人,他們所追求的是智謀,通常再怎么鬧騰都不會動用武力對抗朝廷,可參考后面那個朝代。 最后則是江南等地都有駐軍,即便出動軍隊進行威懾,但明槍易擋暗箭難防,根本無法解決江南官紳集團放暗箭的招數。 正是如此,現在處理江南官紳集團還是得循序漸進,需要采用更加巧妙的方式來打擊江南官紳集團。 劉吉現在已經被扶正為首輔,便拿出內閣首輔的決斷力:“為今之計!當即刻加強王閣老的防衛,王閣老則留守南京養傷并總攬全局,勒令南直隸所有地方官紳推動朝廷政令!” 其實他此次并沒有十分看好王越,王越有頭腦和魄力不假,但年紀終究是老了,而且還是以病軀下江南。 偏偏地,此次面對的是江南整個官紳階層,此次是暗箭難防,沒準下一次又在暗處給王越致命一擊。 現在最好的做法是王越以傷體坐鎮南京城,至于其他的事情交由地方官員,既可推朝廷政令,又不至于王越繼續陷入危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