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治大明 第354節
若是以往朝代,他們壓根不用擔心龍椅上的那位皇帝,以他們的力量約束或蒙蔽一位帝王是易如反掌。 只是現在的朱祐樘雖然是一位暴君,但亦確確實實是一位無比精明的帝王,所以難保暴君朱祐樘會揪著這一點找他們所有人的麻煩。 自從弘治登基以來,不說被廢的兩座國公府和被查抄的兩座侯府,單是被推上斷頭臺的權貴已經數不勝數。 “咱們此次不偷不搶,能有什么隱患?”襄城侯李瑾渾然不將炒高米價謀利當一回事,顯得不以為然地飲酒道。 武安侯鄭亨輕輕地點了點頭,顯得苦口婆心地道:“話是這樣沒錯!只是咱們終究是囤積居奇,陛下說不好要怪罪下來!” 雖然他們都討厭朱祐樘,但心里同樣存在著恐懼。一旦朱祐樘追究起來,他們別說是賺得盆滿缽滿,能否全身而退都是一個問題。 永安伯等人亦是這個心思,此刻已經將襄城侯當作他們的主心骨,卻是紛紛期待李瑾能拿出解決的辦法。 “你們不要忘記了!朝廷在征收奢靡稅的時候,便已經明文規定是尊重市場的正常交易,當時還以萬兩黃金的宅子為例!現在咱們一斤米才賣幾十文錢,他有什么理由來管這里,頂多到時向朝廷繳納奢靡稅便是了!”李瑾對朱祐樘并沒有好感,卻是拋出自己的說辭道。 “確實不需要擔心皇帝追究!” “如果到時要繳奢靡稅,咱當再想辦法便是了!” “結果到頭來是他拿到最大的好處,當真是嘲諷!” …… 在場眾人對事情的擔憂是煙消云散,雖然他們準備著最壞的打算,但一些武勛的心里像是被扎了一根針。 他們辛辛苦苦籌劃這么久,這才控制米糧謀得巨額利潤,結果那一位皇帝啥事都沒有干,僅僅依靠奢靡稅的名目便要走三四成的利潤。 “你們其實都沒有注意到一個事情,皇帝所擁的有米糧才是最多的,他才是米價暴漲的最大贏家!”李瑾猶豫了一下,當即便指出一件隱晦的事情道。 卻不知那位皇帝因何如此偏愛于米糧,這些年其實一直在積累米糧。 不僅二十八萬頃皇莊所種植的稻谷全部囤積起來,而且皇家的店鋪對米糧似乎有一種偏執,用白銀亦是購入了大量的精米。 若是其他人自然要擔心儲存的問題,但紫禁城的皇家糧倉是天然的大倉庫,而每家皇家米行都擁有大大小小的糧倉,所以囤積的米糧數量其實十分驚人。 好在,皇家所囤積的米糧并不是有進無出,而是通過發行大規模米票的形式“售米”,更是將米票充當軍餉發放給京軍。 正是如此,雖然朱祐樘手里擁有京城最高的精米,但大部分的精米其實都已經歸為持票者所有,故而所擁有的精米并沒有達到恐怖的地步。 李瑾之所以如此有持無恐地cao縱京城的米價謀價,正是看到朱祐樘擁有最多的精米,所以他不可能打壓米價上漲,甚至還會在背后是推波助瀾。 武安侯鄭亨理清其中的邏輯,當即便是附和地道:“襄陽侯分析在理!既然是放任市場的物價波動,朝廷又要征收奢靡稅,此事皇帝沒有理由責罪我們!” “我們共飲此杯!此次一定要狠狠賺上一大筆,彌補咱們近些年的損失!”李瑾高舉著手中的酒杯,顯得戰意高昂地大聲道。 自從他們迎來弘治時代的時候,他的日子可以說是越來越差。 最初是他們能夠分得一杯羹的鹽利,結果在朱祐樘的鐵腕手段之下,竟然讓太祖時期的開中法煥發新生。 而后是他們最重要的高利貸收入,卻是被朱祐樘以近乎血洗的手段整頓金融,讓現在的高利貸沒有了生存的土壤。 接下來則是他們一直參與的爆炒京城宅子,原本以他們的資金優勢,加上朝廷明確不會修建北京外城,所以他們輕輕松松地推動京城的宅子,但偏偏遇到了奢靡稅。 只是現在總算是柳暗花明,此次通過囤積居奇的方式掌控了京城的米價,即將從中謀取到海量的利潤。 這一夜,英國公府顯得很熱鬧。 襄陽侯李瑾確實是喝醉了,顯得有感而發地道:“帝嗣劫,逢二后,張似秦,常從新!哈哈……天意,一切都是天意,當真大快人心!” 這…… 武安侯鄭亨等人知道李瑾已經喝醉,但聽到這種大逆不道的話,卻是不由得驚愕地面面相覷起來。 只是好在,周圍都是知根知底的人,特別很多武勛已經彼此間進行聯姻,所以他們的關系十分親近。 倒是英國公張懋顯得格外的安靜,卻是像突然想到了什么一般,顯得若有所思地深深望了一眼李瑾。 七月的京城,氣溫已經從頂峰中慢慢回落,但仍舊顯得十分的悶熱。 只是京城的百姓現在已經沒有心思關注大環境,祈禱此次能夠順利地完成蝗蟲的搜捕,懇求此次蝗災沒有波及自己的莊稼。 至于居住在北京城內的底層居民,雖然希望米價能夠降下來,但他們已經徹底失去了話語權。 “一斤精米八十文錢?” 京城的米價持續暴漲,讓人一度懷疑人生。 原本京城的百姓從來不會擔心買不到米糧,但仿佛一夜間全城的米像突然全部消失一般,致使京城出現了搶購潮。 別說是在這個信息不通暢的時代,哪怕是在后世之中,亦是搶完口罩搶雙黃連,小日子的海水剛排又搶幾百年都食不完的鹽。 “我要一千斤!” “你不是只有兩口人嗎?” “鬼知道,現在拿著踏實!” …… 只要有人開始搶購,便會出現大量的跟風者,而他們壓根不考慮實際情況,卻是無腦般紛紛加入這一種買買買的搶購潮中。 國人的習性便是如此,一旦出現有錢都買不到的情況,為了能夠得到一個心安,他們都可以用天價將東西買進來。 在此期間,一些人卻是發現了好東西。 朝廷當年面對黃河決堤,在轉移河南百萬災民的過程中,亦是向災民發行了大規模的米票。這些米票不需要驗證身份,只要拿著米票便能到皇家米行等處換得相應的米糧。 雖然大部分米票在兌現后,早已經被朝廷收了回去,但亦有很多的米票沒有兌換而一直逗留在民間。 不僅是這一批米票,早前皇家織布廠的女職工得到一些米票作為年終獎,而京營將士的月俸亦可以選擇米票。 曾幾何時,在布票和白銀大行其道的時候,米票亦是占據一席之地。 “米票果然是好東西??!” “嘻嘻……我真的換到票面數額的精米了!” “早跟你們說,米票比那些白銀要劃算,你們卻偏不信!” …… 就在京城米價飛漲的時候,很多百姓驚奇地發現自己手里的米票可以輕松兌換米糧,卻是比白銀還要讓人感到踏實。 城北,日忠坊。 這里有著北海子的水系,在離湖不遠有一座宅子。 雖然宅子顯得很大,但門口的苔蘚和裂縫證明這戶人家已經敗落,里面有著兩個女子爭爭吵吵,一個身穿破舊長衫的青年男子打開門走了出來。 李和的先祖可追溯到元朝,但奈何現在已經破落,雖然有一個如花似玉的妾室,但偌大的宅子已經連仆人都沒有了。 現在已經是無米下鍋,他這才想起手里還有一張五斗米的米票。 前年的時候,他收留一個河南的窮親戚。那個窮親戚原本寄住在他家,只是得知朝廷在建州分地,所以他決定前往山海關外闖一闖。 臨走前,那個親戚感謝他的招待,便將他最后的五斗糧的米票給了他。 原本他并不將這張米票當一回事,畢竟他當時家里還有好些值得的物件,壓根不用擔心吃喝的事情。 只是坐吃山空,現在還鬼迷心竅地娶了一個水性楊花的妾室,結果最為珍藏的宋瓷還被打碎了,搞得現在到了無米下炊的地步。 李和想到自己將家業已經全部敗光,卻是恨不得抽死自己,只是手指在接觸臉蛋又怕痛,卻是嘆息地停下來。 皇家米行在京城擁有很多的分店,日忠坊最熱情的街道便有一家。 自從仆人跟上一任妾室攜款私逃后,他亦是不得不親自cao持生計,而家里買米的重擔落在他的身上。 雖然知道皇家米行在這里,但皇家米行的門面裝潢得太過高大上,又沾著“皇家”字樣,所以他跟很多百姓一樣的心理。卻是不愿意來這里買米。 只是現在情況不同,手里的米票只能在指定的皇家米行兌付,所以他亦是硬著頭皮朝著皇家米行走過去。 “這位爺,你是要到皇家米行換米嗎?”一個眉上帶痣的青年男子突然間迎上來,顯得十分熱情地詢問道。 李和緊張地攥緊袖中的米票,當即警惕地道:“不錯,你這是何意?難得這皇家米行不能換米?” “皇家米行童叟無欺,自然是可以換,不過能否先借一步說話呢?”有痣青年做了一個請的手勢道。 李和猶豫了一下,但看到對方指的地方是旁邊的茶攤,便勉強地點了點頭。 “一份炒肝!”有痣青年招呼道。 李和端起送來的茶水喝了一口,便是好奇地詢問:“什么事?” “我們是收米票的,還請您能割愛!”有痣青年開門見山地道。 李和的眉頭微微蹙起,顯得不動聲色地詢問:“你們怎么收?” “你將你的米票給我,我給你銀子,如何?”有痣青年已經確定當年有米票,眼睛微微一亮地道。 李和將茶碗放下,卻是直接攤牌地道:“你別當我好騙,現在誰不知道米價飛漲,已經漲到一斤六十文錢了!” “我可以給你折成一斤六十五文錢來算!”有痣青年還以為買賣會告吹,卻是微笑地直接加價道。 李和上下打量著眼前的青年男子,卻是不能理解地道:“這倒是稀奇了,哪有人不愛銀子愛米的!” “只要你拿著銀兩到附近的米店買米,便可以賺上一成銀,這個買賣你并不吃虧?”有痣青年進行誘惑地道。 李和發現自己還真不吃虧,甚至可以賺上一筆,當即便是點頭道:“好!若是你敢騙我,我馬上叫來巡邏捕快,你應該知曉現在的順天府尹是宋青天!” “放心好了,你先驗銀子,到時再給我米票!”有痣青年壓根不打算行騙,當即便十分痛快地表態道。 李和從來都不是一個婆婆mama的人,眼看著現在有利可圖,在查驗對方的銀子無誤后,便痛快地將手中的米票給了對方。 “以后有米票都可以到這里找我,保證比市價要貴!”有痣青年看到交易完成,亦是十分熱情地營銷道。 李和裝著深不可測地點了點頭,只是他知道自己壓根不可能再弄來米票,之所以選擇交易不過是想要多得到一些米而已。 只是他匆匆返回剛剛在出售的米鋪的時候,那個六十文一斤的牌子竟然不變了,卻是已經被店家換成了七十文錢一斤。 誰能想到,剛剛路過還是六十文錢的米價,再折回來的時候,竟然能夠漲到七十文錢,簡直就是在打劫。 第三百九十一章 控制全人類的秘訣 搶購風潮在北京城持續發酵,越來越多的百姓涌向各間米店,而今惠民米店前同樣聚集一大幫百姓。 “怎么又漲價了?” 剛剛來到米店門口的顧客看到插在米堆上的新牌子,跟李和有著同樣的心理活動,頓時傻眼地詢問道。 小二一改往日八面玲瓏的服務態度,顯得十分傲慢地道:“咱店里的米已經所剩不多,要買就快點,不然以后想買都買不到了!” 這倒是一句實話,自家的米鋪一直從城郊的舂米坊進米,而且倉庫的存米極多,所以一直不愁沒有米賣。